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孫文創制,宣統退位,袁氏當國  ——民國開國史簡論

中華民國元年(清宣統三年,歲次辛亥,公元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陰曆十月十三日),夜十時,南京前兩江總督府(原太平天國天王府,後來的國民政府,今日的江蘇政協大廈),燈彩閃爍,軍樂悠揚,時年四十六歲的廣東香山人孫文先生,在數百位衣冠楚楚的男女觀禮者熱烈的歡呼聲中,宣誓就任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並宣讀誓詞如下:

顛覆滿洲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此國民之公意,文實遵之,以忠於國,為眾服務。至專制政府既倒,國內無變亂,民國卓立於世界,為列邦公認,斯時文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謹以此誓於國民。中華民國元年元旦。

【附註】中華民國開國史史料如山。除開國當年中外媒體和當事人筆記等之第一手資料之外,在國民黨退往台灣之後,所繼續運作的史政機關,仍不斷地整理和編印出版大量一手史料,如該黨黨史會、國史館、國防研究院、中央研究院近史所,所編印的《革命文獻》、《開國五十年文獻》、《中華民國(元年)史事紀要》(以下簡稱《史事紀要》)等等,不下數百卷。近年大陸上第二歷史檔案館、社會科學院近史所之出版品,以及其他公私著述,亦如百川匯海,目不暇接。關於本篇所引原始史料,讀者可參閱上引《史事紀要》。深覺掛一漏萬,故未作詳注。筆者手頭尚存有「史料篇」積稿數十箱,有待整理出版也。

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孫文,家中譜名帝象,學名文,習醫時取名日新,嗣諧音字逸仙,秘密革命期間,一度化名用日語中山樵,晚輩同志因此尊稱之為中山先生,故世稱孫中山。孫公自我使用的正式名字,見於政府之正式文獻者,則為孫文。在民國史上的正式紀錄,應為孫文臨時大總統。

上引孫文總統這則誓詞雖然很短,它卻是中華五千年政治史上,一座極重要的里程碑和分水嶺。自此以後,當今世界上,這個綿延不斷的最古老的國家和政權,便由「帝制」轉入「民治」的新時代了。這一陣軍樂,一片歡呼,一篇誓詞,便把那已延續了四千餘年的古老的政治模式,正式的結束了。

回看我中華民族的政治社會發展史,我們如上溯至傳說時代,那我們從公元前二二○六年,夏禹「家天下」開始,由一家統治一國,至此已四千一百二十八年了。若從秦始皇於公元前二二一年,統一六國,廢封建,建帝國,稱皇帝算起,至此也已有兩千一百三十三年了。不管是封建諸侯也好,皇帝當國也好,這都是行之數千年的制度。它們都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來的;當然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隨便廢除得了的。

事實上,這項所謂封建制度和帝國制度,原都是整個民族在數千年中,從生活實踐和理論探討才慢慢發展出來的文化整體。在這整體的結構之內,帝王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而已。圍繞著這個帝王,還有一整套政治、經濟交互運作的國家機器,和與他們配合得天衣無縫的文化體系、社會生活方式和價值系統。他們是個相輔相成、一轉百轉的文化整體。因此要從一個古老的封建制度(像文藝復興時代的歐洲),或帝國制度(像辛亥革命之前的中國),轉入一個民主代議制度,這種制度轉型,一轉百轉,就非三年、五年之功了。事實上,中西歷史都告訴我們,這項「轉型運動」需時數百年,始能竟其全功。因此在辛亥革命之後,那有數千年歷史的「帝制」,在表面上雖被廢除了,以後中國歷史要進入真正的「民治」時代,可能還要有一段很長的時間,才能慢慢的轉化過來呢!

君不見,在本篇拙作落筆之時,距民國開國已八十七年了,真正的民治主義雖然已遙遙在望,目前究竟還是可望而不可即呢!但是上述孫文總統的就職典禮,畢竟是這個新時代的開端。舊的帝制,逐漸在歷史的海洋中,緩緩沉沒;新的民主政治在眼前的地平線上,慢慢升起。成長雖緩,終必有大盛之時。這該是個歷史的必然,無人可以逆轉之也。孫文大總統,既然是我國史上正在發展中的民治時代的第一位民選總統,他這項最早的民主代議制度,是怎樣創立的?這兒應該有補敘一下的必要。

採用美國制度為藍本

原來在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武昌首義之初,全國響應,如火之燎原,一月內外,全國二十二省竟有十七省宣佈獨立。十一月九日,鄂軍都督黎元洪乃通電各省,請派代表來武昌,商討組織臨時政府,以便統一指揮。兩日之後,江蘇都督程德全與浙江都督湯壽潛,亦聯名致電上海都督陳其美,作相同建議。十三日,陳乃據以通電各省,請派代表在上海開會,因上海地居要衝,交通方便故也。黎元洪主張,蓋以軍事與外交的需要為重,他尤其希望能爭取外交團,承認革命軍為交戰團體,而不橫加干擾。上海方面則更進一步,希望能建立一個永久性的民國政府,來代替滿清那個帝國政府了。這個將來的民國政府的組織形式和原則,他們還希望以美國制度為藍本。通電上說:

