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縣是珠江三角洲的豐饒之地。這裡是適於糧食生長的沙田地區,五十年代每年向國家提供大量商品糧。但是,這裡也發生了餓死人的情況。全縣到底餓死多少人無法瞭解,但在一九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到一九六一年一月四日的四級幹部會上揭露了一些零星情況。據《中山縣四級幹部大會情況報告》,大湧公社僅一九六○年就死亡六百九十人,死亡率為三.零六%。這一年曾發生過三次水腫病,一月、四月、六月各一次。全縣出現了「十多、八少」:水腫病多,死人多,婦女閉經子宮下垂多,社員外逃多,爛寮多,農具損壞多,丟荒田多,崩牛鼻子多,死豬多,幹部強迫命令多。八少是:收入少,口糧少,分配少,休息少,結婚少,生孩子少,勞動力少,副食品少。
在總結教訓時,中山縣四級幹部會上揭露了一九五八年以來的種種情況。一九五八年十月搞公社化,開始是每一個大鄉一個公社,共建立了三十二個公社。一九五八底又將三十二個公社並為七個公社,一九五九年初再由七個公社分為十六個公社,後又變成二十四個公社。體制的變化,伴隨著「共產風」把生產隊弄得一貧如洗。與此同時,大煉鋼鐵,深翻改土,放「衛星」,大兵團作戰等等把農民推進了苦海,也使生產力遭到巨大破壞。稻穀產量連年下降,一九六○年比一九五六年減產一萬八千七百四十萬斤,減產二十三%。農民的口糧標準一九六○年比一九五六年降低了三十九%。瞎指揮,強迫命令,打人罵人現象也很普遍。珠江三角洲農民種田看天時,不能插北風秧,幹部不顧農民多年的經驗,提出「東風插,西風也要插,南風插,北風也要插。」群眾稍有不滿意,幹部開口就罵,舉手就打。北溪公社黨委書記趙某對不服從指揮的社員畫大花臉,剃光頭。一九五九年秋天,他要板田三大隊日割稻禾一百六十畝,並包鋤田四十畝。社員被迫從早晨三點鐘幹到晚十點鐘,還是沒完成任務。趙書記一口咬定有壞人破壞,命令大隊長立即排出七個鬥爭對象,召開大會鬥爭。隊長沒辦法只好用抽籤的辦法找出七個人。社員說:「見了趙書記,魂魄都落地,好比見閻王,唔死脫層皮。」神灣公社黨委書記黃漢廉,認為社員偷糧食,召開電話會議號召各大隊到農民家裡搜查。有的大隊等社員下田後,將橋板抽走(廣東河叉多,下田得過河),不讓社員回家,然後挨家搜查,造成人心惶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