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公共食堂 二、大辦食堂使農民家徒四壁

興辦公共食堂的過程是消滅家庭的過程,也是對農民掠奪的過程。農民家庭的灶拆了,鍋、盆、碗、盞等炊具和桌椅板凳被公共食堂徵用。糧食集中到食堂,柴草集中到食堂集,家畜、家禽也集中到食堂飼養。連社員挖的野菜也要交給食堂。除了公共食堂以外,家庭的煙囪不再冒煙。有些地方,農村幹部手下留情,沒有搞得這麼徹底,社員家裡還保留簡單的鍋灶,從食堂打回飯菜以後,再熱一下。

在大辦公共食堂同時,還大辦幼兒園、托兒所、養老院。辦這些公益機構的物資都是從農民家庭裡無償徵集的。房子是農民騰出來的。毛澤東的家鄉湖南韶山公社「由於辦食堂,集中住,房屋住亂了,變動面佔到百分之三十以上。原主不能回原屋,就是住在原屋的人也不能保障自己的所有權,家家戶戶不安心。」有些地方把分散的居民點拆除,集中建設「共產主義新村」。房子拆了,「新村」建不起來,只好打散家庭,男女分開居住。這是真正消滅了家庭。一九六一年劉少奇回家鄉調查,跟隨劉少奇的蹲點工作組寫了一份材料中反映,寧鄉縣當時有八十四萬人口,有住房七十多萬間。大躍進中了三次拆房高潮,只剩下四十五萬間,其中又有三萬一千間被國家、集體無償佔用,社員可以居住的房子只有四十二萬間。拆房不僅是為了建設共產主義新村,還有一個目的是拆下陳磚當肥料。大搞「積肥運動」,主意打到農民的住房上。

當時的報紙宣傳說,農民交出這些財產是自願的,實際情況是,在收繳這些財產時,幹部、民兵同時出動,挨家搜查,鬧得雞飛狗跳,有些地方還打人、捆人。即使有些地方農民自己交出來,也是在強大的政治壓力下的被迫行為。當時全國各地已經形成了一種消滅私有制、向共產主義進軍的強大政治聲勢。

正是辦了公共食堂,才使得農民家徒四壁,一貧如洗。被拆了房子的農民連「四壁」也沒有。

四川省簡陽解放公社解放管區的民主大隊,是省委書記李井泉「蹲點」的地方。全大隊有三百八十三戶、一千五百三十七人,耕地面積一千八百六十四畝,共轄八個生產隊。一個生產隊一個食堂。其中,「萬樂食堂」和「萬年食堂」是這些食堂中的佼佼者,不僅其規模大,設施好,而且聲譽高,遠近馳名。

這兩個食堂都是一九五九年四五月份利用社員原有的老屋改建的。據知情人員講,建立萬年食堂單是油漆房子的柱子、粉刷牆壁、做門窗等,就花去了一千多元(一個壯勞動力一天的勞動才兩角多錢)。萬樂食堂花的錢也是一千多元。萬樂食堂的餐廳可容七、八百人坐在飯桌邊吃飯;萬年食堂的餐廳也可容下五六百人坐在飯桌邊吃飯。兩個食堂除了有用紅綠油漆漆好的大餐廳以外,還有很多閒置的房間,它們都被掛上耀眼名目的牌子:「俱樂部」、「圖書室」、「保管室」、「男來賓室」、「女來賓室」、「縫紉室」,以及「理髮室」、「醫療室」、「托兒所」等等。房屋四周的牆壁上,繪上各種各樣的花卉,設有各種各樣的欄台,諸如「批評與自我批評台」、「詩歌台」、「社員五好評比台」、「團員評比台」、「毛主席著作學習台」,以及「創作台」、「來賓詩話、留言台」等等。客廳正中放置一張鋪著花毯的長桌,上面擺著花瓶、熱水瓶、書刊。客廳前的天池裡,修建了一個五角形的花壇,種著美人蕉、鳳仙花、蘭草等花卉。大門上壁房頂列豎一排五彩旗竿十餘根,中間最高一根是國旗竿,兩翼分列的是彩旗竿。如果滿插旗幟,從遠處望去,煞像一個展覽館或大機關,絕不會想到它是一個集體食堂。

建這兩個食堂所花的錢,都是由社員出的,每家每戶四至五元;房子則是採取強迫與「說服」相結合的辦法,把原有的幾十家社員逼走後得來的。餐廳內的一百多張方桌、四百多根雙人條凳,全是從各戶社員家中強行搜來的。為了不讓方桌和條凳的主人認出來,就用油漆刷上統一的顏色,掩下了它們的原來面目。食堂建成後,前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有漢族的、少數民族的,有地方機關的、省級機關的,有學校的、工廠的、農村的,熱鬧了好長一段時間。食堂的招待員、炊事員,都穿統一製作的白色工作服,圍鑲嵌荷葉邊的圍腰。遇有參觀者,他們便顯示其最高的「本領」:主食做大米白飯、花捲、包子、饅頭,菜餚則是各式各樣的,讓參觀者盡吃,吃好吃飽。另一方面,廣大社員這時連稀湯都喝不飽。

收走了炊具,收走了桌椅,收走了糧食,收了牲畜和家禽,接著就收走自留地。農業集體化以後,土地收歸集體所有。但是,留有很少的土地歸社員家庭種植。一九五五年十一月九日通過的《農業生產合作社示範章程草案》,在第三章第十七條明確規定,「為了照顧社員種植蔬菜或別的園藝作物的需要,應該允許社員有小塊的自留地」。自留地每人擁有的數量「至多不超過全村每口人所有土地平均數的五%」。在一九五六年六月三十日公佈的《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示範章程》與初級社規定的基本相同。

一九五八年八月二十九日公佈的《中共中央關於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規定:「一般說,自留地可能在並社中變為集體經營」。辦了公共食堂以後,家裡不做飯,種菜就沒有必要;沒有牲畜和家禽,也不需要種飼料。要辦好食堂,必須建立蔬菜基地,大辦養豬場,這就要佔有社員的自留地。中共中央向全國推廣的貴州省辦食堂的經驗中,明確提出「要辦好食堂,社員的自留地勢必要轉交給食堂」。因此,凡是辦公共食堂積極的地方,大都收回了農民的自留地。四川省最早收走了自留地,李井泉對他這一招十分得意。一九六○年二月十四日晚,他召集涪陵、內江、瀘州、溫江綿陽、南充地委書記座談會上說:「去年我們在瀘州地區下決心收回自留地是搞對頭了,不然今年搞食堂還會要進行激烈的鬥爭。」

收走了牲畜和家禽,收走了自留地,除了集體生產以外,家庭副業完全被消滅。在大饑荒面前,農民家庭毫無自救能力,只好坐以待斃了。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一九六○年十一月。十一月三日,全國處於大饑荒最嚴重的時刻,中共中央才明確規定:「應該允許社員經營少量自留地。凡是已經把自留地全部收回的,應當撥出適當土地分給社員,做為自留地。今後不得將自留地收歸公有,也不得任意調換社員的自留地。」這個規定還是堅持自留地不得超過人均土地的五%。但此時已到冬天,農民得到的自留地不能很快解決飢餓問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