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讀書拾趣

吵鬧齋扎記(33則)

題記趟兒室小口多,吵吵鬧鬧。這便是我的住處。文友送了一個雅號,叫"吵鬧齋"。想想,到也貼切。齋小且吵,大塊的時間也就難我哉,常常只能擠三五分鐘,寫兩三行字,雖苦不成章,也頗覺有點意思,故以札記記下。

搞了幾年文學創作,方才恍然大悟:文學這東西,可不是憑吹牛可以吹出名堂來的。不怕你把自己吹得再高,一旦你的作品出來了,長短高矮,人自明白。唐代的戴嵩是畫牛的高手,《東坡題跋卷五》中就記載了他大丟其丑的一件事。一天,一位喜愛他的畫的四川杜某,拿出《牛》圖曬太陽,一個牧童見了就批評道:"此圖鬥牛也。牛鬥力生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斗,謬矣!"

文人相輕,我倒覺得並不可怕。只要你有驚人的產品,目中輕人,並不必非議。輕雖不雅,聞者是不應反感的。你努力么,超過他以後,豈不也可輕他。問題是,常常自己腹中空,而卻自命不凡;短處被人指出,而又腦熱面赧,繼而與人為惡。這就不對了。《因樹屋書影》幣有件事說:五代名畫家鍾隱,自謂不及郭乾暉畫的鷹,便改了姓名,寧願作傭工,去向郭學畫。終於二人齊名五代,成為後人美談。

暇時常去公園,每在平坦之路逛逛,日久了,便感無味。有一日,踏險道前進,果有意外收穫。忽然想起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語:"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能至也。"有心走文學之路的朋友,我覺得王安石的話可以作為座右銘。不要看到別人一篇好文、一首好詩,一幀好畫,就步隨尾追。那樣,路到是平坦一點,但至多"象"而已,絕無奇偉、瑰怪、非常之觀!

學而後知不足!此話彷彿早已明白,然卻又不明白。外地走了一圈,寺廟進了幾家,產生了疑慮:彌勒佛象身後的一位身穿鎧甲、手執金剛杵的天神,有的廟裡是雙手合撐捧著金剛杵,有的是手按金剛杵,杵尖據地。一樣的神,兩形象,肯定有一個錯了。後來向佛家請教,明白自己錯了。那位神叫護法韋馱,是南方增長天王手下八將之一,所以形象不同,原有道理:凡韋馱合掌捧杵者,便是接待寺;杵尖據地者,便是不接待寺,遊方和尚可以根據韋馱象自定是留、是去。

王國維《人間詞話》講真感情與有境界,說了一段十分高明的話:"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議妙,頗可深思。

我們徐州老鄉劉義慶寫的《世說新語》中,有一段許允嫌老婆丑的故事。說拜過天地了,許就是不進洞房。新娘子是阮共的女兒,頗有些才學。於是,便出現了一場對答考試。新郎問新娘:"婦人的四種美你有幾?"新娘說:"我除缺少容貌一樣,其餘全有。讀書人的良好品德,你有幾?"新郎說:"我全有。"新娘說:"你喜美色卻不喜歡美德,怎麼能全有呢?"

許允感到慚愧,從此夫妻相敬如賓。

《顏氏家訓集解.勉學》篇中,列舉r許多老年上進的人名:曾子七十歲開始做學問,苟子五十歲始遊學齊國,公孫弘四十歲才讀《春秋》,後來居然做了宰相。早年不好學,原因很多,但是,老而發奮,並不是不可進益的。所以,顏氏告誡他的後人:"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由賢乎暝目而無見者也。"最後這句話,說是晚年悔悟,比終生愚昧要好得多。

清代涼道人寫的《德雨軒筆記》中有個故事,說一個叫阿呂的人告一個叫邱以誠的人,說邱在康熙五十九年賣身給其父為仆,父親死後家貧不能養,邱自動走了。現在邱發財了,要他用錢贖身。邱卻說,自己從小開米店,阿呂常常賒欠,向他討債,他反而誣告,並無賣身之事。縣官叫阿呂出示邱的賣身契,並叫邱再寫數行字,查對筆跡也甚象。但邱堅決不承認。縣官犯了愁。

此時,縣官的一位幕友發現了秘謬,勸縣官好好學習《康熙字典》。縣官學了果然發現問題,原來姓邱的邱字並無反搭耳,雍正年間因避孔丘諱才加耳,而在早一朝康熙年間的賣身契卻是有耳的邱,可見其偽。再細審,果然是阿呂偽告。

寇準作了宰相以後,一個叫張詠的人說:"寇公奇才,惜學術不足爾。"後來寇準罷相出知陝州,正好張詠路過陝,寇盛情招待。張詠告別時,寇準問他"何以教准?"張詠說: "《霍光傳》不可不讀。"寇準認真讀後,一見"不學無術"語,方才大悟:"此張公謂我矣!"這個故事見《宋史寇準傳》。

