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徐水這面旗幟,有了毛澤東的親自鼓動,河北省其他地方也像徐水一樣,共產風、浮誇風、瞎指揮、強迫命令風、幹部特殊化風肆虐一時,農民深受其害。
<大躍進大躍退大破壞>
衡水縣大搞「紅旗糧海」、「紅旗棉海」,「紅旗公路」等樣子工程,勞民傷財,破壞了生產。僅「紅旗棉海」就有四十二萬畝,涉及到八個公社四百零四個生產隊。大營公社劃入「棉海」的旱地也要作畦,修壠溝就浪費了八百畝地、八千四百多個工。這個公社的一萬零八百畝不宜種棉的地也劃在「棉海」內,結果每畝只收三十斤籽棉。「紅旗糧海」總面積四十萬畝,在公路兩倒,供人參觀。修紅旗大街、新農村,共拆民房一百一十一戶、六百零三間,用工六萬多。為了迎接參觀團,調集豬羊一千二百多隻,結果死亡九十五%。修衡南灌渠造成二百一十三名民工死亡。
地處內蒙高原南端的張北縣,平均海拔一千五百多米,是高寒地帶,土壤貧瘠,氣候乾燥。在大躍進以前,平均畝產糧食一百斤左右。在全國「放衛星」高潮的鼓動下,這個縣提出了「實現畝產四百斤,爭當糧食元帥縣」的口號。當時很多人認為這個目標不可能實現,縣委就組織「大辯論」,「插紅旗,拔白旗」,批判右傾保守思想。張文光等三位分管農業的縣委副書記有不同看法,在一起議論過,就被打成「右傾反黨集團」。新來的縣委書記也被打成了右傾機會主義分子。海流圖公社副書記因為膽小不敢放「衛星」,也被打成了右傾機會主義分子。那時到處貼滿了這樣的口號:「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只有低產思想,沒有低產土地」、「天冷冷不住決心,地凍凍不住恆心」、「苦幹硬幹拚命幹,嚴冬寒春變夏天」。為了提高土地肥力,以實現「元帥縣」的目標,狗打死了,貓殺掉了,抓蛤蟆、撈蝌蚪、逮草魚,把這些煮成湯倒到地裡。還將四萬四千斤食用麻油和牛奶施在試驗田裡。農民的菜缸、水缸都被收去當尿缸,衣櫃衣箱則成為運送肥料的工具。但是,這些努力也沒能實現畝產四百斤的目標。然而,全縣還是放出了畝產(上廿下攸)麥三千零一十二斤,畝產馬鈴薯二萬四千斤、畝產小麥一千一百七十六斤的「衛星」。還上報糧食總產量達四億零七百三十五斤,人均佔有糧食一千七百七十斤。
河北省各地的瞎指揮比徐水持續時間長,不僅在一九五八年搞瞎指揮,一九五九年和一九六○年還繼續搞瞎指揮。省裡不顧河北不少地方缺水的現實,強行擴大水稻種植面積。一九五八年完成水稻插秧面積五百八十六萬畝,實際收穫面積只有三百一十三萬畝,廢棄面積佔四十六.六%。一九五九年計劃插秧四百五十萬畝,完成二百九十萬畝,實際收穫面積只有二百五十七萬畝,廢棄面積佔十一%。一九六○年計劃插秧五百萬畝,完成二百九十萬畝,收穫不到二百萬畝。一九六○年,滄縣按上級分配的計劃在運河東種了六十萬畝水稻,用了七百六十萬斤稻種。由於水源不足,收穫面積只有十二萬畝,收穫稻穀一百二十萬斤,不到稻種的六分之一。大搞「豐產方」運動是河北省的創造。所謂「豐產方」就是把一塊地四周挖深溝,把土鏟上去,形成一個一個的平頂金字塔。在平頂金字塔頂和塔坡上種糧食。據說這樣做可以實現毛澤東提出的「少種、高產、多收」。一九五八年搞了大面積的「豐產方」,一九五九年冬和一九六○年春省裡提出「無地不成方」的口號,省農業廳在唐縣召開了現場會,組織各地幹部參觀三十萬畝小麥豐產方和八萬畝甘薯豐產方。一九六○年,省裡提出種甘薯計劃一千五百萬畝,後又增加了一千七百萬畝、二千二百萬畝,最後定為二千萬畝。可是下面都是按一九五九年栽薯面積留的種、準備的地(一九五九年種一千八百萬畝),勞動力又不足,難以落實省裡的計劃。
有的地方就用「聽不聽黨的話」、「對黨是否忠誠」的政治壓力來推動種薯。造成了春薯夏種、窪地栽薯、拔了玉米、豆類栽薯的現象。有的地方到七月底、八月初還在栽薯。玉田縣城關公社馬頭山大隊只有三百五十畝的薯種,而上級下達了一千五百畝的任務,結果荒地一千二百畝。一九五八年,上級分配滄縣張辛莊種水稻二千畝,由於沒有水,只種了一百三十畝,社員背著上級把剩下的地種了玉米、高粱。公社管理區書記得知後,讓社員把種好的苗兒拔出來,社員沒全聽他的話,秋後玉米豐收了,這位書記說:「不聽上級的話,多打糧食也不光彩。」還從這個村無償調走糧食十多萬斤。隊裡交糧不痛快,公社以反「瞞產私分」的名義,來了個大清剿,翻走糧食四千多斤,「辯論」了幹部,撤了隊長的職。
