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兄弟鬩於牆:國共戰爭 4 三戰定勝局  關門取遼沈

一九四八年以後,國民黨軍事形勢每況愈下,黨內上下對戰爭局勢都十分悲觀。經過多年的戰爭磨礪,中共對與國民黨的軍事決戰有充分的自信。

國共兩軍決戰的第一戰役仍是從東北開始。遼沈戰役前,東北「剿總」總司令衛立煌,轄四個兵團,共計十四個軍四十四個師五十五萬人。東北國民黨軍被分割在長春、錦州、瀋陽三大孤立地域,沒有戰略後方,與關內聯繫切斷,難以得到後勤補給,士兵士氣低落,東北形勢嚴峻。

一九四八年二月,蔣介石一度決定將東北主力撤到錦州,可以依託華北解決補給。蔣介石甚至有點想法,如果情況不利,可以全線撤退。衛立煌認為敵前撤退是兵家大忌,同時對與是否能夠長途撤退沒有十分把握,不敢擔當撤退導致失敗的風險,因而主張堅守。衛立煌的主張得到了大多數東北國民黨將領的支持,蔣介石一時進退兩難,難下決斷。

後來,蔣介石急於打通沈錦線,將主力撤到錦州,只留第五十三軍和第六軍的二○七師把守瀋陽。其餘各軍及戰車、炮兵、裝甲車、騎兵等特種兵團統編為機動兵團,歸廖耀湘統率,隨時準備撤退。

當時,中共在東北占據大部份的土地、人口和鐵路,部隊的數量接近百萬,大兵團和正規化作戰已經能夠得以實施。最為重要的是,中共在東北長期佈局,已經建起了自己的後方補給基地,這是中共當時對國民黨具有絕對實力的一個戰區。從戰略上考慮,林彪認為長春是一座孤城,渴望在半個月內拿下。

面對東北野戰軍緊鑼密鼓地佈置長春戰事,國民黨駐長春守軍希望能夠放棄長春,撤向瀋陽,沒有得到蔣介石和衛立煌的同意。長春被團團圍住,其間,國民黨守軍多次出擊搶糧都被打回。國民黨的長春守軍餓得渾身浮腫。在圍困長春的同時,東北野戰軍迅速部署下一步作戰戰略,留守二個縱隊、六個師繼續圍困長春,在毛澤東的指揮下,全力南下,出擊北寧線【註:北寧線地貫遼西走廊,西起北京,東至瀋陽,全長八百多公里,沿線有天津、塘沽、昌黎、秦皇島、山海關、錦西、錦州等重要城鎮,是連接關內外的重要陸路通道。】,全力攻下錦州,如此,遼沈戰役正式拉開帷幕。

東北野戰軍先後攻克河北的昌黎、北戴河和遼寧省的綏中、興城,切斷了遼西走廊,完成了對錦州、義縣的包圍。

蔣介石本在集中精力對付華東野戰軍九月十六日發起的濟南戰役,兩面受敵,應接不暇。當時的情況是,蔣介石要是想救濟南,就顧不上東北。除非衛立煌經沈錦路出遼西,才能解錦州之圍。衛立煌在東北問題上同蔣一直意見不合,他認為錦州之圍應由關內出兵直接解決,解圍後與錦州部隊會合出大凌河向大虎山攻擊前進。然後瀋陽主力發兵與東進部隊會合,所以就未聽從蔣的命令。

據說,衛立煌有親共嫌疑,雖然擔任剿共要職,卻遲遲不見行動。衛立煌在東北期間,蔣在其周圍安插了大量探子,衛立煌難以全權調動部隊,只得時時抗命,拖延時間,貽誤戰機。

錦州范漢傑被圍困得難以喘息,多次電蔣求援,蔣介石借召見衛立煌開會之機,迫令他由瀋陽出兵支援錦州,衛立煌相當牛,依然拒絕聽命。最後,蔣介石不得不空運四十九軍到錦州增援,當然仍然不放棄讓衛立煌派兵解圍,讓參謀總長顧祝同親自到瀋陽督戰,執行蔣介石的命令。顧祝同在瀋陽期間,曾一再召集東北將領開會,要衛出兵沿沈錦路前進解錦州之圍,衛立煌再次反對,對於老蔣的指示,衛立煌一次一次駁回,並與顧祝同發生多次爭吵。第九兵團司令廖耀湘提出:乘東北野軍主力攻擊錦州時,將瀋陽主力一氣撤至營口地區。衛立煌認為如不能照他的意見辦,也可以實行這一方案。而顧祝同未得蔣介石同意也決不敢同意撤至營口,兩人僵持不下,顧祝同見要衛立煌出兵遼西仍無希望,只好回南京向蔣介石覆命,對於東北的局面,蔣介石萬分無奈。

十月二日,出奇憤怒的蔣介石飛抵瀋陽,召集軍事會議,決定從華北到山東海運葫蘆島七個師,加上葫蘆島第五十四軍四個師,共計四個軍十一個師組成「東進兵團」;由華北第十七兵團司令侯鏡如指揮;以瀋陽地區的五個軍、十一個師和三個騎兵旅,組成「西進兵團」,由第九兵團司令廖耀湘指揮,準備東西對進,以解錦州之圍。蔣介石在晚上召集的軍事首腦會議上,做了最後一次晚餐似的講話:「我這次來瀋陽是救你們出去,你們過去要找共匪主力找不到,現在東北共匪主力已經集中在遼西走廊,正是你們為黨國立功的機會。我相信你們能夠發揮過去作戰的精神,和關內國民黨部隊一起作戰,一定可以成功的。關於空軍的協助、後勤的補給,周總司令、郭總司令已經同你們準備好了。萬一你們這次不能打出去,那麼,來生再見。」

