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下的就是東北和台灣的問題。
第一點,我來說說台灣。明末荷蘭佔領台灣,荷蘭實際上是世界上第一個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當時它的商船隊的總數佔世界的三分之一,號稱是海上馬車夫,所以它的海軍力量非常強大。它先是佔領了印度尼西亞作為殖民地,然後北上佔領了台灣。因為中國政府對台灣疏於管轄,台灣在當時荷蘭人的眼裏是無主荒地。
元朝有一個澎湖巡檢司,看年看月地上去看一眼,看不看誰也不知道。等再看的時候,已經被人給佔了。荷蘭人佔了台灣之後,當時台灣歸屬於荷蘭的巴達維亞總督府管轄。巴達維亞總督府一年的收入是三十萬荷蘭盾,二十萬來自台灣,可見台灣經濟的發達。另外荷蘭人在台灣用荷蘭字母,說明當地少數民族創造自己的文字,讓當地少數民族信奉基督教,等於在台灣進行了三十多年的殖民統治,直到康熙元年。
第二點,就是清初在東南沿海抗清的鄭成功,打敗荷蘭,台灣回到祖國。鄭成功他爸爸叫鄭芝龍,是當時東南沿海第一大海盜,手下三千多艘海盜船,屬於鄭氏海上王國。
三千多艘海盜船,那會兒你要在東南沿海做生意,你這個船上必須要插鄭芝龍的旗幟,一看你這個船上有鄭老大的旗幟就沒入敢截你,但是你得交保護費。所以鄭芝龍富可敵國,東南亞各國一提起鄭芝龍都知道。鄭芝龍的母親是日本人,鄭成功是一個中日混血兒。他七歲回到中國,開始脫下和服,穿上儒服,學習漢語,中國把他看做是民族英雄,在日本也把他看做是民族英雄。日本人當年佔台灣的時候就是這麼說的,歷史上我們就占過你,鄭成功最起碼有我們一半吧!
後來鄭芝龍被朝廷招安了。那會兒明末很多反賊都被招安了,招安之後做了總兵官,水師總兵官。思宗烈皇帝煤山殉國之後,南明建立了很多小政權。其中鄭芝龍扶植在福建的唐王朱聿鍵,建立了唐王政權。所以唐王政權建立之後,鄭芝龍官居太師。你想他本來就是一個海盜,粗鄙無知,皇上又是他立的,他跟皇上面前甚麼表現?據說夏天上朝光著膀子去,都不穿朝服,在皇上面前撓著二郎腿坐著,滿嘴的粗話。而鄭成功是受過嚴格的儒家思想教育,忠君愛國,他是非常懂這一套的,所以他對皇帝恭敬有禮,皇上非常感動。說你看你跟你那個賊老子真不一樣,簡直不像你爹。可惜我沒有公主,不然的話,我一定招你做駙馬。那這樣得了,我認你做乾兒子,賜之國姓,你可以姓朱。鄭成功本名叫鄭森,是皇帝給他改名叫成功,反清復明一定成功。封延平王,因為在明朝,王爵的一字王是親王,兩字王是郡王,所以有的時候書上寫成延平郡王,實際上一回事。封為延平王後讓他到外地招兵抵抗清軍。
清軍大軍南下,鄭芝龍流氓本性發作,把皇上一捆投降清朝了。當時鄭成功在外地練兵,不知道這件事兒。消息傳來,鄭成功吐血昏厥,醒過來之後,命人在軍營當中豎起一桿大旗,上書四個字「殺父報國」。忠孝不能兩全,但忠國是大義,所以我得為國盡忠,殺父報國,跟我爹決裂。他爹一開始很被清廷重視,封為公爵,然後就讓他不斷地給鄭成功寫信,勸鄭成功投降。鄭成功每次看他爹的信一來,撕毀來信,斬殺來使,連著幾回,朝廷失去耐心,就把他爹也殺了,基本上他們家全給斬了。
如此一來鄭成功就更沒有後顧之憂了,反正你不就是拿我爹要挾我嗎?現在我爹死了,行,於是開始大舉反攻。據說鄭成功勢力最大的時候,他聯合浙江的魯王朱以海政權,兵臨南京,十七萬大軍打到了南京。
南京是明朝的故都。去孝陵衛祭祀明太祖,當時鄭成功意氣風發,全軍將士穿白掛孝:「縞素臨江誓滅胡,雄師十萬氣吞吳。試看天塹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下一步就準備打過長江去,結果中了清朝兩江總督的緩兵之計。兩江總督說我可以投降,我也是漢人,但是按照我們大清的軍法,守城滿九十九天我再投降,家屬才不被害,所以你等我。鄭成功心腸軟,就等,這一等,人家趁夜劫營,結果十七萬大軍基本上就全軍覆沒。
鄭成功逃回到了福建沿海的根據地金門、廈門這兩個小島。今天廈門是咱們的特區,金門還是由台灣駐守著。這兩個小島要養活十萬軍民,那根本就不夠。這個時候台灣來人請國姓爺出兵,收回台灣,拯救台灣百姓。鄭成功非常高興,毅然決然,率千艘戰艦,兩萬大軍渡海,一下子把台灣給收回來了。
第三點,鄭氏祖孫在台灣發展農商,提倡文教,保境安民。
鄭氏子孫他不但收復台灣,關鍵他還建設台灣。幾十萬大陸人移民到了台灣,陳水扁他們家比那時還要晚,他是十八世紀移過去的,他們家原來是福建仙遊的。經過鄭氏的治理,台灣就發展起來。
