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四、轉入戰略進攻

在毛澤東的精心籌劃下,從一九四七年七月開始,中國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禦轉入了戰略進攻。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略進攻,是在獨特的形勢中以獨特的方式展開的。

這裡說的「獨特形勢」,是指:經過一年作戰,國共兩軍兵力對比的懸殊情況雖然有了很大改變,但強弱形勢還沒有發生根本變化;國民黨軍雖然已在幾個戰場上轉入守勢,但在陝北和山東這兩個主要戰場上仍然保持著比較強勁的攻勢。在這種狀況下,捉住戰機,就果斷地從戰略防禦轉入戰略反攻,並取得巨大成功。這自然是獨特的。

這裡說的「獨特方式」,是指:擔任戰略進攻任務的人民解放軍主力,採取了不要後方,不是正面穩步推進,而是千里躍進的方式;外線作戰和內線作戰同時並存,密切配合,在戰略上雙方形成犬牙交錯的狀態。這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歷史上,也是獨特的。

毛澤東對這個問題,經歷過長時期的審慎思考。全面戰爭爆發後,他曾三次比較明確地表述了準備在適當時機將解放軍主力轉入外線作戰以實行戰略進攻的基本設想。

第一次:在一九四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的中共中央會議上,他指出:殲滅戰已經經歷了事實的證明,過去幾個月已殲滅國民黨軍三十八個旅。蔣介石的攻勢是可以戰勝的。用半年到一年的時間,消滅他七八十個旅,就可以使國共雙方的力量達到平衡。那時我們就可以打出去,首先是安徽、河南、湖北、甘肅,然後再向長江以南。毛澤東的這個分析,不但提出了轉入戰略進攻的時機,而且提出了進攻的主要方向,就是鄂、豫、皖和甘肅。

第二次是一九四七年七月十日毛澤東給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林彪、副政治委員羅榮桓、高崗的一份很長的指定「科長譯」、「閱後付火」的絕密電報。這份電報,對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的藍圖作了更全面的描繪。

電報首先分析了過去一年作戰的主要結果及當前國共雙方的兵力對比狀況,指出:第一年我共殲敵正規軍九十七個半旅七十八萬人,殲偽軍、保安部隊等雜部二十四萬人,共殲敵一百一十二萬人。目前,敵軍主力仍在南線,連被殲重建者在內,共一百五十四個旅;其中,山東八十八個旅,晉冀魯豫二十六個旅,西北四十個旅。北線敵力較弱,包括殲滅重建者在內,共六十個旅;其中東北二十四個旅,晉察冀、晉綏四十個旅。後方守備兵力三十個旅。全國敵正規軍二百四十八個旅,現有兵員一百五十萬人。此外尚有數量巨大的特種部隊、偽軍、保安部隊以及後方機關人員。一年作戰,敵軍士氣已衰,厭戰情緒高漲,民心尤為厭戰,蔣政權在人民中已陷孤立。我方山東有二十七個頭等旅;晉冀魯豫(不包括陳賡部)有十三個頭等旅,十四個二等旅;西北有陝北六個旅(其中四個旅是晉綏西調的),陳賡四個旅,晉綏三個旅;晉察冀有九個頭等旅,四個二等旅;東北(包括察北、冀東)有頭等、二等旅三十二個。我全軍共計一百一十二個旅,九十萬人。此外,地方部隊六十萬人,軍事機關四十萬人。

接著,電報提出了全軍轉入戰略進攻的基本方向和部署,指出:「我第二年作戰應爭取殲敵一百個正規旅及大量雜部,使敵由數量上的優勢變為劣勢,我則變為優勢。」為此決定:「山東、太行兩區力求佔領長江以北。西北方面力求佔領陝、甘、寧大部。北線我軍力求佔領中長、北寧、平承、平石、平綏、同蒲各路之大部及路上除平、津、沈以外各城,孤立平、津、沈,如能佔領瀋陽則更好,其中極重要的是佔領平綏路,打通東北與華北聯繫。」

第三次:一九四七年九月一日。那時,中國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剛兩個月,許多人對整個局勢的發展還沒有看得那麼清楚。毛澤東向各區發出《解放戰爭第二年的戰略方針》的指示,全面地闡述了解放軍實施戰略進攻的構思,指出:「我軍第二年作戰的基本任務是:舉行全國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線去,將戰爭引向國民黨區域,在外線大量殲敵,徹底破壞國民黨將戰爭繼續引向解放區、進一步破壞和消耗解放區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戰略方針。我軍第二年作戰的部分任務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廣大地方部隊繼續在內線作戰,殲滅內線敵人,收復失地。」為了實現這一任務,毛澤東特別強調「到國民黨區域作戰爭取勝利的關鍵:第一是在善於捕捉戰機,勇敢堅決,多打勝仗;第二是在堅決執行爭取群眾的政策,使廣大群眾獲得利益,站在我軍方面。只要這兩點做到了,我們就勝利了」。

在「以主力打到外線去,將戰爭引向國民黨區域」的戰略意圖下,毛澤東精心籌劃了南北兩線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作戰計畫。