共產風和瞎指揮,使得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當然,這種破壞早就在農業集體化時就開始了。河北省的農業生產發展情況可以分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一九五○年到一九五二年發展最快。土地改革,農民分得了土地,積極性空前發揮;第二個階段,一九五三年到一九五七年下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生產資料由農民家庭所有變為集體所有,影響農民的積極性;第三階段,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一年,由於共產風和瞎指揮,生產大幅度下降。河北省檔案館存有一份省農業廳工作組一九六二年七月一日向省委提交的一份調查材料,名為《滄州地區十個生產大隊農業現狀調查的綜合情況》,調查人員選擇的十個大隊是:滄縣馬落坡公社的前李宅、孟莊子、張辛莊;獻縣陌南公社的新北峰、豆三町、杏元;寧津縣杜集公社的大蘇;肅寧縣付佐公社西甘河;交河縣於裡王公社的後趙和慶雲縣城關公社的馮家。自然條件和管理上兼顧了上、中、下三等,因而這十個大隊有一定的代表性。這個材料對上述三個時期有比較詳盡的描述:一九五○年到一九五二年,三年共生產糧食一千七百八十四.三十六萬斤,平均年產五百七十四.七十八萬斤。糧食產量三年平均遞增十四.三%。一九五二年每人平均社會佔有糧食六百八十三斤,每人平均口糧四百一十六斤。
一九五三年到一九五七年,五年共生產糧食二千三百七十八.七十四萬斤。平均年產糧食四百七十六.十五萬斤。年產糧食比上一個時期下降了十七.二%。一九五五年是收成最好的一年,但每人平均社會佔有糧食由一九五二年的六百八十三斤下降到六百零九斤,減少了七十四斤。
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一年,四年共生產糧食一千三百五十四.七十八萬斤,平均年產三百三十八.六十九萬斤,比第一個時期下降了四十一.四%,比第二個時期下降了二十八.九%。每人平均社會佔有糧食一九五八年為四百二十一斤,一九五九年為四百九十二斤,一九六○年為二百六十九斤,一九六一年為二百三十八斤。一九六一年的人均社會佔有糧食和一九五二年和一九五七年比較,分別減少了六十五.二%和五十六.四%。
西甘河大隊是一個條件較好的生產隊,第三個時期比第一個時期還是增產的。一九五二年糧食總產量二十二萬斤,國家徵收一.六萬斤;一九五九年糧食總產量三十萬斤,國家徵收九.三萬斤。由於人口增加,社員口糧由一九五二年的三百七十斤減少到一九五九年的二百八十斤,而且一九五九年的口糧中有一半以上是甘薯。
表十一——一:一九五七——一九六一年河北糧食情況(單位:表中未註明者皆為億斤)
產量(原糧):
一九五七年:一百八十二. 一九五八年:二百零一.
一九五九年:一百八十一. 一九六○年:一百四十六.五十
一九六一年:一百三十一.九十七
產量(貿易):
一九五七年:一百五十八.二十六 一九五八年:一百七十四.七十八
一九五九年:一百五十七.三十九 一九六○年:一百二十七.三十九
一九六一年:一百一十四.七十六
徵購:
一九五七年:四十三.十一 一九五八年:六十四.三十六
一九五九年:七十一.五十四 一九六○年:三十一.五十一
一九六一年:三十二.五十一
銷售:
一九五七年:五十二.八十 一九五八年:六十四.零一
一九五九年:六十六.零六 一九六○年:四十三.六十二
一九六一年:三十六.九十八
淨擁有:
一九五七年:一百六十七.九十五 一九五八年:一百七十四.四十三
一九五九年:一百五十一.九十一 一九六○年:一百三十九.五十
一九六一年:一百一十九.二十三
總人口(萬人):
一九五七年:三千六百七十.一 一九五八年:三千七百三十二.三
一九五九年:三千七百九十一.三 一九六○年:三千七百七十九.二
一九六一年:二千七百九十五.
人均淨擁有(斤):
一九五七年:四百五十七.六十二 一九五八年:四百六十七.三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