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公共食堂 三、公共食堂的幾起幾落

從一九五八年夏秋到一九六一年夏秋,公共食堂經歷了一轟而起——大批散夥——強令恢復——中共中央批准解散的過程。

公共食堂一轟而起後,大吃大喝了兩個月,沒有糧食,不少食堂散了伙。相當多的食堂是開開停停。以甘肅省榆中縣金崖公社紅柳溝大隊為例,一九五八年八月,前後不到十天,全隊五十四戶、三百零八人都加入了食堂。初辦時每人每天口糧一斤,實際上還多一些,以後就放開肚皮吃飯,那時還能吃到蒸饃、麵條、米飯等,節日也可以吃到包子、花捲。由於人人可以吃飽,幹部和炊事員多吃多佔不顯得突出,群眾意見不大。一九五九年四月,糧食定量下降,先是七兩半,後是半斤,幹部和炊事員多吃多佔顯得突出,群眾意見很大,辦了九個月的食堂散了伙。一九五九年十一月,上級又動員辦食堂,大家不願意,就開展兩條道路的鬥爭,有十幾戶就勉強加入了食堂,其餘戶直到一九六○年四月份,將隊裡分給的、自留地的糧食吃完以後,也先後加入了食堂。當時的口糧每人每天半斤。吃糊糊,有時斷炊。群眾怨言很多。中央「十二條」下來後,於一九六○年十二月份又開始回家去吃飯,實際是散了伙。從此食堂再沒恢復,這一段也是九個月時間。前後兩階段同共經歷了一年半時間。據本書作者在各地調查瞭解,全國多數地區的情況和榆中縣差不多。

面對公共食堂開開停停的狀況,毛澤東還是持樂觀的態度。一九五八年十一月底,毛澤東在八屆六中全會上說:

食堂吃冷飯,有飯無菜,也會垮掉一批,認為一個不垮,是不切合實際的。因搞得不好而垮,這是很合理的,總的來說,垮掉是部分的,暫時的,不垮是永久的,總的趨勢是發展和鞏固。

我是到處講倒霉的事,無非是公共食堂,公社垮臺,黨分裂……打游擊。我們有一條馬克思主義的規律管著,不管怎樣,這些倒霉的事總是暫時的,局部的。我們歷史上多次失敗,都證明了這一點。

一九五九年春夏之交,饑荒已經很嚴重,輿論上對食堂的批評也大膽一些。中共中央宣傳部的《宣教動態》上客觀報導說:在陝西省商城縣城關公社召開的黨員和社員代表大會上,不少基層幹部、代表對農村食堂提出了不少意見。有人乾脆提出:要「掀倒食堂」,「解散食堂」。有的雖然未明顯提出解散食堂,而卻說出了一大堆缺點。

此時,面對嚴重的饑荒,中共中央不得不向農民作出一些退讓。一九五九年五月二十六,《中共中央關於人民公社夏收分配的指示》第六條中提出,「認真地整頓公共食堂」,提出了「積極辦好,自願參加」的方針,規定了「口糧分配到戶,分配到社員,在公共食堂吃飯的,糧食交給食堂,節約歸個人;不在食堂吃飯的,糧食全部分給個人保管使用。」,五六月分中共中央允許恢復了社員的自留地,允許社員私養家畜和家禽。按照中央精神,農村公共食堂在一九五九年上半年進行了初步整頓。主要的措施是:實行了「糧食分配到戶、自願參加、口糧依人定量、節餘全部歸己」的原則;按照便於生產,便於社員的原則,調整食堂規模,一般以生產隊為單位建立食堂;根據大集體、小自由的原則,採取各種靈活辦法,盡量給社員以方便;建立必要的民主管理制度和財務管理制度等。這些措施僅屬應急性質,並不是解決食堂問題的根本辦法,但使食堂初辦時的混亂現象有所好轉。

中央文件說是「積極辦好,自願參加」,「口糧分配到戶」但到基層,農民的「自願」被各級幹部以種種辦法剝奪。「口糧分配到戶」變成了「口糧指標到戶」,糧食還由生產隊掌握。浙江省委在起草《為爭取一九六○年糧油工作的繼續大躍進而奮鬥》的講話稿時,起草者按照中央文件的意思寫的是「以人定量,分配到戶,憑票吃飯,節約歸己」,審稿人改為「以人定量,指標到戶,憑票吃飯,節約歸己」,.本書作者在十二個省調查,指標到戶,糧食由生產隊掌,不僅僅浙江如此,也是全國各地的普遍情況。為什麼各地幹部不願分糧到戶呢?因為糧食一旦分到社員家中,他們就不到食堂吃飯了,食堂就要垮臺。一九六○年冬,浙江寧波地區停伙的三百九十六個食堂當中,有一百七十六個是分糧到戶造成的。

