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安徽不安 四、跳出三縣看安徽

介紹了三個縣的饑荒情況,再看一看安徽省當年的全貌。

安徽是毛澤東重視的地方,一九五八年九月十六日毛澤東到安徽視察,從《人民日報》的報導中,可以看到當時領導人對共產主義的熱衷。人民日報記者記述了當時的情況。對毛澤東活動的報導是要經過中央、甚至毛澤東本人審批以後才能發表的。這則報導是真實地反映了毛澤東等當時的思想狀況的:

舒茶人民公社今年的農業和茶葉生產都有很大發展,今年的糧食總產量預計可達七千二百萬斤,平均畝產一千六百斤,比去年增加一百三十八%,每人平均有糧一千九百斤,比去年增加一百三十六%。這個公社辦公共食堂以後,已經實現了吃飯不要錢。毛主席說:「吃飯不要錢,既然一個社可以辦到,其他有條件的社也能辦到。既然吃飯可以不要錢,將來穿衣服也可以不要錢了。」曾希聖同志告訴毛主席說,舒茶人民公社八千六百戶現已養豬三萬二千頭,現在這個公社的食堂每星期每人可吃到半斤豬肉,將來全社計劃養豬六萬頭,如果吃一半,賣一半,這樣每人每天平均可以吃到四兩豬肉。曾希聖同志說:「這個公社的食堂目前還不供給蔬菜,由社員自帶蔬菜吃,將來也是要供給蔬菜的。」毛主席聽了很高興,指示說:「人民公社將來要集中種蔬菜,種蔬菜也要專業化。」

毛澤東在這裡談到人民公社要實行供給制,吃飯、穿衣都不要錢。這對幾輩子缺衣少食的農民來說,是多麼大的鼓舞!基層幹部認為自己要親手建成共產主義,感到無比自豪。

人們急切地希望早日實現共產主義,急切地希望將集體所有制過渡到全民所有制,將私有財產變為公有財產。既然私有制是萬惡之源,消滅私有制一定是正義之舉。「共產風」就是這樣颳起來的。而率先反對「共產風」的幹部就當作右傾機會主義份子被打了下去。省委書記處書記李世農、省委書記處書記張愷帆、治淮委員會政治部副主任劉秀山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反右傾使「五風」迅速蔓延。

一,「五風」是怎樣摧殘農民的

共產風、浮誇風、瞎指揮風、強迫命令風、幹部特殊化風是全國的普遍現象,安徽省也不例外。

一九五八年的安徽可謂意氣風發。

這一年安徽部分地區發生旱災,《安徽日報》頭版通欄標題是「端起巢湖當水瓢,哪方乾旱哪方澆」,大話說得沒邊兒。一九五七年秋,淮北水利建設動工,按當時的能力,整個水利工程每年只能完成四億方土,計劃用十年時間,完成四十億立方任務,基本解決淮北水旱災害。開工以後,省委制定了一個冬春完成八億方土的計劃。據當時報紙報導,這個任務不到兩個月就完成了。過了一個月,第二個八億方土的任務又完成了。一九五八年二月,省委又下達了第三個八億方土的任務。為此,《安徽日報》發表了《八億,八億,再八億》的文章。文章寫道:「上山可以擒猛虎,下海可以縛蛟龍。可以翻天覆地,可以移山倒海。一個、兩個、三個八億土方算得什麼!」可見口氣之大。

在這五風中,「共產風」處於靈魂地位。它是其他「四風」的出發點,也是其他「四風」的認識依據。

所謂有「共產風」,就是農村基層幹部(其中主要是十八九歲到三十歲左右的青年幹部)搞的一種群體性、強制性的行動,他們將私人和小集體的財產無償變為大集體的財產。當時的說法是「一平二調」,即從小集體和農民家庭中,無償拿走各種財產(物資、資金、勞動力、土地、生活用品等),以滿足興辦公共事業(如辦公共食堂,辦養老院,幼兒園、辦學校,搞農田基本建設,興修水利,大煉鋼鐵等)的需要。既然「一平二調」是為了興辦公共事業,又消滅了私有財產,因此,搞「一平二調」的人認為自己的行為是正義的,他們不僅不負疚,還有一種自豪感。

在安徽,共產風像其他各省一樣,是從一九五八颳起來的。毛澤東在安徽講供給制無疑會給這股風增加了動力。

一九五九年蚌埠大辦土機床,沒有原材料,就讓社員將家裡的門板、門框、板凳、甚至連棺材都拿去做機床架子。做出來的土機床全是廢品。一九六○年春天,蚌埠市委提出,在郊區五個公社建立十五個萬頭養豬場,每個大隊建立一個千頭養豬場,每個生產隊建立一個百頭養豬場,還要建立若干個養雞場、養鴨場。為此,強迫社員交出自己家庭的豬羊雞鴨,還強迫社員搬家拆房蓋豬圈。結果,集中起來的豬羊雞鴨大量死亡,有的被少數幹部偷吃偷賣了。