自武昌起義,各省響應,共和政治,已為全國所公認,然事必有所取,則功乃易於觀成。美利堅合眾國之制,當為我國他日之模範。美之建國,其初各部頗起爭端,外揭合眾國之幟,內伏渙散之機,其所以苦戰八年,收最後之成功者,賴十三州會議總機關,有統一進行維持秩序之力也……(見同上,另詳史料篇。)

此一模仿美製的建議,隨即得到漢方完全同意的反應,認為那確是「一定不易之法」。

民初的開國元勳們之鍾情美國制,良非偶然。遠在興中會時期,楊衢雲、孫逸仙等便十分醉心於美國的總統制。八國聯軍時帝後兩宮西狩,消息杳然,東南無主之時,當地督撫便曾有意自組織美國式的共和政府,選李鴻章為伯理璽天德(President),李亦有意擔任,後以兩宮又在西安出現乃作罷。一九○三年那位語出驚人,引起神州轟動的青年革命家鄒容,在其劃時代大著《革命軍》中,也主張中國政府全盤美國化。兩年之後,當海外諸小革命團體合併,在日本東京共組中國同盟會,並選孫中山為總理時,該會亦採美式的三權分立制。因此,此次程、湯兩都督之建議,實是循序而來的迎合時代之潮流而已。

在該次通電中,他們要求每省各派代表二人。其一代表各該省之都督府,另一人則代表各該省原有之咨議局。那時由水陸兩路前往上海,各省都不太困難,通水路者,更十分方便。蓋當時的輪船公司多由外商經營,外商享有治外法權,清政府對其乘客無法干擾也。其時各省的革命情緒,皆甚為熱烈。一經號召,代表們就紛集滬上了。至十一月十五日(陰曆九月二十五日),已有江、浙、閩、魯、湘諸省,及上海、鎮江兩地區代表抵滬,代表會乃舉行第一次會議,討論擬訂臨時政府組織法,以及相關的法令和規章。大會自定名為「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

以都督代表會暫代參議院

美國是人類歷史上所建立的第一個民主共和國。至此已立國一百三十二年了,成績卓著。如今既然模仿美製的三權分立,美國最高立法機關是具有上下兩院的國會。共和中國,立國伊始當然無法召開國會,所以只有變通一下,就由這個「各省都督代表會」暫作立法機構。開會時每省暫定一票,因此這個「代表會」,在形式上,就頗像每州兩票的美國國會的上院(Senate,漢譯「參議院」)了。

換言之,民初最早的中國國會的雛形便是個,有上院而無下院、有參議院而無眾議院的美國國會。這個開始,是值得理解的。美國立國之初,也正是這樣的。在上海首先組織的這個代表會除具有立法權,可以制定一切法律規章之外,也有權代表人民,選舉「臨時大總統」。(美國革命時,華盛頓總統也是如此這般選出的。)

《臨時政府組織大綱》在漢口誕生

可是上海這時雖佔有交通方便的地利,但是那時革命戰爭的重心,和早經組織的革命軍政府,畢竟還在武漢,而黎元洪的邀請通電,且早於滬方。加以這時在革命陣營中的第一號戰將,也是聲望僅次於中山的黃興,也正在漢陽前線督戰,因此後來在漢方代表要求之下,會中乃有動議把會址移往武漢。此案通過之後,眾議則將原有會員人數一分為二,每省代表各留一人於上海以為聯絡。此一建議最初原是從權應變,不意竟伏下後來寧漢不和的惡果,實非當事者始料所及,此是後話。

當滬方各代表遵議逐一乘輪去漢時,不意清軍適於此時反攻,並於十一月二十七日奪回漢陽,武昌全城均陷入敵炮射程之內,而漢方革命領袖間原有之暗潮,竟因之表面化。原被外界誤傳為「孫文之弟」的孫武,竟通電詆毀黃興,黃興遂於翌日黯然離漢去滬,革命陣營內部從此乃每有不必要之齟齬了。迨各省代表多數抵達武昌時,革命軍所擁有地區,已無安全會議場所,然既來之,則安之,各省代表乃選出湖南代表譚人鳳為議長,並遷入漢口英租界之順昌洋行,繼續開會。

在漢期間,代表會之成就蓋有兩條足述。其一即各省代表公認,當時設在武昌的鄂軍軍政府為革命軍的中央政府。其二則為制定一項包括三章二十一條的《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