宋代的韓琦在揚州造了一個"晝錦堂",請當時的大文學家歐陽修寫一篇《晝錦堂記》的碑文,文中有"仁宦至將相,富貴歸故鄉"句。韓琦十分喜愛。不幾日,歐陽修又派人送來一稿,說:"前有未事,可換此本。"韓琦反覆再讀,覺得"無異前者"。後來在"仁宦"和"富貴"字下見各加了一個"而"字,再讀,更加流暢,韓十分佩服歐陽的做文不草精神。

《隋唐嘉話》里有歐陽詢學書的一件故事。歐陽詢是唐代大書法家,是"率更體"草書的創造者。他在路上看見一塊古碑,是晉代書法家索靖書寫的。歐陽詢覺得寫得比自己好,應該好好學習。於是,他停下來看了很久才離去,走了幾百步又回來看。看累了,索性鋪起毯子,坐下來"因宿其旁,三日而後去。"這種見優而學的精神,應該永遠效法。

張繼的《楓橋夜泊》,膾灸人日。千多年來附庸者日多,似乎每提蘇州,都必有"鐘聲99、6客船"之詞。清代著名詩人王漁洋有"十年舊約江南夢,獨聽寒山半夜鍾"句:就連寒山寺監院性空法師也步塵有"今又霜樓四海客,吉祥裊裊寒山鍾"詩句。

筆者不敢恭維。但個人管見,學應不死,應出新意。"夜半鍾99半夜鍾9966寒山鍾"之類,跟拿花比姑娘一樣,不一定都收到"天才"的效果。

管仲曾經遇過災難,被人捆綁著從魯國押往齊國,在途中,又飢又餓。過綺烏城時,邊防人員曾向他奉獻了食品,並且偷偷地問他:"假若你在齊國當了大官,你怎麼報答我呢?"管仲說:"果然有那一天,我將任用賢才,使用有能力的人,照功勞行賞。"結果綺烏城的邊防人員很怨恨他。

邊防人抱怨,並不為奇,因為他只想圖個名功小報。事出遠古,也有情可諒。不知今人對此有何真正的評價?關係網之大張,投李報桃之盛行,其行為與綺烏城邊防小人有何區別?管仲何其金貴焉!

《資治通鑒》上有這樣一則故事:朝廷(唐)下令禁止殺牲.瘸宙利曼紅循迓取倦,請的客中,有一個口杜肅的補闕,偷偷地把肉包子藏起來作了小回報。太后把張德叫了去,問及這件事,張德知罪,跪請處罰。太后說:"我是禁止殺牲的。但是,喜喪事不受限制。我叫你來,是提醒你,今後宴請客人,也應注意選擇,怎麼能把杜肅這樣的人也請去呢?"太后把杜肅的揭發信拿出來示眾。交友和用人一個道理,千萬注意類似杜肅之類的人,謹防他的回馬槍!

朱元璋當了皇帝之後,常與侍臣一起談用人的事。有次,他發了一大通議論,說:"金石之有聲,擊之而後鳴;舟之能運,操之而後動;賢者之有才,用之而後見。然人之才智,有長於彼而短於此者,若因其短而屏棄其所長,則天下之才難矣。"這段故事見余繼登的《典故紀聞卷三》。朱元璋所見可謂"高絕"!這裡有兩點特別可提出:一是人的才學只有被重用,才能顯露出來;一是不要怕能人有缺點,敢於發揮他的長處。我細想想,這兩點很有現實意義。因噎廢食不對,知人而又不敢善任,也箅不得有政治頭腦。

工作跟打仗道理都是一樣的:莫看困難大、彎路多,常常能夠取得驚人的勝利;相反,總是過著慶功、擺好的日子,說不定會一敗塗地。劉向在《新序雜事》中記下了這樣一個故事:魏文侯問李克:"吳國滅亡的原因是什麼?"李克回答是:"因為屢戰屢勝。"魏文侯說:"屢戰屢勝是國家的福氣,為什麼會滅亡呢?"李克說:"屢戰則民疲,數勝則主驕。以驕主治疲民,長其所以亡也。"

李克的見解,也不無偏頗,屢勝之兵民,並不一定完全蹈入疲中;屢勝主驕,這確實是一個深刻的教訓。可以借鑒的是,無論工作如何順利,千萬不可忘乎所以。

王安石當宰相的時候,許多人想盡方法奉承和順從他;有的奉承者苦於不得門,還在自怨自恨。唯獨劉貢文,從不奉承他一句話,見面時,總要批評他一些缺點。有時把王安石批評得面紅耳赤,情緒難熬。但是,劉貢文在王安石背後,從不說他一句壞話。這件事時人十分敬佩,就是王安石自己,也很敬服劉貢文。這事記錄在《道山清話》裡邊。

無論交友、無論對上對下,都應該有劉貢文這種"人有不韙、當面折之"的精神。活在世上的人,做著各種社會工作的人,都有長處,都有不足。作為自己,應自量,作為朋友和上下級,應該誠實,批評不誇大,奉承不獻媚,更應防止那些當面美言談盡,背後壞話罵絕的兩面派。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