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糧食問題 四、毛澤東擔心「糧食多了怎麼辦」

由於「大躍進」期間「五風」成災,農村生產力遭到巨大破壞,糧食大幅度減產。全國糧食總產量一九五六年就達到三千八百五十五億斤,一九五八年估計為四千億斤,一九五九——一九六三年,一直在三千四百億斤以下,最低的一年即一九六○年只有二千八百七十億斤,低於一九五一年。到一九六五年才恢復到一九五六年的水平。

但是,大躍進期間,浮誇風盛行,一九五八年各地大放糧食高產「衛星」,糧食總產量一下子吹到八千五百億斤。

表二十二——七:大饑荒年代及前後年代的糧食產量(億斤)

一九五六年產量:三千八百五十五 一九五七年產量:三千九百零一

一九五八年產量:四千 一九五九年產量:三千四百

一九六○年產量:二千八百七十 一九六一年產量:二千九百五十

一九六二年產量:三千二百 一九六三年產量:三千四百

一九六四年產量:三千七百五十 一九六五年產量:三千八百九十一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一九八四,第一百四十一頁,統計年鑒的糧食數為生產年度(一月一日到十二月三十日前。)糧食部的糧食數為糧食年度(上年七月一日到下年六月三十日)。

人們通常認為,一九五八年糧食「放衛星」只是下面幹部的荒唐,是下面幹部欺騙中央。實際上,這種荒唐行為是上下互動的結果。最早是毛澤東在成都會議上說:「要舉豐收的例子,搞幾十個、百把個例子,來說明對立統一和相互轉化的概念,才能搞通思想,提高認識。」毛澤東一句話,黨報立即緊跟,馬上宣傳「豐收的例子」,就放起了「衛星」。上面有高產的希望和急切心理,並且聽不進「保守」的意見,下面就千方百計地迎合上級的意圖。毛澤東希望畝產一萬斤,下面就會送來畝產十萬斤的好消息。浮誇,實際上是對上層意志的迎合和誇大。而這種迎合和誇大是權力機器的利害所逼。

浮誇風是從一九五八年夏收開始的。《人民日報》先出現的是河南省遂平縣「放衛星」的報導,說是畝產小麥二千零一十五斤。

遂平縣假話只不過是全國假話大合唱中的一個音符。翻開一九五八年的《人民日報》真叫人大開眼界:在一版顯著地位不斷地用特號字(有時套紅)登出小麥創高產的新聞,不斷地為假話推波助瀾:

六月八日,河南遂平衛星公社五畝小麥平均畝產二千零一十五斤;

六月九日,湖北谷城樂民公社畝產二千三百五十七斤;湖北襄陽,七百萬畝小麥畝產一五○○——二千斤;

六月十一日,河北魏縣六座樓公社,畝產二千三百九十四斤;

六月十二日,河南遂平衛星公社畝產三千五百三十斤;

六月十五日,一版頭條眉題:豐收凱歌震天響億萬人民笑開顏主題:河南小麥產量躍增一倍多副題:「觀潮派」、「算帳派」應及時猛省了。

六月十六日,湖北谷城,四千三百五十三斤;

六月十八日,河南商丘雙樓公社,四千四百一十二斤;

六月二十一日,河南輝縣田莊公社,四千五百三十五斤;

六月二十三日,湖北谷城先鋒公社,四千六百八十九斤;

六月三十日,河北安國,五千一百零三斤;

七月十二日,河南西平,七千三百二十斤;

九月二十二日,青海省柴達木海拔二千七百九十七米的一個農場畝產八千五百八十五斤六兩。

從報紙上可以看出,《人民日報》簡直是組織浮誇競賽,後一個參賽者的「成績」總是比前一個參賽者要高,後一個吹牛者比前一個吹牛者膽子更大。

進入七月,《人民日報》又開始報導早稻畝產的高產衛星,開始新一輪浮誇競賽:

七月十二日,福建閩侯城門鄉公社,三千二百七十五斤;

七月十八日,福建閩侯連板公社,五千八百零六斤;

七月二十六日,江西波陽,九千一百九十五斤;

七月三十一日,湖北應城春光公社,一萬零五百九十七斤;

八月一日,湖北孝感長風公社,一萬五千三百六十一斤;

八月十日,安徽樅陽高峰公社,一萬六千二百二十七斤;

八月十三日,湖北麻城建國公社,三萬六千九百五十六斤;

八月二十二日,安徽繁昌,四萬三千零七十五斤九兩;

九月五日,廣東北部山區連縣,六萬零四百三十七斤

一九五八年八月二十七日,《人民日報》發表了中共中央辦公廳派往山東壽張縣的工作人員寫回的信中提出「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的口號。到壽張縣調查的工作人員是奉劉少奇之命派遣的。這句話一時成為人們的口頭禪,說假話的人膽子就越來越大,報上來的產量說越來越高。

