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迎接中國革命的新高潮

在決心以戰爭的手段來解決中國問題的方針確定後,毛澤東把自己的主要精力集中到指揮作戰上來。怎樣作戰才能取得勝利?他從戰爭初期的實踐中獲得的最重要的認識是:「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是過去三個月殲敵二十五個旅時所採用的唯一正確的作戰方法。」因此,他要求各級指揮員不論在戰役上或戰術上,都必須切實運用這一作戰方法,而且「必須集中六倍、五倍、四倍、至少三倍於敵的兵力」。強調指出:只有這樣徹底大膽地集中兵力,「方能有效地殲敵」。

各戰場的解放軍,根據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部署,繼續依託解放區的有利條件,機動靈活地實行內線作戰,不斷殲滅國民黨軍隊的有生力量,取得重要勝利。其中集中兵力比較多,戰役規模比較大,因而殲敵數量也比較多的是華東戰場。

華東地區,包括山東和蘇皖兩大解放區。四個月來,國民黨軍隊由徐州綏靖公署主任薛岳指揮,以損失八萬人為代價,攻佔了蘇中、淮南、淮北地區和魯南解放區的部分地區,打通了膠濟鐵路,對蘇北和魯南形成一個長達一百五十公里的弧形半包圍態勢,並對聯結蘇魯的樞紐——山東解放區首府臨沂構成直接威脅。

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在淮北和蘇中戰場上殲滅敵軍一部分有生力量的同時,逐步收縮後撤,於九月十九日放棄蘇皖解放區首府淮陰。兩軍會師於淮陰以北,進行休整補充,準備再戰。

這兩個野戰軍的會師,集中了將近十萬人的兵力,力量相當雄厚,為下一步打較大規模的殲滅戰準備了必要條件。但此時,在東台到嶧縣的弧形戰線上,國民黨的徐州綏靖主任薛岳配置著四個作戰集團二十五六個旅約二十餘萬兵力,不斷發動攻勢,不但在戰略上,而且在戰場上都掌握了相當大的主動權。要大量殲敵,困難極大,形勢是嚴峻的。

毛澤東認為,改變戰局的關鍵,仍在爭取更多地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而從全國範圍來看,這時主要要靠華東、晉冀魯豫兩大主力的協同作戰。因此,他要求山東和華中兩個野戰軍「於二至三個月內務殲薛岳七至十個旅」,並指出只要達成這個任務,「就定能轉變局勢,收復兩淮,並準備將來向中原出動」。根據這個設想,毛澤東同陳毅、粟裕、譚震林等頻繁磋商,強調:

一,山野、華野應集中作戰,開展戰局,「不要分兵打兩個敵人,必須集中打一個敵人」。

二,會師後的第一仗必須打勝,因此要慎重選定殲擊目標,掌握戰機,精心組織。

三,為保證行動的一致,山野、華野兩個指揮部「亦應合一」,建議「陳毅為司令員兼政委,粟裕為副司令員,譚震林為副政委」,「在陳領導下大政方針共同決定,戰役指揮交粟負責」。毛澤東還告訴陳毅、栗裕、譚震林以及華中分局、華中軍區領導人張鼎丞、鄧子恢、曾山:領導人的「團結協和極為必要」,因此「你們六人經常在一起,以免往返電商貽誤戰機」。

四,部隊集結休整的地點應選擇在距敵較遠的地區,以便誘敵深入,造成可乘之機,然後集中全力加以殲滅。

五,晉冀魯豫野戰軍的作戰,主要以拖住國民黨第五軍和整編第十一師不使加入魯南為原則,以緩解華東作戰的困難。

這些意見,尤其是集中兩個野戰軍在一個方向作戰、實行高度集中統一指揮的主張,體現了毛澤東在戰爭逐步向解放區中心推移時怎樣打大殲滅戰的指導思想,對華東解放軍以後的作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在一段時間內,國民黨軍隊採取了避實擊虛的作戰方針,行動謹慎,力戒冒進,在十、十一兩個月中,只對蘇北、魯南地區進行了若干次有依託的、規模不大的短距離進攻。所以,山東和華中野戰軍基本上仍處於分別迎擊敵軍的狀態,各自進行了幾次以殲敵一旅左右為目標的戰役,共殲敵約三萬人,並沒有能立刻實現預期的大規模殲敵的目標。

十一月中旬,國民黨政府的「國民大會」開幕。為了給這個會議壯聲勢,蔣介石決定從鄭州綏靖公署的序列中抽調精銳主力整編第十一師改歸徐州綏靖公署指揮,命令薛岳立即組織一次對蘇北地區的大規模攻勢,並限定在攻勢發起後半個月內「結束蘇北戰事」。

根據蔣介石的命令,徐州綏靖公署擬定了一個以二十五個半旅約二十萬人分四路會攻蘇北的作戰計畫:以五個旅由東台向北進攻鹽城、阜寧;以五個旅,其中包括號稱「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編第七十四師,由淮陰北攻漣水;以六個半旅,其中包括號稱「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編第十一師,由宿遷分向沭陽、新安鎮進攻;以九個旅,其中包括機械化裝備的第一快速縱隊進犯臨沂。四路中,又以從宿遷和淮陰出犯的兩路為主力,企圖迫使華東地區的人民解放軍在蘇北的狹小地區同它決戰,或北移山東。進攻行動統一在十二月十三日開始。