但是問題又來了,鄭成功收復台灣,建立反清復明的基地。所以這個形式跟今天就非常一樣了。當時全國都是清朝,只有台灣是明朝。他不奉大清正朔,仍然使用南明永曆的年號,永曆皇帝都給勒死了,他仍然用永曆年號。明朝那五個小朝廷裡面,最後一個是魯王朱以海,魯王政權就飄到了台灣,但據說也被鄭家軟禁起來了,實際上等於是鄭家佔了台灣,以延平王的身分統治台灣。
朝廷幾次派人去談判,去招降。談判跟我們今天提的政策是一樣的,一國兩制,只要台灣奉大清正朔,剃髮改元易服,就這三個條件。剃髮,改元,用大清年號,你別永曆多少年了,得是康熙多少年。易服,把你的長袍脫下來,換成我們的馬褂就完了。別的不管,鄭氏子孫世守台灣,朝廷不派兵,不收稅,司法權不用到北京,就跟現在共產黨提的都一樣。
鄭成功收回台灣之後,半年就病死了,他兒子鄭經繼位,鄭經給朝廷上表,願照朝鮮、越南等外國例,稱臣納貢,這個說白了就是要搞台獨。因為你台灣是中國領土,跟朝鮮、越南不一樣。朝鮮、越南在歷史上也是中國領土,但是畢竟它很早就已經分出去了。朝鮮在漢朝就分出去了,越南在五代十國就分出去了,既成事實,這個台灣不行。所以你要按照朝鮮、越南等外國例,稱臣納貢,這個朝廷是不能接受的。
既然談不通就只能打了。
小島入版圖
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台灣在鄭氏子孫統治下,經歷了鄭成功、鄭經、鄭克塽三代。鄭經在三藩之亂的時候起兵回應,結果被朝廷打敗了,打敗不說,連金門、廈門也都丟了,等於在沿海就沒法立足了。清廷命施琅進軍台灣。
台灣納入了清朝版圖,施琅是鄭成功的部將。當年得罪了鄭成功,被鄭氏滿門抄斬。所以他孤身一人投降了清朝,念念不忘要收回台灣,對清廷忠心耿耿。後來他收回台灣之後,攻到了台灣島上做的第一件事兒,就是去拜祭鄭成功的陵廟,就是拜祭先王。你當年殺我全家,我不記仇。鄭氏子孫都嚇壞了,當年先王殺他全家,他這一打勝仗,我們鄭氏滅族了肯定是。因為當時鄭克塽是十一歲還是十二歲,鄭氏肯定滅族了。沒想到他第一件事兒就去拜祭先王的陵廟。而且特別感人的就是康熙皇帝為鄭成功廟親題輓聯:「四鎮多異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四鎮多異心,就是說當年明朝四個總兵,擁兵百萬,其中寧南伯左良玉擁兵七十萬,結果清軍南下不戰而降。要不然的話,以江南之富,半壁山河,百萬大軍,比當年宋高宗草創南宋那個時候的條件好多了。南宋撐了一百五六十年呢,哪能那麼快就讓人給滅了,就因為四鎮多異心。只有鄭成功兩島屯師,金門、廈門,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寸土,你那五個小朝廷,福王、唐王、桂王、魯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只有台灣一隅向清朝抵抗,證明海外有孤忠。等於清朝皇帝高度評價鄭成功的抗清行為。按說這是典型抗拒祖國統一的罪人,等著被我們解放吧!結果你看皇帝怎麼看,可見康熙皇帝的大氣。
台灣收回來之後,大多數清廷官員主張放棄,空其地,把上面的人全遷回大陸。當然漢人遷回來,別的族愛怎麼著怎麼著,自生自滅。空其地,不要那個地方,那個地方咱們管不了,蠻荒煙瘴,值不當管。大多數大臣是這個建議。
還有大臣主張租給荷蘭,一年十萬兩銀子,那鄭成功可就白幹了。這個時候只有施琅力排眾議,堅決要求把台灣收回來。台灣為東南七省門戶,如果台灣不保,則東南動搖。東南又是朝廷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東南不保,動搖國本。所以最後聖祖皇帝拍板,說台灣定則海疆定,海疆定則東南定,東南定則天下大定,所以一定要把台灣給收回來。
一六八四年,清設台灣府,隸屬福建省。當時台灣並不是一個單獨的省,而是一個府,歸福建省管轄。一八八五年中法戰爭之後建省,首任台灣巡撫是劉銘傳,大清巡撫劉銘傳。一八八五年就已經很晚了,當時是一府三縣,隸屬福建省所轄。
張學良將軍後來有一首詩評價鄭成功:「逆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義抗強胡。豐功豈在尊明朔,確保台灣入版圖。」他給收回來之後,清朝再從他手裏收回來。這個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