作假者掩人耳目編造謊言,宣傳機器捕風捉影散佈謊言,瘋狂的「衛星」大戰把謊言變成災難。全國群起傚尤「後期移栽」的「先進經驗」,造成慘重損失。

黨的喉舌——《人民日報》和新華社在浮誇風中起了主導作用。它今天推波助瀾,鼓勵浮誇;明天施加政治壓力,打壓不相信浮誇的看法。當時吳冷西兼任《人民日報》社社長和新華社社長。二○○二年六月十六日,吳冷西病逝,他的老同事穆青在紀念吳的文章中寫道:「冷西同志不但是新聞界優秀的領導人,也是我黨老一代新聞事業奠基人之一。」「他的精神,他的品格,他為我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永遠是激發我們前進的動力。」新華社有人寫的紀念文章中竟說吳冷西「用一生詮釋兩個字」:「真」和「嚴」。新華社和吳冷西同時代的老編輯私下議論:「吳冷西『真』在何處?」「他的精神,他的品格經不起歷史的考驗。」「這樣吹捧吳冷西,說明改革二十多年了,中國的新聞界和吳冷西時代沒有根本變化。」

黨報宣傳的這些「衛星」開始有人懷疑。但是,誰要提出懷疑的看法,誰就有被打成右傾的危險。在基層,誰懷疑,誰就會成為辯論對象。當時的所謂「辯論」,是一種看法壓制另一種看法,不讓另一種看法說話。在城市就是對不同意見進行批駁,說人家懷疑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扣政治帽子。在農村,「辯論」不是口頭上的爭辯,而是人身摧殘。

說假話受到鼓勵,說真話受到打擊,浮誇就成為風氣。而浮誇邪風一旦形成,就會產生互動效應,那些本來不說假話的人也會發表助長假話的言論,從而使浮誇風就成為肆虐中國大地的惡風。

在人們對報紙上的「高產衛星」心懷疑慮的時候,著名的科學家、當時全國青年人崇拜的偶像錢學森,以科學的名義在《中國青年報》上發表文章。他寫道:土地所能給人們的糧食產量碰頂了嗎?科學的計算告訴人們:還遠得很!今後,通過農民的創造和農業科學工作者的努力,將會大大突破今天的豐產成績。因為,農業生產的最終極限決定於每年單位面積上的太陽光能,如果把這個光能換算農產品,要比現在的豐產量高出很多。現在我們來算一算:把每年射到一畝地上的太陽光能的三十%作為植物可以利用的部分,而植物利用這些太陽光能把空氣裡的二氧化碳和水分製造成自己的養料,供給自己發育、生長結實,再把其中的五分之一算是可吃的糧食,那麼稻麥每年的畝產量就不僅僅是現在的兩千多斤或三千多斤,而是兩千多斤的二十多倍!

這並不是空談。舉一個例:今年河南有些特別豐產試驗田要在一畝地裡收一百六十萬斤蔬菜。雖說蔬菜不是糧食,但到底是畝產一百六十萬斤!

所以,只要我們有必需的水利、肥料等等條件,加上人們的不斷創造,產量的不斷提高是沒有問題的。今天條件不具備,明天就會創造出來,今天還沒有,明天一定會有!

著名科學家的文章以科學的權威掃除了人們的懷疑。一九五九年三月的上海會議期間,李銳問毛澤東為何輕信糧食高產衛星,毛澤東回答說,是因為看了錢學森的這篇文章。二○○四年,李銳對本書作者說,毛澤東這一說法也可能有推脫責任的意思,不完全是事實。

科學家如此,官員的狂熱和無知就更不足為奇了。一九五八年八月十五日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書記陶鑄在《紅旗》雜誌發表文章《駁「糧食增產有限論」》,認為廣東水稻畝產可達一萬斤。一九五八年八月十一日,主管農業的副總理譚震林在《人民日報》上發表長篇文章《論我國今年夏季的空前大豐收》,不僅肯定了所紙上的浮誇數字,還從政治高度肯定了這些數字的偉大意義。九月二十六日,以講實話著稱的副總理陳毅在《人民日報》上發表題為《廣東番禺縣訪問記》的文章,說他親眼看見了廣東省番禺縣畝產一百萬斤蕃薯、六十萬斤甘蔗、五萬斤水稻的事實。

如果說上述單產是個別現象的話,下面的報導就是全面大豐收了:八月二十二日,安徽省宣佈自己是早稻平均畝產千斤省;九月十三日,河南也宣佈自己是第二個千斤省;十月二十日,四川也宣佈是千斤省。九月二十九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