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憶昔開元全盛日:隋唐 6 小邑猶藏萬家室  管地不管人

一開始隋朝沿用了北魏的租調制,規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以庸代役的制度開始部份推行,但是這個有年齡限制,五十歲才可以納絹代役,不到五十歲的話,該服徭役你還得去。

唐朝以輕徭薄賦的思想改革賦役制度,實行租庸調制。穀物叫租,絹和布叫調,服徭役的期限內如果想不去服役的,用納絹或布代役叫庸。唐朝的庸不再有五十歲的年齡限制,甭管多大的人,只要不想去服徭役,都可以納絹代役。本來,在農忙季節如果大規模徵發徭役,就沒有人種地,會誤了農時,現在不願意去的人可以納絹代役,留著勞動力去種地,多有好處。

租庸調有一個前提,我給你交租、交庸、交調,前提條件是你給我土地。你不給我地我拿甚麼交租子,布帛是地裏種出來的,得種麻才能紡麻布,種桑樹才能有絹子。但是中國古代的土地是私有的,歸地主所有,那麼國家要給百姓分配土地,這個待分配的土地是從哪來的,顯然不能把地主的地給沒收了再去分。途徑只有兩個,一個是新開墾的,再一個就是大規模的戰亂之後,人口大量死亡所形成的無主荒地。不過,隨著國家承平日久,人口增加,無主的荒地幾乎沒有了,新開的地也夠嗆,能開的差不多都開完了,那要去哪裏拿土地分給百姓呢?

這時候政府有了新的應對措施,它規定,每個成年男子二十畝永業田,八十畝口分田。二十畝永業田可傳之子孫,八十畝口分田,死後得歸還給國家,然後國家好拿去再分配。拿口分田去再分配,想得是挺好的,問題是到了天寶年間,土地買賣和兼併之風盛行。

土地本是私有的,這些大地主大官僚們佔有大量土地之後,還開始兼併農民的土地,沒等農民死,他這一百畝地就沒了,被兼併了。這一被兼併,國家就找不著口分田再往下分了,新出生的人就沒地了。沒地了,我的租庸調就交不了了,農民就只能逃亡,逃亡後,政府的租庸調就收不上來,國家就沒錢了。整個連鎖反應就是,政府直接分配的土地減少,均田制無法推行,租庸調制也無法維持,直接影響到了國家的財政收入。

為了解決財政困難,國家就得想招,不能再按照租庸調這種方法來收。西元七八○年,唐玄宗的曾孫唐德宗接受楊炎的建議,實行兩稅法。每戶按資產交納戶稅,按田畝交納地稅,然後一年分夏秋兩次,兩稅指的就是戶稅跟地稅。另外,還有一個意思就是一年收兩回,夏天一回,秋天一回,一年分夏秋兩次徵稅。

兩稅法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徵稅標準。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表明封建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鬆。原來的租庸調制,它的收稅標準是以人丁計算,每個成年男子授田一百畝,每年為國家交(比如)一百五十斤糧食,兩丈四尺絹布。有你這個人,就有國家的一百五十斤糧和兩丈四尺絹布。意思就是,哪怕當年國家分給你的地已經被兼併了,地都沒了,但是只要你人在,照樣得交。那你唯一的選擇只能是逃亡。

那麼被兼併的地到哪裏去了?到我這了,因為我勤勞致富。我們家八個兒子,你們家就兩個丫頭,所以你們幹活幹不過我們家,最後我們家發了財了,把你家地兼併過來了。但我怎麼交稅?我還是按照我的人頭走,就算我現在有四千多畝地,我還是按照兩丈四尺絹布,一百五十斤糧這麼交,因為我就一個人,你也是一個人,我交的和你一樣。

所以那時候是按人丁為主,而現在則按照土地財產為主,你有地的你多交,你沒地的就少交,甚至不交。沒有土地的商人,交總資產的三十分之一。這樣一來就表明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放鬆了,原來租庸調制不允許人口流動,你這一百畝地在海淀,你人跑朝陽去,我跟誰要稅去,你的地在海淀,人必須在海淀,地在人在。現在無所謂了,你愛上哪上哪,因為誰佔了這一百畝地,我就跟誰要稅,你可以隨便流動。如此一來,你在這沒有地,可以上有荒地的地方開發,在海淀的地被兼併了,你可以去昌平、平谷,這就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對生產發展是有利的,兩稅法實行的好處就在這裡。

而兩稅法一實行,國家不再管這個地在誰手裏了,你有地,你就多交,沒地你就少交,甚至不交,這就意味著土地兼併不受限制了,麻煩也開始出現。從唐朝以後,田制不立,兼併不受限制,願意兼併就兼併,農民沒有土地就只能去租種地主的土地,一租種地主土地,地主就把稅賦轉嫁到農民身上了。比如我是一個血汗工廠的廠主,是生產聖誕樹的,全世界的聖誕樹都是我們生產的,我廠裏的工人每個月的工資是七百塊,每天要勞動十一個小時,每個月可以歇三天,你看我夠仁慈的吧!然後國家提高了我的企業所得稅,那我怎麼辦呢,我只能讓你們每天工作十二個小時,一個月歇一天,工資六百塊,三個月不發。實際上就是,我為國家交所得稅,為希望工程捐款(我是一個多麼有愛心的企業家啊),都是你們出的這個錢。我該坐遊艇坐遊艇,該環遊世界就環遊世界。其他所有負擔都是你們給掏的錢,可想而知這樣一來,國家雖然減輕了農民負擔,地主卻又給農民加上去了,客觀上還是加重了農民負擔。

