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大明官場亂鬥之一:嚴嵩死磕徐階

一五四八年,時為嘉靖二十七年,張居正進京為官的第二年。

這一年,朝廷發生了一連串重大事件,撲朔迷離地發展到最後,以內閣首輔夏言被殺而告終。這是大明帝國自朱元璋之後,一百多年間,第一位相當於宰相級別的人物被殺。朝野內外為之震撼。

這應該是帝國官場給青年張居正上的第一課。

夏言被殺之前,曾經在帝國內閣首席大學士——相當於今天內閣首相的位置上四上四下。

今天人們時常談到的所謂內閣制度,在我國,其形成時間,大體上是始於大明帝國初期,成型於大明帝國的中期。最後,應該是在張居正走上帝國官場時的嘉靖一朝,方告最終完成。在此之前,似乎並沒有內閣這個制度與概念。其演變過程,最早可以追溯到帝國創立者朱元璋時代的洪武十三年。

這一年,是為公元一三八○年。朱元璋以奸黨一案,殺宰相胡惟庸,前後牽連至死者,凡兩萬餘人。與此同時,朱元璋對帝國政治制度進行了重大改組。在朱元璋留下的《皇明祖訓》中,我們大體可以瞭解到此次改組的內容:「今罷丞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大權一歸朝廷,立法至為詳善。以後嗣君毋得議置丞相。臣下敢以此請者,置之重典。」

從此,將在我國實行了至少一千五百年以上的宰相制度正式廢除。

朱元璋基本按照宋代「三權分立」和兵不識將、將不知兵的理念管理軍隊。將原來相當於今天國防部的一個大都督府,拆分成前、後、左、右、中五軍都督府,互不統屬,各自負責一部分地區和部隊的管理,各自直接對皇帝負責。他們只有對軍隊的日常管理權,沒有調兵與指揮權;該權限由六部之一的兵部,經皇帝核准後行使;統兵權則在軍事任務發生時,由皇帝臨時任命官員擔綱;戰事結束後,統兵官交出兵權,返回各自職司,士兵則各回各自的營地。這種縱橫交錯的管理體制,應該是帝國二百多年間,只在天順年間發生過一次不成功的兵變,基本無需擔心軍事政變的原因。

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的地位大幅度提高,其最高首長尚書的官階由正三品提高到正二品,由以往中書省的下屬機構和對宰相負責,改為平行的帝國最高行政管理機關,均直接對皇帝本人負責。

御史台改為都察院,負責對文武百官的監察究劾,直接對皇帝負責。其所有御史均可直接上書皇帝。

通政司是負責帝國各種文書接收傳遞的機關。

大理寺則類似今天的最高法院,負責複審司法案件,與刑部、都察院共同負責司法審判之責任,習慣上統稱「三法司」。

由此,與以往世代比較起來,帝國政治制度與機構設置均變得極其簡單明瞭,其最大特點,就是所有權力最終毋庸置疑地全部歸到了皇帝手上,即所謂「大權一歸朝廷」。此後,該舉措在各種因素的交互作用下,閃展騰挪,演變得面目全非,大明帝國所有特異景象、重大事件和亂象,幾乎全部或與此干係甚深,或在此時埋下了意味深長的伏筆。其影響,堪稱至深且巨,令人一言難盡。

而其直接後果,則是一目了然,皇帝的威權變得空前之巨大。同時,其負擔當然也變得空前巨大。

《明太祖實錄》卷一百六十五中記載說: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八天之中,全國共有一千一百六十件各種文書報告送到朱元璋案頭,其中涉及各類事項三千三百九十一件。平均計算,該人每天需要批閱文件字數約二十萬字,處理事務四百二十三件。就是說,即便此人二十四小時不吃不睡,一個小時也要閱讀八千字以上,並在二十多件國家事務上作出決斷。這種情形稱得上令人畏懼。就算我們的皇帝是真龍天子,就算他的體力、精力、智力、能力都超群絕倫,就算他無限熱愛此種工作,這樣的工作量應該也是形同苦役。

為此,朱元璋曾經從民間徵召過幾位飽讀詩書的老先生,來做自己的國事顧問,稱春、夏、秋、冬四輔官。其間效果如何,記載相當委婉而曖昧。推想起來,這些來自鄉村的老學究,若真能做到不是越幫越忙,真能顧好這個問,倒確實是政治史上的奇觀。

於是,朱元璋設置了華蓋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和東閣等大學士,挑選那些品級較低、年紀較大、政績平平的文史官充任,幫助自己處理文書報告,以備顧問,但並不能參與政事。

