第三部分 叱吒風雲法天下 于成龍:偵查高手與斷案奇才

廉吏是指清廉守正的官吏,能臣是指治世有方的幹才,能將此二者集於一身者,無疑是為政者之楷模。歷史上的廉吏不少,能臣也很多,但廉到家徒四壁,能到佳績迭出者,可謂鳳毛麟角,于成龍就是這樣的難得的好官。鮮為人知的是,于成龍還是個歷史上少有的偵查高手與斷案奇才。

于成龍鐵面無私,頭腦敏銳而細心,百姓稱其為「於青天」。他出仕之初,正是清初社會動盪之時,百廢待興,盜案迭出,嚴重影響了地方安定和居民正常生活。于成龍親自訪察,對當地盜情瞭如指掌,辦案時頭腦敏銳而細心,善於從一些常人忽視的細節上發現問題的癥結,盜案屢屢被他破獲。

于成龍是個大器晚成的人。他在明崇禎十二年(一六三九年)曾經參加過鄉試並中副榜貢生,但因為父親年邁需要照顧而沒有出去做官。直到順治十八年,四十四歲的于成龍才以明經謁選清廷吏部開始做官,離開家鄉山西永寧州,到遙遠的邊荒之地柳州羅城為縣令。此後,他歷任知州、知府、道員等地方官,一直做到藩臬二司(按察使、布政使)、督撫大員,所到之處,皆有政聲。尤其是始終清廉自守,多行善政,深得士民愛戴。康熙皇帝曾稱讚其「咸稱居官清正,實天下廉吏第一」。

康熙九年,于成龍就任黃州府同知,鎮守歧亭。歧亭位於大別山南麓,新洲、麻城、紅安三縣交界處,三不管地帶,素有「十八蠻縣」之稱,白天歹徒打劫,晚上盜賊橫行,可官府卻置之不理,並不立案。為什麼?因為這裡的盜賊久盜成性,十分狡猾,難以捕獲,又以報復為能事,辦理盜案十分棘手。若立了盜案,上司就會限期破獲,如若到期不能告破,輕則遭斥責,重則丟官治罪。

這樣一來,盜賊更是肆無忌憚,往往明火執仗,光天化日之下也敢搶劫殺人。百姓怨聲載道,苦不堪言。

上任伊始,于成龍便一改前弊,一方面,他總是親自訪察,為了摸清盜情和每一件重大盜案,他多以「微行」的方式,扮作田夫、旅客或乞丐,到村落、田野調查疑情,從而對當地盜情瞭如指掌。他還特意在衣內置一布袋,專放盜賊名單,「自劇賊,偷兒蹤跡無不畢具,探袋中勾捕無不得」。另一方面,他命令將接連不斷發生的盜案一一上報,並責成各縣加緊偵破,違者治罪。

消息傳出,各縣嘩然,大小盜賊看了官府的捕盜告示,更是惶惶不可終日,歧亭盜賊都從此收手,于成龍「歧亭息盜」的故事至今還流傳在鄂東一帶。

于成龍對待案犯主張慎刑,以教為主,採取「寬嚴並治」和「以盜治盜」的方法,取得突出效果。于成龍推廣和完善保甲法,對穩定社會治安,起了根本的作用。于成龍鐵面無私,能謀善斷,被百姓呼為「於青天」。由於在黃州府同知任上的突出政績,于成龍又深為湖廣巡撫張朝珍器重,再次被舉「卓異」,升任武昌知府。

康熙十七年(一六七八年),于成龍由武昌知府調任為福建按察使,上船前,他買了幾十斤蘿蔔放在船上。人們覺得奇怪又好笑,問他:「這種便宜的東西,買許多幹什麼呀!」他說:「此去水路航程很遠,我要用它當飯吃。」

在福建,于成龍辦案公允,無論屬員或百姓有訟情獄案,一律不徇私情。當時福建有不少外國商人,常以送樣品試用為由,向他行賄,結果都被他嚴辭拒收了。外國人看到于成龍如此廉潔紛紛讚歎說:「我們走遍世界各地,從未見過這樣廉潔自律的長官。」所以,他辦的案子,無人不服。

康熙十九年,于成龍升任直隸巡撫。官場中有句老話:京官難當。京畿之地,八旗豪強橫行不法,有法不能治。康熙特意將于成龍放在這個位置上。在任上,于成龍支持清官廉吏,打擊貪官污吏,八旗豪強見勢不妙也不得不收斂。于成龍把直隸治理得井井有條,很受康熙的賞識。第二年,康熙在紫禁城懋勤殿親自召見他,表彰他是「今世清官第一」,賞賜白金、良馬、御製詩等,以此嘉獎他的廉能。

康熙二十年,于成龍升任兩江總督,成為主管江蘇、安徽和江西三省的大員。上任時,久聞于成龍大名的當地文武官員全部早早地到南京城外迎候,場面非常壯觀。可是,眾人一直等到天黑也未見這位新總督的影子,大家紛紛議論是不是把總督到達南京的日期搞錯了,這時,有人跑來報告說,總督大人早已單騎進府啦。百官頓時驚慌失措,急忙回府。原來,于成龍僅僅帶了一個小兒子,雇了一輛騾車,沿路查訪而來。