蔣介石從瀋陽臨行前,還單獨接見了廖耀湘。蔣對廖說:「這次瀋陽軍隊出遼西,解錦州之圍,完全交你負責,如有貽誤,也唯你一個人是問。」廖耀湘就提出自己的疑問,蔣介石稱,在撤退東北主力之前,一定要給東北共軍一個大打擊,一定要來一次決戰,否則華北就有問題。

就在蔣介石飛抵瀋陽的同一天,即十月二日清晨,東北野戰軍總部的列車到達鄭家屯以西。這時,林彪得到報告,在葫蘆島,敵軍新來了四個師。林彪擔心錦州未攻下便受到瀋陽、錦西、葫蘆島三方援敵夾擊,到時部隊油料耗盡,大量汽車、坦克、重炮撤不走,將陷入危局。於是,他命令列車暫停前進。羅、劉經過商討,決定按照原部署攻打錦州。

葫蘆島、塔山相繼被林彪部隊拿下,十月十四日,劉亞樓下達了總攻令,東野炮縱向錦州城內預定目標猛烈轟擊。次日,攻克錦州城,全殲國民黨守軍十萬餘人,生俘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范漢傑上將和第六兵團司令盧浚泉中將。侯鏡如聞錦州失守,也暫時退回了錦西、葫蘆島。

蔣介石眼睜睜看著錦州失守,急忙飛抵瀋陽,然後給長春守將鄭洞國發佈命令,要其率部立即突圍南撤,否則將受到「嚴厲之軍紀制裁」。長春守軍發動起義,主動投誠共產黨,不費一兵一卒,長春解放。

十月二十三日,廖耀湘兵團向黑山、大虎山發起猛攻。誰料,廖耀湘兵團十萬人馬全部陷入東野數十萬大軍的重重包圍。廖耀湘走投無路,仰天長歎。東野隨即展開了對廖耀湘兵團的大圍殲,採取邊合圍,邊分割,邊殲滅的戰法,並直搗其指揮中心。當蔣介石在北平得知廖耀湘兵團在遼西走廊遭到解放軍圍殲時,悲痛欲絕。

隨後,東野各部隊迅速向瀋陽前進,迅速包圍。次日,對瀋陽發起攻擊。國民黨軍幾乎全部投降,除遇第六軍二○七師頑固抵抗,但很快被解放軍消滅。遼沈戰役歷時五十二天,東北野戰軍以傷亡六點九萬人的代價,殲滅國軍四十七萬二千餘人,其中斃傷國軍官兵五萬六千八百人,俘虜三十二萬四千人,投誠六萬四千九百人,起義二萬六千人,俘虜國軍少將以上高級軍官一百六十八名。國軍共損失一個東北「剿匪」總司令部,一個東北「剿總」錦州指揮所、一個冀遼熱邊區司令部、四個兵團部、十一個軍部三十六個師。此外,還有一個騎兵司令部、五個炮兵團、戰車團等特種兵部隊。損失各種火炮四千七百零九門,輕重機槍一萬三千三百四十七挺和其他槍支十七萬五千三百六十一支。【註:參閱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軍事科學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十月出版。】

東北的解放,是全境的解放,不能不說是一個偉大勝利。它所解放人口之眾,地域之廣,影響之大,為未來全國的解放奠定了基礎。國民黨部隊從東北全線撤出,衛立煌遭到了蔣介石的查辦。

淮海一拖三

淮海戰役【註:淮海戰役,又稱「徐蚌會戰」。】,是對國民黨進行的第二個戰略性進攻戰役。

國共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中原野戰軍以徐州為中心,範圍東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臨城,南達淮河,這些跨江蘇、安徽、河南、山東四省的徐淮地區,向來就是兵家常爭之地,也是國民黨軍事部署的中心。

根據中央指示,淮海戰役共分三個階段,毛澤東在深思熟慮之後給粟裕去電:「本戰役第一階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剿滅黃伯韜兵團,完成中間突破。」黃伯韜部隊地處徐東,自己在那單練,他東邊兒是滔滔大海,一看就是首殲目標。

華東野戰軍十多個縱隊浩浩蕩蕩多路南下,干擾黃伯韜的聯絡信號,說白了就是讓你來不了外援,咱關門打狗。在徐州以北,那些潛伏在國民黨中的地下黨也發動了起義,一下就打開了國民黨運河航線。而此時的華東野戰軍主力也迅速南下,占據了有利地形。駐紮在徐州的國民黨一發現共產黨主力南下的跡象,立馬就開始轉移了。可人家南京國防部不幹啊,非讓黃伯韜等著從海州西撤的四十四軍。黃伯韜急得腦瓜子直冒汗,人家共產黨各路大軍早就把我包圍了。

華東野戰軍已經渡過不老河,攻佔了徐州以東的大許家等地,完全切斷了黃伯韜兵團的退路。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