在南線,一九四七年一月十八日,在華東人民解放軍舉行的魯南戰役即將勝利結束而由中原突圍進到陝南、豫西和鄂西北的李先念部處境十分困難的時候,毛澤東告訴晉冀魯豫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要他們在三、四兩個月內,在隴海路南北廣大地區靈活作戰,將這個地區「創造為機動戰場,以便吸引邱軍及其他薛、顧主力來此而殲滅之,大約在五月間主力即可向中原出動」,以支援李先念部。他還告訴華東的陳毅、陳士矩、粟裕、譚震林,要他們在魯南戰役結束後準備在隴海、台棗兩線「打幾個大殲滅戰,開闢向南進攻的道路」。一月二十四日他又致電華東領導人並告劉鄧:「我們已令劉鄧縮短內線作戰時間至四月底為止,準備五月開始(包括休息時間在內)向中原出動,轉變為外線作戰。華東方向,亦請按此計畫辦理,努力爭取於五一以前在內線解決蔣軍主力,並完成外線作戰的一切準備條件(彈藥、新兵、幹部、經費等)。」這是毛澤東第一次具體規定南線的兩大主力——華東和晉冀魯豫野戰軍外線出擊的時間和方向。

由於戰場實際情況的迅速變化,毛澤東在以後對這個計畫又作過三次調整。

第一次局部調整,是在一九四七年三月六日和五月四日。修正的原因是:在二月下旬至三月上旬,華東野戰軍舉行的萊蕪戰役已勝利結束,一舉殲滅國民黨軍七個旅,主力正集結在膠濟鐵路一帶進行休整;同時,李先念部大部分已脫離險境,安全渡過黃河,進入太嶽解放區,另一部正在渡河中。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改變了要華東野戰軍提早轉入外線援助李先念部的計畫,指示華野「大約本年內全部時間均可用於內線作戰」。但規定晉冀魯豫野戰軍五月挺進中原的任務仍沒有變化。一九四七年三、四兩月,南線的戰場形勢又發生兩個重要變化:一是國民黨軍隊把進攻重點改置於南線兩翼的陝北和山東。進攻陝北的胡宗南軍很快就陷入困境。二,處於南線中部的晉冀魯豫戰場上,人民解放軍分別轉入局部反攻,在豫北和晉南收復了大部失地。根據這一變化了的情況,毛澤東在一九四七年五月四日對南線戰略進攻的部署作了進一步的調整:

「現在可以確定下列諸點:(一)劉鄧、陳粟兩軍任務是協力擊破顧祝同系統。(二)晉南(陳謝)、陝北兩軍任務是協力擊破胡宗南系統。(三)劉鄧軍十萬立即開始休整,巳東(六月一日)以前完畢。巳東後獨力經冀魯豫出中原,以豫皖蘇邊區及冀魯豫邊區為根據地,以長江以北,黃河以南,潼關、南陽之線以東,津浦路以西為機動地區,或打鄭漢,或打汴徐,或打伏牛山,或打大別山,均可因時制宜,往來機動,並與陳粟密切配合行動;凡有共同作戰之處陳粟軍受劉鄧指揮。(四)陳謝主力(四個旅)在現地待命,隨時準備從下流或從上流渡河,受彭習指揮,殲滅胡宗南及其他雜部,收復延安,保衛陝甘寧,奪取大西北。」

隨後五月二十二日,毛澤東又電告陳粟譚等:山東方面,應「集中全部主力於濟南、臨沂、海州之線以北地區,準備用六七個月時間(五月起)六七萬人傷亡,各個殲滅該線之敵。該線擊破之日,即是全域大勝之時」。

這樣,就初步形成了晉冀魯豫野戰軍獨力先出中原,華東野戰軍在完成內線作戰任務後再越隴海鐵路東段進入蘇皖邊區作戰,兩軍夾津浦路密切配合作戰,以及陳賡部西進陝北,直接配合西北人民解放軍作戰的部署。

第三次修改是在一九四七年的七、八月間。這時面對的情況是:一,晉冀魯豫野戰軍依照毛澤東「獨力經冀魯豫出中原」的決心,經過一個多月的準備後於六月底自豫北南渡黃河,在魯西南地區轉戰一月,殲滅國民黨九個半旅,揭開了戰略進攻的序幕。國民黨軍正調集重兵準備在魯西南狹小區域內同晉冀魯豫野戰軍「決戰」。二,為了粉碎國民黨軍在山東戰場上集結重兵、集團滾進的部署,同時配合晉冀魯豫野戰軍在魯西南地區的作戰,華東野戰軍按照毛澤東的決定,以五個縱隊兵力分兩路出魯西、魯南,以四個縱隊留置魯中正面。但七月分攻滕縣、攻鄒縣、攻濟寧、攻汶上、攻南麻、攻臨朐,都打成消耗仗,沒有達成預期的殲敵目的,戰場形勢十分嚴峻。三,陝北地區的軍需尤其是糧秣供應十分困難。

針對形勢的上述變化,毛澤東及時組織南線主力轉入進攻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