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的組織:所謂組織,是指在教育上和實際需要相適應,在教育各部門中互相協同,友邦的首腦機關,或成立訓練總監部,或成立參謀本部下之教育機關,組織或有不同,而職掌及訓練方面則無異,在使訓練適用於每個士兵的身上而言,各國也無不同,皆使教育監督機構有監督及指導的權力。好像日本對各兵種的教育首腦機構都稱為監,我仿效日本也稱為監,如砲兵監、步兵監等等,也就是指導和監督的意思。其次就執行教育的機構而言,各級學校唯一的任務就是執行教育,然各部隊平時的編組不僅是為了作戰也是為了教育。這是兩用的,不論任何國家對於軍事教育都視為國家當前的責任。此外對於教育的對象而言,又有軍官教育,和軍士、軍隊教育。軍隊教育重點在於教每個士兵發揮其個人戰鬪的技能,軍官教育的重點在於發揮其指揮戰鬪的技能,軍士介乎二者之間,需要瞭解個人戰鬪,及小單位的指揮戰鬪。所有這些大要的情形,各國皆然,我國自然亦不例外。我們必須注意此種趨勢方可使各種部隊改良和進步。甲、軍官教育的重點:軍官是部隊的基幹,在戰術指揮上必須具有高度的能力,他不僅能練兵,並須能用兵和帶兵。美國的軍隊教育令中:「教育的能力也是指揮能力的一種……」,德國軍事教育令中對於軍官教育的重點:「指揮能力,教育能力,經理能力」,因為軍官不僅是部隊的指揮官,也是士兵的嚴師和慈母。乙、預備軍官的養成:軍官的養成不易,因國家財力有限,自不能大批養成職業軍官,然戰時又需要大量軍官,因此不能不在平時建立預備軍官的制度。現代國家實行徵兵制度,徵兵制度到戰時需要大量軍官,因此在平時使大專學生受預備軍官教育,遇需要時,受短期訓練即可充任下級幹部。平時儲備人才為戰時用,戰後復員,各回崗位,用不著國家負擔,社會也不會造成失業問題。民國二十三年,我在廣西服務時,對於高中以上之學校一律實行軍訓,當時我們的口號是寓將於學,並組訓民眾,寓兵於團,把在學校受軍事訓練的人於作戰時作為軍官,民團的壯丁編成兵。德國平時儲備預備軍官,於二次大戰時,不久擴編為十多萬,其軍官多來自預備軍官。丙、職業軍士制度的確立:我在重慶軍訓部任內,掌管軍士教育,在學校中也開始了軍訓的制度以養成軍官。抗戰前幾年我們也開始徵兵制度,預備軍官也有雛型,可惜職業軍士尚無,我遂建立,因職業軍士是下級幹部的基礎,有了好的軍士,軍隊下層的管理就嚴密,到了戰時尤其重要,因為戰時擴大兵役,軍隊下層基礎固有職業軍士作骨幹,職業軍官少,預備軍官亦不夠時,職業士官可補其不足。軍士對部隊戰鬪力影響很大,各國對軍士的養成,都非常注意,缺少了優良的軍士做骨幹,戰力必受很大的影響。就拿日本為例,日本對於軍士的養成設有許多軍士養成學校,專門養成職業軍士,待遇年年增加,但官階准尉最高,不能隨便退役,對於技術之養成很注重,有術科博士之稱,絕非一般軍事學校訓練之下級幹部可比。我們若要實行徵兵制及預備軍官制,非先養成職業軍士不可。我在重慶時曾建議實施建立職業軍士制度,軍政部因增加預算而反對,故在大陸時,尚未建立軍士學校,當時的軍士是各部隊自己成立訓練班養成軍士,但因缺乏學校正規教育,不僅素質難求優良,即地位也不為人重視,因待遇及前途都不理想。日本則絕不同,日本的戰略戰術戰鬪的連貫性是很有系統的,他們拿一班人出去,一班的任務就應付得起來,否則戰鬪任務則難完成,可是我們在抗戰時就很難做到,當然是訓練、裝備、幹部都很差的緣故。丁、教育的方法與手段:教育的方法:軍事教育因武器裝備的進步及種類的繁多,我們不論在平時還是戰時,都應有個教育計劃,欲期達成,必須講求方法。我們普通訓練部隊分:準備、講解、示範、實施、測驗,最後有檢討。圖表、模型、幻燈、影片,看我們教育需要那一種,將其配合起來,則我們的教育就易達成了。我們教育的目的,訓練軍官使其有指揮的能力,兵有戰鬪技術的能力。究竟那一種為優,各有特點,無盡善盡美者。沙盤教育的長處是設備易,隨處可以設沙盤,設在室內不受天侯影響,如此乃沙盤的優處,戰場的情況可以表現出來,臨時變化很容易,訓練班排連的戰鬪技能,白天訓練班排連長,晚可利用沙盤演習,遇到天候惡劣,可在室內做,這是訓練班排連最重要的方法,營以下之單位易行。大部隊在圖上利用沙盤演習,則感不夠。德國注重沙盤教育,美國注重利用電影,細部的武器特別放映出來。對於學校或國民軍訓,普通的用影片是長處,然有時不比沙盤有長處,要以目的而決定用沙盤或是照片。現在列強軍事的組織很進步,軍事的教學方拔也很有用。對於別人的電氣化、機械化要迎頭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