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馬鈞

※本篇選自《呂思勉遺文集》(下)(1997年版,第600—601頁)。

古今巧士,莫過馬鈞。然裴秀難之,曹羲復與之同,何哉?傅玄之說羲曰:馬氏所作,因變而得。是則初所言者,不皆是矣。其不皆是,因不用之,是不世之巧,無由出也。曰「因變而得」,曰「初所言者不皆是」:則鈞之所就,亦皆屢試而後成;而試之無成者,亦在所不免。度秀、羲等必以是而忽之也。此固為淺見。然自來長於巧者,多短於言。巧者之所成就,多非其所自傳,而長於言者傳之,其人不長於巧也。不知其事之曲折,不著其屢試屢易之艱苦;而但眩其成就之神奇,遂若凡有巧制,皆冥思而得,一蹴就而成矣。此古來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者,其事之真,所以多無傳於後也。

前人巧制,每多不傳於後,淺者每咎後人之不克負荷,此亦不然。凡物之能綿延不絕者,必其能有用於時者也。三國之世,諸葛亮作連弩,而馬鈞欲五倍之;鈞又欲發石車;亮又作木牛流馬;時蜀又有李譔,能致思於弓弩機械;而吳亦有張奮(奮,昭弟子,見《昭傳》),能造攻城大攻車。蓋時攻戰方亟,故軍械及運糧之具,相繼而興也。天下一統矣,攻戰無所復事;而運糧以當時之情形,亦無須乎木牛流馬,則其器安得而傳哉?不觀今世所謂機械者之於窮鄉僻壤乎?人力既賤,資本家斥資以購機械,其贏曾不如用人力之為多也,則機械見屏矣。昔時巧制之不傳,不與此同理乎?故機械之發明改革,實與群治相關。徒謂機械足以改革社會,亦言之不盡也。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