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一些出版物中,一再宣傳毛澤東在困難時期不吃肉。二○○二年夏天,曾任李先念秘書的李成瑞告訴本書作者,李先念真有一段時間不吃肉。二○○二年底,我在吉林省一個資料室發現一個資料,這是商業部副部長牛佩琮給吉林省主管財貿的副書記栗又文的一個電話記錄。電話記錄如下:
栗又文同志:先念同志通知,為了堅決保證完成今年豬肉出口計劃,中央開會已決定不吃肉了,並且已從前天開始執行,中央對此決心很大,先念同志指示將以上情況轉告各省財貿負責同志,現在中央財貿各部已從六月十五日起,開始不吃肉了,特告,供參考。
牛佩琮
一九六○年六月十五日上午電話通知
※※※
李先念和中央財貿各部不吃肉是受了毛澤東的影響。看到毛澤東和老百姓同甘共苦,不吃肉的消息,我曾經十分感動。毛澤東能夠以身作則,值得敬佩。但是,近年不斷披露的資料,卻是另外一種情況。毛澤東是有一段時間不吃肉,吃什麼?他的私人廚師回憶道:
記得一九六○年的十月,北京已是寒冷的初冬了。那時正是三年困難時期,周總理提出中央帶頭「以素代葷」……
毛主席自己吃的也是「以素代葷」。當時北京沒什麼蔬菜,只有大白菜。一天,服務科科長問我:「上海有什麼北京沒有的菜?特別是可以根據北京的條件自己做的素菜?」我說:「有的。如大力油麵筋、烤麩、素雞等,都是北京沒有的。」他又問:「你會做嗎?」我說:「可以做做。」第二天,汪東興(當時的中央警衛局局長兼一組組長)和服務科科長找我,讓我到一組去燒菜。那時的一組就是毛主席,二組是劉少奇,三組是周恩來,四組是朱德,五組是彭真,六組是鄧小平,七組是林彪。就這樣,我開始到毛主席家燒菜,做上海素菜,做油麵筋、烤麩、素火腿、素鴨,做著做著,我就留在毛主席家了。原來的廚師調走了,我就成了毛主席的私人廚師,一做就做了五年,一直做到「文革」開始……毛主席「以素代葷」一直吃到一九六一年底。
這些名為油麵筋、烤麩、素火腿、素雞的上海素菜,基本上是豆製品,要達到較好的烹調效果,必須使用較多的植物油。這樣一來,無論是脂肪還是蛋白質,都是十分豐富的,其成本也不比肉低。汪東興擔任顧問的《毛澤東遺物事典》收了一份一九六一年四月廚師為毛澤東制定的西餐菜譜,其中各式風味的魚蝦共有十七種,這裡不妨抄錄一下:
蒸魚卜丁、鐵扒桂魚、煎(炸)桂魚、軟炸桂魚、烤魚青、莫斯科紅烤魚、吉士百烤魚、烤青菜魚、菠蘭煮魚、鐵扒大蝦、烤蝦圭、蝦麵盒、炸大蝦、咖喱大蝦、罐燜大蝦、軟炸大蝦、生菜大蝦。
延安時代以來的見證人、黨史專家何方在他的書中寫道:
關於毛澤東在三年困難時期有幾個月不吃肉被宣傳得神乎其神。事實是,醫生鑒於豬肉膽固醇含量高,建議他改吃牛羊肉。而毛本人六十年代初一度喜歡吃西餐。所以,一九六一年四月二十六日工作人員會同廚師給他訂製的一份西餐菜譜中,就有牛羊肉菜十多種,西餐湯十六七種。
何方這段引文中註明,他這段資料來自《毛澤東生活檔案》下卷,中共黨史出版社一九九九年版,第七百零一頁。
看來,「毛澤東不吃肉」主要是造神者的宣傳。即使毛澤東一段時間不吃肉,也不足以證明毛澤東與民共苦。一九五九年,各省、市為毛澤東(許多地方還加上政治局常委)大造別墅。除省、市首府以外,一些中等城市也競相傚尤。其數量之多,規模之大,古今中外少有。如湖南的「蓉園」,四川的「金牛壩賓館」,湖北的「東湖賓館」,江蘇的「紫金山賓館」,山東的「南郊賓館」,杭州的「劉莊賓館」和「汪莊賓館」,上海的「西郊賓館」等等,都是在一九六○年前後建造的。這些「行宮」極盡奢華,氣派非凡,有些地方的裝修標準竟在北京釣魚台賓館之上。在國家極端困難時期,耗費了大量財富。和這些巨額投資相比,少吃一頓肉算什麼?
天津迎賓館位於天津河西區,園中的主建築為四座別墅,據說分別為毛、劉、周、朱提供的。這四座別墅,建築的規模,豪華的程度,內部的陳設,呈梯形的差別,絕不雷同。令人驚歎等級之森嚴。毛澤東家鄉那個投資巨大的「滴水洞」,在毛澤東的老家韶山沖西南約五公里,在他家的祖居附近。毛澤東的曾祖父母、祖父母等先人安葬於此。毛澤東自己說:「這是個好地方,小時候我在這裡放過牛,打過柴,割過草,和小夥伴們打過架」。一九五九年六月,毛澤東回故鄉時,對隨同的湖南省委第一書記周小舟說:「小舟,這個地方很安靜,我退休後,你在這個地方搭個茅棚給我住好嗎?其他領導來休息一下也可以嘛!」不知道是周小舟不會拍馬屁,還是幾個月後被打成「彭黃張周」反黨集團而沒有機會,毛澤東的要求沒有下文。一九六○年五月,毛澤東在湖南又同新任省委第一書記張平化談起這件事。張平化很快拍板在這裡大興土木,代號為「二○三工程」,遷出了在這裡居住的農民,整個滴水洞地區封鎖保密。參照毛澤東在中南海的住房式樣,再吸取蘇聯建築保暖防寒的優點,修建了以三座大樓為主體的建築群,毛澤東住的那棟樓有主房、副房、會議室、餐廳、娛樂室等,同時還修通了韶山衝到滴水洞的公路。整個工程歷時兩年,一九六二年竣工。在建設期間,正是全國餓死人最多的時候。韶山原東郊公社(後改為龍洞公社),一九五八年十月到一九六一年三月,三個大隊死亡七百零七人,佔總人口的十三.五%。陳賡公社的楠香和石匠兩個大隊死亡率都在百分之二十左右。全縣約死三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