這時,放在山東和華中兩個野戰軍面前的最重要的問題是:選擇哪一路國民黨軍隊作為首先集中打擊的對象。十二月六日,陳毅得到整編第十一師正向宿遷開進,準備會同在宿遷的整編第六十九師進攻沭陽,以及其他各路國民黨軍隊將同時配合行動的情報後,立刻向中央軍委提出了集中主力首先殲擊宿遷出犯之敵的初步構想。十二日,粟裕自鹽城前線北進,同陳毅見面。在陳毅主持下,召開包括華中軍區領導人在內的作戰會議,最後確定殲擊宿遷出犯之敵的決心和部署,一面組織部隊開進,一面上報軍委。十五日,毛澤東迅速批覆了陳、粟的部署,並要求他們:「情況望隨時電告。」

十二月十三日,從宿遷出發的國民黨軍隊六個半旅分兩路向北、向東,以新安鎮、沭陽為目標發起進攻。山東野戰軍主力和華中野戰軍一部,立刻按照陳、粟的部署,在第二天晚上隱蔽地向戰區開進。十五日晚由山野參謀長陳士矩指揮的右路軍突然向處在對方左路的整編第六十九師三個半旅實行穿插合圍;而以一部分主力楔入整編六十九師和十一師之間的結合部,把它們分割開來。經過兩天激戰,在十九日上午全殲整編六十九師,該師中將師長戴之奇自殺。整編十一師星夜撤回宿遷。這一仗通常稱為宿北戰役,共殲滅國民黨軍隊二萬多人,是山野、華野會合後共同進行的第一個規模較大的殲滅戰。它對以後這兩支野戰軍彙集成一個強有力的拳頭,來實現毛澤東打大殲滅戰的戰略意圖,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當戰役已取得決定性勝利時,毛澤東先後發出兩份電報,在表示祝賀的同時,又向他們提出下一步的任務,那就是集中主力進行魯南戰役。電報說:「此戰勝利,整個蘇魯戰局好轉。漣水暫失,將來可以收復,也一定要收復。但第二步作戰似宜集中主力殲滅魯南之敵,並相機收復嶧、棗、台,使魯南獲得鞏固,然後無顧慮地向南發展,收復甦中、蘇北一切失地。」在剛打完一場大仗後,立刻提出這樣的任務,實行起來自然很不容易,因此,毛澤東告訴陳粟:如指戰員感覺久戰疲勞及傷亡過大,則應鼓勵士氣,並將部隊就火線上編並,以利續戰。

宿北戰役後,宿遷和嶧棗的國民黨軍隊已轉入防禦,但由淮陰、淮安、東台出犯的整編七十四師等部在佔領鹽城、漣水後,正繼續向北推進。在這種情況下,華東人民解放軍下一步的作戰方向可以有三種選擇:一是南下迎殲正在北進的整編第七十四師等部;二是渡過運河,西出淮北,以調動運河以東的敵軍回援運河以西,求殲援敵;三是回師殲擊魯南之敵。在研究作戰方案時,毛澤東告訴華中、山東領導人:只要有好仗打,在內線多殲滅幾部分敵人再轉外線作戰更為有利。十二月二十四日,陳毅、粟裕最後下定了以迅速的動作回師,求殲魯南敵軍,解除後顧之憂,再行南下的決心,並上報軍委。這正是毛澤東的意圖所在。二十五日,毛澤東批准陳、粟這個決心,告訴他們:「魯南戰役關係全域。此戰勝利,即蘇北各城全失,亦有辦法恢復。」要求他們集中主力並有必要的準備時間,「以期打一比宿北更大的殲滅戰」;第一仗以先打魯南敵軍主力整編第二十六師為宜,以爭取全域好轉。

根據這一決心,陳毅、粟裕等置淮陰、漣水地區國民黨軍隊的北進於不顧,集中主力星夜隱蔽北上,會同原在魯南的部隊,在一月二日發起魯南戰役。歷經十八個晝夜的激戰,這個戰役在一月二十日勝利結束,共殲滅國民黨軍隊整編第二十六師、第一快速縱隊以及整編第五十一師,計兩個師部、五個旅共五萬多人,俘虜中將師長馬勵武、周毓英以下三萬六千多人,繳獲一百零五毫米榴彈炮四十八門,山炮、野炮四十一門,坦克二十四輛,汽車四百七十四輛,使華東人民解放軍的武器裝備得到很大改善,完滿地實現了毛澤東提出的作戰任務,取得在魯南打「更大的殲滅戰」的勝利。

魯南戰役結束後幾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二月一日召開會議,討論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的《迎接中國革命的新高潮》的黨內指示。

這個指示明白地宣佈:「目前各方面情況顯示,中國時局將要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這個新的階段,即是全國範圍的反帝反封建鬥爭發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