經濟大繁榮

隋唐時期,國家統一強盛,交通發達,陸上、海上絲綢之路暢通,前期的統治者輕徭薄賦,勸課農桑,讓國內各民族交往密切,政府對外開放。這些原因促使隋唐兩代成為中國古代經濟空前繁榮的時期。

農業的發展表現在:第一,江南地區的土地資源進一步開發。魏晉南北朝的時候,南方經濟跟北方的差距縮小,安史之亂以後,經濟重心開始南移。但是也有壞處,圍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對自然生態平衡有所影響,所以中國的生態問題出現得很早。第二,農田灌溉和農具的改進。新的灌溉工具筒車,另外還有用於耕作的曲轅犂。第三是農產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比如說茶葉,魏晉南北朝的時候貴族才飲茶,到唐朝,百姓也開始飲茶了。有的電視劇裏,漢朝就讓老百姓一進門給你捧出茶來,甚至春秋戰國就捧出茶來喝,很好玩,那會兒沒有的。那會兒應該一進門喝酒,不應該喝茶,唐朝才開始大規模飲茶。

手工業發達。

它發達的表現是,中國能造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當然有的書記載說通過波斯灣時必須換小船,那個有點扯。這船主要是在洪州造,洪州是江西南昌,不靠海,在江裏湖裏造出來後再拖海裏,這個船能有多大。我記得美國航空母艦都能進波斯灣,如果那時中國造的船進波斯灣就要卡住,那得多大,你以為波斯灣是北海公園哪。

唐三彩為後代的彩瓷開闢了道路。唐三彩其實是冥器,給死人陪葬的,大量燒製,不計其數,所以不值錢。我如果是唐朝貴族,我生前住的莊園,我騎的馬,我用的桌椅板凳,侍候我的丫頭,都給燒製成唐三彩,埋到墳裏去接著侍候我。所以這個玩意兒在唐朝大量使用,太多了。唐三彩不像青瓷中的秘色瓷,全國就那麼幾件,你得一件,子孫萬代吃不窮喝不窮。秘色瓷只有到了陝西扶風縣法門寺的博物館親眼看到,才能明白它有多美,當然現在早失傳了,做不出來。原來認為唐朝根本就沒有,後來從扶風縣法門寺地宮挖掘出來了,才看出來是有的。

唐三彩這種冥器,到了宋朝覺得它浪費,改紮紙人紙馬,民國的時候,農民要刨地刨出這個來,就摔了。歷史劇《孝莊皇后》裏多鐸戴著一個大耳環,一看就要吐。你見到過清朝王爺戴耳環的嗎,以為是歌星嗎?他還說我這一路到中原來,得了不少寶貝,拿出來一看全是唐三彩。開玩笑,誰把紙人紙馬擺家裏,應該給你爺爺燒的,你覺得特漂亮弄家擺著,你爸不抽死你。

咱們現在無神論了,無所謂,家裏才擺這個。反正我們家不擺,誰給我唐三彩我堅決不要,兵馬俑擺它幹麼?這就好比太后寢宮裏掛一幅柳永的《雨霖鈴》,妓院裏才掛柳永的詞呢!到故宮裏看一眼,慈寧宮裏應該掛列祖列宗的聖訓,弄一個《雨霖鈴》掛著,整天讓太后寒蟬悽切,太后還守得住嗎?

當然,唐三彩也有它的好處,因為它相當於唐朝的歷史照片。它都是真的,照著生前的樣做完了埋在裡面,挖出來一看就知道,原來唐朝的房子是這樣的,原來唐朝的人都長這樣,胖呼呼的。跟壁畫的作用一樣。

唐朝絲織品有波斯的風格,就是今天的伊朗。

中國現在特別常見的代表吉祥的動物有兩種,一種是大象,一種是獅子。衙門口立著的獅子,皇帝寶座兩邊標示太平有象的大象,這兩個動物全是波斯進口的。中國最古老的動物形象,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西方青龍,東方白虎,北方玄武,南方朱雀。青龍白虎大家都知道,朱雀就是三足烏鴉,玄武就是一條蛇纏在龜上,也叫龍龜。最早中國出現動物形象是這四種,沒有獅子和大象。後來有一段時間倒是有,但是在「文革」以前,之後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插隊,把大象都插緬甸去了;原來中國境內也有東北虎,現在都跑俄羅斯去了。

銀行的雛形

隋的錢幣,仍然鑄的是五銖錢。秦朝的錢叫半兩,漢朝叫五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