在整頓中,有的地區的農村,從實際情況出發,取消了供給制,解散了公共食堂。一九五九年五月上旬,中共四川省瀘州地委召開了縣委書記會,同意暫時停辦食堂。隆昌縣解散了九十八.七十二%(包括以前垮的一部分),富順縣解散了七十五.五%(以前垮的在外),合江縣解散了六十三%(包括以前垮的),敘永解散了七十五%(包括以前解散的少部分),瀘縣、古藺解散了大部分。安徽省書記處書記張愷帆在無為縣蹲點,看到農民在飢餓的死亡線上掙扎,也解散了四千多個食堂。

河北省在一九五八年秋後有三十多萬個食堂,參加食堂的有三千五百萬人,佔全省農業人口的九十九%以上。一九五九年六月底,河北省只有食堂四萬九千零四個,比原來減少了八十三.六%,加入食堂的戶數只有一百六十四萬戶,佔總農戶數的十九.六十五%,較原來減省了八十%。

食堂紛紛垮臺的情況,毛澤東是很不滿意的。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二日,毛澤東赴廬山開會的專列上,接見了河南省委第一書記吳芝圃和書記處書記史向生等人,毛澤東對他們說:「食堂要堅持下來,又可以堅持下來。我不是要你們的食堂垮,我是希望能夠堅持下來。」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九日,毛澤東在上廬山的船上,主持召開了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他在講話中重申公共食堂要積極辦好,提出按人定量,分配到戶,自願參加,節餘歸己。他要求在這個原則下把食堂辦好,不要一鬨而散。還說,食堂全國有兩種辦法,一為河南積極維持;一為湖北號召自願,擬從少到多,三十%——五十%,將來八十%。吃飯基本要錢,一部分不要錢。四川老小不要錢,湖北半供給制。供給制部分要少,三七開,四六開,可以靈活。供給制不能否定。

到了秋收季節,糧食上場了,飢餓短暫緩解,毛澤東開始反擊了。一九五九年八月五日,毛澤東對中共湖南湘潭地委工作組的一個報告中批道:

印發各同志。此件值得一看。一個大隊的幾十個食堂,一下子都散了;過一會,又都恢復了。教訓是:不應當在困難面前低頭。像人民公社和公共食堂這一類事情,是有深厚的社會經濟根源的,一風吹是不應當的,也不可能的。某些食堂可以一風吹掉,但是總有一部分人,乃至大部分人,又要辦起來。或者在幾天之後,或者在幾十天之後,或者在幾個月之後,或者在更長時間之後,總之要吹回來的。孫中山先生說:「事有順乎天理,應乎人情,適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而為先知先覺者決志行之,則斷無不成者也。」這句話是正確的。我們的大躍進、人民公社,屬於這一類。困難總是有的,錯誤也一定要犯的,但是可以克服和改正。悲觀主義的思潮,是腐蝕黨、腐蝕人民的一種極壞的思潮,是與無產階級和貧苦農民的意志相違反的,是與馬克思列寧主義相違反的。

一九五九年上半年整頓農村公共食堂的工作,因廬山會議上的反右傾鬥爭而被迫停止下來。七、八月間的廬山會議上,彭德懷談到食堂問題時說:「過早地提出吃飯不要錢」,「提倡放開肚皮吃」,「都是一種左的傾向」。周小舟認為食堂「不利於節糧、養豬、造林、積肥,而且浪費勞力,吃得不愉快」。張聞天在發言中指出:「現在有些人把供給制、公共食堂等同於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怕取消供給制就不夠進步,退出食堂就不是社會主義。其實,這完全是兩回事,是兩個不同的範疇。社會主義並不一定要採取供給制、公共食堂這種辦法」。這幾位說真話的高級幹部被打成右傾反黨集團,這些正確的意見也被作為右傾機會主義的罪證。

在廬山會議上,毛澤東在七月二十三日的長篇講話中,強調「食是個好東西,未可厚非。我贊成積極辦好」「有些散了,還得恢復。」他說堅持不解散食堂的「河南、四川、湖北等是左派。可是有個右派出來了:一個科學院調查組,到河北昌黎縣,講得食堂一塌糊塗,沒有一點好處,攻其一點,不及其餘。」

毛澤東對解散食堂的批評不僅停留在「悲觀主義思潮」上,而是重重地扣上了一頂政治帽子——右傾機會主義分子。毛澤東對安徽省麼書記處書記張愷帆解散食堂的十分憤怒,說他「蓄意破壞無產階級專政,分裂共產黨。」宣傳機器緊跟毛澤東,密切配合,為公共食堂大唱讚歌,對批評公共食堂的意見大加鞭撻。一九五九年九月二十日,《人民日報》轉發了《中國婦女》的專論《辦得對,辦得好,辦得適時》,駁斥「食堂「辦早了,辦快了,辦我了」的說法。一九五九年九月二十二日,《人民日報》以《公共食堂前途無量》題發表社論。用論戰式的風格、政治高壓語言說:「當多數農民積極支持公共食堂的時候,不但遠在天邊的帝國主義者為此而大吵大鬧,就是近在眼前的一些死抱住習慣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