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叱吒風雲法天下 古代首位言出法隨的絕代女強人

在中國古代,自秦始皇橫掃六國,威震八方,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以嚴刑峻法統治天下。皇帝集大權於一身,對任何國家事務都享有最終的決定權。

皇帝說的就是法律

由於國家權力的過於集中,中國古代的法律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歷史現象,即將統治者的言論也當做法律最重要的淵源之一:法律原本沒有規定的,皇帝說了怎麼辦,這就形成了一條新的律令;法律規定了的,皇帝說的和法律規定不一致,按皇帝說的辦,也就是說皇帝的話具有比一般法律更高的效力。這就是所謂的「言出法隨,口含天憲」。

雖然皇帝的話具有極高的法律效力,但這些言論的法律效力都只是暫時的。為了進一步加強皇帝手中的立法權,國家有專門的部門每過一段時間就將皇帝較為重要言論和治國方針總結起來,收錄成冊,形成正式的律令,這些言論藉此脫離「臨時編制」,「正式上崗」,具有了長久而穩定的法律效力。

像以上由皇帝的言論形成的法律條文,它有一個正式的名稱,叫「制」。制,原意很明確,就是指皇帝的命令,具有崇高的法律效力和源遠流長的歷史背景。

皇帝上面還有老婆

古代的皇帝大多是男性,有男人的地方就有女人,作為皇帝的配偶,繼任皇帝的母親,在中國這個極重孝道的國家,皇后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她是皇帝權力的直接獲益者,也是最容易參與角逐國家最高權力的重要角色之一,在老皇帝駕崩、新皇帝新立的特殊時期,升為太后,很容易就成為帝國的實際最高統治者。

按傳統儒學和大男子主義觀點,身為女性的后妃只能待在內宮中,而不能上外朝,即所謂「男主外、女主內」,所以后妃要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當然就要「臨朝」,即「當朝處理國政」之意;從秦始皇開始皇帝的命令專稱「制」、「詔」,佈告公文稱「誥」,后妃掌權後代理皇帝職責,其命令自然上升到皇帝的級別,所以叫「稱制」,即「行使皇帝權力」之意;兩者合稱,即臨朝稱制。由此,女性攫取了原本屬於皇帝的權力,代領皇帝的職責,因此也具有了和皇帝一樣的立法權,即「言出法隨,口含天憲」,說的話也就具有了法律的效力。

臨朝稱制在正史中最早出現於班固的《漢書.高後紀》:「惠帝崩,太子立為皇帝,年幼,太后臨朝稱制,大赦天下。」

這裡的太后,就是漢高祖劉邦的正牌夫人,歷史上三大女強人之一(另外兩個分別是武則天、慈禧),大名鼎鼎的呂后——呂雉。

說起呂后的事跡來,大家都耳熟能詳,什麼設計誅殺韓信、將情敵戚夫人做成「人彘」,「人彘」就是斬斷手足,去其眼睛,以藥薰耳使之聾,以藥飲之使之啞,讓她居於窟室之中的殘酷刑罰。其心狠手辣,殺伐果決,現已廣為人知。

公元前一九五年,高祖劉邦駕崩,漢惠帝立,尊呂后為皇太后,但是惠帝仁闇弱,實際由呂后掌政。呂后隨劉邦起家,可謂吃盡了苦頭,在處理異姓諸侯王的事情上表現出了高超的政治手腕,在統治機構內部擁有巨大的威望。

夫家的親戚一個一個收拾

呂后雖實際掌握大權,但她是遵守劉邦臨終前所做的重要人士安排遺囑的,相繼重用蕭何、曹參、王陵、陳平、周勃等開國功臣。而這些大臣們都以無為而治,從民之欲,從不勞民。在經濟上,實行輕賦稅,對工商實行自由政策。因長期戰亂導致凋敝的民生持續恢復。在呂后統治時期,不論政治、法制、經濟和思想文化各個領域,均全面為「文景之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呂雉為人有謀略而性殘忍,在劉邦翦除異姓諸侯王的過程中起了很大作用。高帝十年,陳豨謀反,劉邦率兵親往平定,呂雉留守長安,聽說韓信陰謀詐赦諸官徒奴發兵策應陳豨,遂與蕭何商議,騙韓信入宮後處死,並夷三族。劉邦擊陳豨,至邯鄲,向彭越徵兵。彭越稱病不往,被劉邦廢為庶人,徙居蜀地。呂后認為不可遺患,又指使人誣告彭越謀反,夷滅其宗族。

呂后生漢惠帝劉盈及魯元公主。劉邦嫌劉盈柔弱,生前曾打算另立寵姬戚夫人之子趙王如意為太子。由於大臣反對,呂后又多方設法為劉盈輔翼,廢立太子之事未成。劉邦死後,呂雉以惠帝年少,恐功臣不服,密謀盡誅諸將;後畏懼諸將擁有兵力,不敢下手。她毒死趙王如意,砍斷戚夫人手足,挖眼薰耳,用藥使之變啞,置於廁中,名曰「人彘」。對其他劉氏諸王,亦加殘害。惠帝不滿呂后所為,憂鬱病死後,呂雉臨朝稱制,封侄呂台、呂產、呂祿等為王,擅權用事,排斥王陵等老臣,拔擢親信。但其稱制的八年期間,繼續執行漢高祖以來與民休息的政策,獎勵農耕,廢除夷三族罪和妖言令等苛法。因此,人民生活比較安定,殘破的社會經濟也得以恢復。

由於劉邦曾與諸大臣共立「非劉氏不王」的誓約,呂雉封諸呂為王,遭到劉氏宗室和大臣的強烈反對。她病危時告誡諸呂部署應變,命呂祿領北軍,呂產居南軍,嚴密控制京城和皇宮的警衛。諸呂在呂后死後陰謀作亂,被太尉周勃、丞相陳平和朱虛侯劉章等迅速翦滅。

呂雉雖已去,還有後來人

其實追訴起臨朝稱制這種行為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秦國宣太后,但是當時秦朝法治並不完善,因此雖然宣太后也擁有巨大的政治權利,但達到「言出法隨,口含天憲」的地步,與呂后的性質並不相同。

自呂后之後,臨朝稱制爭相被歷朝歷代不甘寂寞的後宮「達人」們學習模仿,更有後來居上者如武則天,甚至登基稱帝更改了國號。

細數中國歷朝歷代,自西漢呂后始,西漢高祖呂太后、孝元王太后;東漢章德竇太后、和熹鄧太后、安思閻太后、順烈梁太后、桓思竇太后、靈思何太后;東晉明穆庾太后、康獻褚太后;北魏文明太后、靈太后;唐朝則天皇太后、順天皇太后;遼朝應天皇太后、承天皇太后、法天皇太后;西夏沒藏太后、大梁太后、小梁太后;北宋劉太后、高太后;北遼蕭德妃;西遼感天皇后、承天太后;南宋楊太后、謝太后;元朝乃馬真後、海迷失後、卜答失里後;清朝慈安太后、慈禧太后、隆裕太后,綜上所述,共達三十二位女性曾登上國家權力的最高峰,「言出法隨,口含天憲」一言一行莫不具有崇高的法律效力。由此觀之,即使在對女性極度壓抑的古代,仍然有無數優秀的女性脫穎而出,而以上的三十二位,只是她們的代表。隨著近代以來男女平等觀念的盛行,越來越多的女性發揮出自己的聰明才智,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這的確是一種社會的進步、歷史的進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