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編 抗日戰爭 甲、民國前之中國海軍

據國史所載,吳楚爭霸,吳用水師,水陸並進,溯江而上,直搗楚國之郢都。秦漢以後,水師之效用益大,漢武帝北征朝鮮,南平南粵,均用水師。三國時代,孫權、劉備聯軍大敗曹操於赤壁。晉武帝伐吳,水陸並進,最先攻取金陵者,王濬之樓船水師也。隋統一長期紛亂之南北朝、五胡十六國,最後用兵江南,討伐陳國,以楊素統率黃龍巨艦數千艘,沿江而下,舟船被江,旌甲耀目,攻佔陳都建業,掃平江南,完成大一統帝業;對外四征高麗,並征服琉球。唐代征服高麗,擊潰來侵之日本水師於白江口,焚毀舟師四百餘艘,揚威異域。宋代自宋太祖起,即訓練水師,並用羅盤針於戰船上指示方位,其後平定江南,也以水師之力居多。〔羅盤針用於航海,由阿拉伯西傳至歐洲。宋仁宗天聖五年(一○二七),中國始用羅盤針於航海,而歐人製造磁釘航海則為公元一三○二年,約遲二百年。〕元代武功,威震歐亞,版圖之廣,史無匹敵,當用兵南宋時,鐵騎至長江,非用水師,難以飛渡,遂改弦更張,從事訓練水師,復征南宋,遠越重洋,揚威異域,如日本、琉球、爪哇、安南、占城、緬甸等處,均為元代之海軍所威服。

明代為中國海權最盛時代,海疆之開拓,遠邁前代,西渡金沙江,征服緬甸、退羅、越南,置十宣慰司;東沿松花江,征服奴兒干(即赫哲,為隋唐時代黑水靺鞨之後裔)、庫頁島。鄭和曾七度遠涉南洋與印度洋,遠至非洲東海岸,經歷三十餘國,聲威遠播。鄭和本姓馬,為元朝賽典赤瞻思丁之後裔,所謂「三保太監」是也。明成祖疑建文流亡海外,欲追蹤擒拿,且藉此揚威異域,示中國之富強。自明英宗六年(一四四一)遷都北京(明初建都金陵,以北京為行都)後,遂放棄海口之經營,由開放海禁時代,漸恢復為海禁時代。中國衰弱原因固多,禁海實為積弱之最大關鍵,是為研究海防者最痛心之事。

清代海防,初期沿明末舊制,閉關自守,沿海只設城營、風堡、砲台、煙墩。僅故步自封,不作遠洋雄圖。至西元一四八六年,葡人地亞士航行非洲南端之好望角,一四九二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世界海洋中心遂由地中海西至大西洋,東達太平洋。是時,西方海上勢力一直逼迫中國門戶,葡萄牙佔我澳門,荷蘭襲取臺澎,英、法、普、丹等國亦相繼泛海東來。至一八四二年,鴉片戰爭後,中國門戶遂洞開。滿清見西人之船堅砲利,乃急於修海防、造輪船、練海軍。

光緒十一年(一八八五)成立海軍衙門,奈建設海軍之經費為西太后移修頤和園,致海軍力量薄弱。民前二十年(一八九四)甲午之役,我海軍艦隊為日本全殲於渤海,國人對海防信心遂生動搖,認為海岸線長不能防守。因此之故,庫頁島為俄佔領,鄂霍次克海領海權亦隨之喪失。吉林沿海地方,清時已割給帝俄,如今朝鮮又為日本吞併,因此日本海領海權亦失。自旅順、大連先租於俄,繼租於日,劉公島租於英,渤海海權因而不完整。自膠州灣租於德,黃海亦欠完整。自各國不平等條約取得我內河航行權,商船可自由出入長江口後,東海又欠完整。自臺澎被日本強佔,澳門隸於葡,香港九龍屬於英,廣州灣租於法,南海亦欠完整。

依據不平等條約,外國兵艦船隻得行駛於中國內海及各口岸,不僅門戶開放,且堂奧洞開,情勢危不可終日。自乙酉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相繼敗後,國父孫中山先生遂決心領導國民革命,推翻滿清,中國國運乃漸有生機。惟海防建設工作艱鉅,仍需國人努力,始能迎頭趕上也。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