和「共產風」相關的是「浮誇風」。浮誇風就是吹牛說假話成風。這種說假話的風氣是強大的政治壓力的產物,也與當時全社會的氣氛有關。明眼人一看就會知道,《人民日報》關於毛澤東在安徽活動的報導,其中說的糧食產量和養豬數量顯然是浮誇的。曾希聖明目張膽地向毛澤東說假話,還得到了毛澤東的認可。這種假話在《人民日報》上登出來,對各地幹部當然會起到不好的示範作用。各地、縣在省委的壓力下,說假話也就不足為奇了。

一九六一年三月,蚌埠市委書記程光華代表市委在三級幹部會議上的檢查報告中談到浮誇風時說:「我市盲目趕風頭的現象是很嚴重的,甚到為趕風頭而造假。一九五八年,看到其他地方放了糧食高產『衛星』,我們郊區也假造了一塊『衛星田』,將三畝半稻子移栽到六厘面積的稻田裡,實際畝產只有二百斤,卻吹噓為一萬一千斤,並拍了照片,開了現場會,登了報紙。……我們提出『人家有的我們要有,人家沒有的我們也要有』,組織幹部翻閱種種報紙,尋找新鮮報導,並派出幹部常年在外地取經,強調『先進經驗不過夜』,聽到風就是雨,看到其他地方的新消息,不加分析,不問需要,就盲目跟著幹起來,就造成了嚴重的浮誇風。」程光華的話反映了當時幹部們的心態。

既然糧食產量這麼高,徵購任務也就相應地高了。而實際情況是,從一九五七年到一九六一年,糧食產量農年下降,徵購任務逐年提高,農民口糧逐年減少。

表四——二:一九五七——一九六一年安徽糧食情況

原糧(億斤):

一九五七年:二百零四. 一九五八年:一百八十四.

一九五九年:一百四十七. 一九六○年:一百五十.四十八

一九六一年:一百二十一.七十五

貿易糧(億斤):

一九五七年:一百七十七.三十九 一九五八年:一百六十.

一九五九年:一百二十七.八十二 一九六○年:一百三十.八十五

一九六一年:一百零五.八十七

徵購(億斤):

一九五七年:六十八.四十二 一九五八年:五十八.四十七

一九五九年:五十七.零九 一九六○年:三十五.零六

一九六一年:二十五.六十八

銷售(億斤):

一九五七年:四十.九十五 一九五八年:五十九.十

一九五九年:五十.六十七 一九六○年:三十二.四十四

一九六一年:二十三.十六

淨擁有(億斤):

一九五七年:一百四十九.九十二 一九五八年:一百六十.六十三

一九五九年:一百二十一.四十 一九六○年:一百二十八.二十三

一九六一年:一百零三.三十五

總人口(萬):

一九五七年:三千三百五十六. 一九五八年:三千四百二十六.七十

一九五九年:三千四百四十五.五十 一九六○年:三千零八十五.六十

一九六一年:二千九百八十七.七十

人均淨擁有(斤):

一九五七年:四百四十六.七十二 一九五八年:四百六十八.七十六

一九五九年:三百五十二.三十四 一九六○年:四百一十五.五十七

一九六一年:三百四十五.九十二

資料來源:產量、徵購、銷售數據取自一九六二年八月二十五日《糧食部計劃司糧食資料提要》。總人口數取自《中國人口.安徽》。註:表中糧食產量為生產年度,購銷為糧食年度。

表四——二中的「淨擁有糧食」其用途包括:口糧,飼料,種子,工業用糧。從人均淨擁有量來看,人均口糧(貿易糧):一九五七——一九五八年度,為三百一十二.七斤,一九五八——一九五九年度為三百一十二.七斤;一九五九——一九六○年度為二百四十六.六十四斤;一九六○——一九六一年度為二百九十一斤;一九六一年一九六二年度為二百四十二.一斤。這裡是平均數,由於壓農村、保城市,農民人均口糧比這個數少得多。再加上層層剋扣,農民吃到口裡就更少了。不過,雖然一九六一——一九六二年度數字最小,但這時曾希聖放開了政策(包產到戶,三邊地),農民實際掌握的糧食比前三年要多。

安徽的飢餓從一九五八年冬天就開始了,一九五九年春天已經很嚴重了。可悲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