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青春無痕——一個造反派工人的十年文革》一書所敘述的事情,只是小人物的文革經歷,並非是什麼驚天動地的宏大歷史事件(雖然之中的事情常處於那宏大形勢的背景之下);其次,基本是我個人的一種歷史記憶。

大量實際情況已表明,人們對往事的回憶常常是會出差錯、會有失誤的,有的回憶甚至與歷史真相南轅北轍。那麼,一個人對自己三十多年前所經歷的事情之記憶,有多大的可信度呢?其敘說的事情,離真實的歷史又會有多大的差距呢?

對這個問題的任何保證性回答,都是徒勞的,也是無意義的。

人不是神仙,只要是人的記憶,就難免不出差錯。無疑,本書儘管努力想避免此弊端,想必卻也是很難例外。

只是,我在這裡想告知讀者:

第一,文革十年中,我曾數次以受審查者的身份(包括一九七六年「四人幫」垮臺後,再次的受審查),被迫進入過所謂項目「學習班」,而在那些「學習班」中,又曾無數次地被追問、逼迫回憶、及反覆地被命令交待撰寫自己參入文革過程的材料,以供各個時期的項目人員從中尋找問題等,從而使我對自己在文革中的事情,留下了極為深刻的系統性記憶,所以,至今回想起過去的那段歲月,很多事情的細節,都仍能歷歷在目,清清楚楚。

關於我進入那種「學習班」的情況,讀者可從閱讀本書的內容中,予以詳細獲知。

相信,這種獨特情況,是大多數敘說各種歷史回憶的人們,所不具有的。

因此,也相信本書將由此而能更接近歷史的原貌。

第二,本書是敘述發生在幾十年前的事情,之中,對某些人事細節有可能記錯,對某些事情的看法,也不一定都正確。但是,由於我被文革運動席捲既久且深,又正值青春之際,因而,對當時的那種歷史感受之敘說,對當時那些歷史事件體會之描述,我自信,本書奉獻給讀者的,是一種真實。

第三,最後,本書的寫作過程中,還是盡可能的利用了一些歷史資料,以幫助儘量核準其記憶敘事能符合史實框架,儘量避免時空錯亂,從而力爭保證所敘事情之歷史背景的情況,基本不會發生太大的失誤。

本書之初衷,並不是試圖撰寫文革歷史,因那種宏大的著作絕非本書可以勝任。本書的目的,只是想將我自己的親歷與親聞,即個人文革經歷的個案之細節,予以盡可能真實準確的回放,以能些微再現當年文革在中國社會底層某種狀況的歷史氛圍或畫面,而讓今天及今後的讀者,能從這由小人物的若干「故事」組成的、某一個社會層面歷史的盡可能接近真實的細節中,找到對那段歷史的立體感受,進而有助於全面解讀那段歷史。

當然,由於現今眾所周知的原因,不是所有的人都願意或有必要回翻那段歷史,不是所有的人都願意或有必要向世人展示那段歷史中的自己。因此,為了尊重他們,為了不因本書的面世也許會導致干擾他們及其家人平靜的生活,本書中凡涉及到我周圍的一些人物(包括朋友、同事),只要他們的身份不屬進入了市級以上歷史畫面者(即今天所說的所謂公眾人物),不是屬宏大歷史事件發生的地方,本書對他們就大多使用了化名,對其所在單位名稱也是用了代稱。

對此,特予說明,並祈請讀者理解、見諒。

但這種處理方式,相信只會加強而並不會導致本書可信度的弱化。因為,對書中所敘述之事,凡涉及者,均能從中看到他們有過的身影,回審他們有過的言行;因此,他們都能非常清楚的明白,書中所描繪他們的情形,是不是偏離了往事的真實?而任何胡謅的歷史,必將在他們的面前,受到嚴厲的批評與指責。

藉此機會,向所有與我一起走過當年那些歲月的朋友、同事們致以問候,祝你們都能有一個美好的晚年!

在寫作過程中,湘籍作家韓少功先生曾予以我很大支持,並且,應我之請,韓先生還欣然為本書作序,他那冷靜聰慧的文字與立論,必定使本書增色增輝。我特在此,向韓少功先生深表謝意!

更感謝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了這部書稿,使我終於得以了卻一件心願。

陳益南

二○○六年七月十六日

上一章目錄+書簽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