到永樂年間,燕王朱棣奪了自家侄子的皇位之後,開始讓這些大學士參與軍國大事的處置。雖然其官階仍然只有五品,沒有部下,沒有統轄機構,甚至沒有自己專門的辦公場所,既無宰相之名,又無宰相之實,但這些人全部是皇帝的親信近臣,每日侍奉於皇帝身邊,奔走於殿閣之下,特別是可以參與機務,看起來很像宰相。為了避開宰相這個已經變得不祥的字眼,加之其名稱為「入值文淵閣」,在內廷辦事,於是人們含混地稱之為「內閣」,算是有了內閣制的大模樣。

此後近百年間,大學士們開始兼任各部尚書、侍郎之職——就是兼任六部中的部長、副部長職位,有的還具有了正一品的太傅、太保或從一品的少師、少傅、少保等崇高榮銜,權力地位不斷提高。他們雖然不能到兼職的各自部門裡去實地任職,也不能幹預各部事務,名義上仍然只是皇帝身邊的侍從顧問之臣,但在重大事務的決策上,他們實際上已經具有了相當大的權威。如人事推薦與任免建議、內政外交政策制定等等。而他們真正的權威,則來自宣德年間所逐漸發展起來的所謂「票擬」之權。

這位以生產了宣德爐和酷愛鬥蟋蟀聞名於我國歷史的皇帝,也是一位丹青辭文造詣很高的皇帝。票擬之發明權當屬此人。

票擬,又叫票旨、條旨,裡面暗含了帝國官場運作的大部分奧秘。

這裡涉及帝國國家機器運轉的方式與程序——

通常情況下,全國各地、各部門的報告文書先彙集到通政司,通政司登記在案,錄下副本,然後將所有文書象徵性地報告給皇帝,隨後轉到內閣,由大學士將處理意見「用小票墨書」後,分別貼在這些報告的封面上,送呈給皇帝最後批示核准,這就是票擬。實際上,等於是為皇帝草擬御批的底稿。皇帝的御批使用硃筆,所以,又叫「批紅」。經過批紅的文書,再登記備案,錄下副本,然後,分發各地、各有關部門執行。

由此可知,全國各地、各部門,包括中央六部,已經很難不在掌握了票擬之權的大學士面前俯首帖耳。

而且,包括了票擬和批紅在內的這種國家機器運轉方式與程序,還給帝國官場政治留下了兩個絕大的漏洞。

其一,當最受皇帝信任的大學士正式成為首席大學士時,「首輔」之稱謂便隨之產生,而且得到了皇帝的認同。這種情形大約是在憲宗皇帝時期發生的,就是以成化窯瓷器著名的那位皇帝。首輔沒有宰相之名,也沒有宰相行政號令、任免官吏之實。但當他深受皇帝信任時,卻可以壟斷票擬之權,並將皇帝玩弄於股掌之上,從而將屬於皇帝的生殺予奪大權,相當大程度地轉移到自己手上。此時,其令人畏懼的威力,甚至遠遠超過了以往真正的宰相,這可能是朱元璋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的。

其二,可能會令朱元璋更加沮喪和苦悶的是,當他的子孫們不像他那麼酷愛這些行政事務,或者由於精力、體力、智力、愛好等因素喪失了處理這些事務的能力和興趣,或者那些朝夕相處地陪伴著皇帝的太監們更加令皇帝喜愛和信任時,那專屬皇帝的「批紅」大權,便會落到這些曾經深受朱元璋蔑視的宦官們手中,使他們變成真正的皇帝。屆時,首輔手中的票擬之權將同時失去效用。於是,既失去宰相之名、又失去宰相之實的滿朝文武,便在宦官們的撥弄下,死去活來,痛苦萬狀。

事實上,到張居正看到首輔夏言被殺的時刻,這兩大漏洞,早已經全部變成帝國的現實。

夏言出任帝國首輔之時,我國的內閣制度才最終完善形成。這種情形,可能確實和嘉靖皇帝的身體不太好有關。

從湖廣安陸州興王府,即今天的湖北省鍾祥縣來到北京的嘉靖皇帝,相當長時間都不能適應北京的氣候水土,因此,患有「咳疫」和「痰疾」,曾經發作後連綿數月不能治癒,且發病次數相當頻繁而猛烈。從症狀上判斷,可能是西醫所說的嚴重慢性氣管炎或支氣管炎。導致皇帝無法臨朝面見群臣並處理國政。至少,嘉靖皇帝是這樣多次解釋自己的作為的。於是,憂慮中的皇帝採取了兩個措施,希望改善此種局面。

一個是在宮中大力崇道修玄,齋醮祈福;另一個則是推動內閣制度的迅速完善。前者是希望道教的神靈上帝保佑自己養生長壽,後者則是為了幫助自己控制政局。

在此之前,大學士們雖然具有了較高地位和通過票擬建立的威權,卻並沒有形成完整的內閣制度。比如,內閣長時間沒有自己的辦事機構,沒有正式的辦公場地,曾經一直與翰林院在皇家圖書館——文淵閣內合署辦公。到正統十年,即公元一四四二年,翰林院有了自己的衙署,文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