在兩江總督任上,于成龍常常化裝私訪,瞭解民情,暗察官吏,以致江南官吏每遇到白髮偉貌者,即互相轉告,無不震懾。

作為清朝一品大員的于成龍貌似嚴厲,其實待人非常隨和,沒有官架子。公務時間,他的衙署大門始終敞開著,官吏有事找他,就直接進入他的寢室。他的桌案上左邊放著生薑、豆豉,右邊放著案卷文書,就像農村的教書先生一樣,隨便與人交談。

江南生活比較富裕,許多官員以紙醉金迷為榮。于成龍以總督身份作表率,生活淡泊儉樸至極。因每日食粗糧、青菜,而被江南人稱為「於青菜」。遇上荒年,他即以糠屑雜米為粥,全家人都這麼吃,客人來了也不例外。客人問他,為什麼要這麼清苦?他答道:「多留一些米,就可以多賑濟一些饑民。」于成龍吃飯簡單,喝茶更是簡樸得令人掉淚:他的僕人無錢為他買茶葉,每日採摘衙後槐葉給他代茶用,樹竟為之禿!

在他的影響下,江南各地的社會風氣發生了明顯變化。官僚、鉅賈都脫下綾羅綢緞,改穿布衣;高門大戶,將大門樓改築成小門樓……

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年),在兩江總督任上只工作了三年的于成龍病逝,享年六十八歲。署中的官員去他家弔唁,看見他的遺物只有床頭一個破箱,裡面有一套官服、官靴,瓦缸中粗米數斛和幾罐鹽鼓。眾人無不相哭失聲。

于成龍去世的消息一傳出,「民罷市聚哭,家繪像祀之」。後來,凡是他做官的地方——江寧、蘇州和黃州等都為他建立了祠堂,以緬懷這位真正的「青天」。康熙稱于成龍是「天下廉吏第一」,加贈太子太保,予謚「清端」,並御書「高行清粹」為祠額。于成龍傳世之作有《於清端政書》,又名《政書》。此書被《四庫全書》收錄。

對於古代官吏來說,破案與審案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二○○一年三月,山西省文水縣發現一部出版於清末民初的《于成龍判牘菁華》。這部書輯錄了于成龍在任廣西羅城知縣期間審理案件的批示及判詞,全書共有三十三個案例。

現引于成龍上任頭一年所審的當地一樁罕見的招妓案。「原案牘判詞」如下:「審得蕭立三者,借開設客棧為名,招留外來娼妓,藏垢納污,無所不為。如此不法,實為全地方害馬。須知今日可以因利藏妓,明日即可因利藏盜;今日可以代妓引誘狂童,明日亦可代盜引探富室。貪區區之金錢,竟甘心傷風敗俗。苟有心肝,疇忍出此!況本邑民情剛健,淫風絕鮮,士凜喪德之心,女懷失節之戒。本縣蒞位一載,訟案千餘,而因奸起釁者,百不獲一。乃蕭立三膽敢招來娼妓,紊亂風化,情無可宥,法應嚴懲;應重笞一千,拘禁一年。淫妓方媛媛、王寶寶、愛之花,既非家長逼迫,又無鴇母督責,淫僻無恥,甘心墮落;應各掌頰五百,驅逐出境。蕭立三客棧一所即予發封,以肅風化,而儆邪僻。」判詞條理清晰,正氣凜然。由此亦可窺見一代廉吏之一斑。

由襟霞閣主編的《清代名吏判牘七種匯編》一書,選有清代名吏于成龍、曾國藩、李鴻章、袁子才、張船山、胡林翼、端午橋共七人的判案精華。由此也可見于成龍在有清一代的影響之大。

《清代名吏判牘七種匯編》一書中記錄了于成龍辦的一個案子,讓人不得不佩服其斷案之公。

羅城東街的錢氏,已過花甲之年,但人卻很精明。這天是八月十四,第二天便是中秋節了,她於是去「月中桂」糕點鋪買月餅。「月中桂」的月餅在當地很有名氣,中秋前夕,買賣十分興隆。錢氏買了六十個月餅,每個五文,共計三百文。不想忙亂中,雙方發生爭執,錢氏說已經付款,店夥計卻說沒有付款,鬧得不可開交,竟至發生揪扭。這時恰好於成龍路過此地,雙方都攔住轎子喊冤。于成龍聽了雙方的供說,覺得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就是旁人也各執一詞。

于成龍於是判旁觀者每人出一文錢,代付店主。並判道:

「月餅六十,制錢三百。人多擁擠之時,必有錯誤;聲音嗷嘈之際,易至混淆。錢氏年至六旬,看似誠懇,絕不是空手套白狼之人;糕店名馳通省,頗負信譽,也不會做訛詐老婦之事。就說夥計有詐,詐錢不能歸己;應是有機可乘,他人順手牽羊。若判錢氏再出三百,未免無辜受累;若判糕店已收三百,豈不糕店太冤?不如社會贊助,大家慷慨解囊。一人一文,並不傷你元氣;你幫我助,息此無益之爭。為善莫過如此;決訟只為公平。此判。」

對此判決,後人們費了許多筆墨稱頌不已。

不僅如此,于成龍在破案、察盜方面的許多事跡,在清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