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編 抗日戰爭 遠征旱駐印軍與敵作戰之總檢討

甲、敵方

1、敵為切斷我滇緬路唯一國際路線與阻止我軍援緬,及策動印度獨立,始用四個師團,其後繼續增至八個師團,配屬海空軍,將滇西、緬北佔領,且一度攻進印度之伊姆法爾。在初期,因盟軍準備末週,協調不良,故遭挫折;迨國軍在滇西得美械補充,於印度藍木伽基地得美陸空軍器配備,並加緊訓練,反攻滇西緬北時,敵在緬防線太長,備多力分,處處防禦,陷於被動,故滇西、緬北二戰場皆為盟軍擊破,敵損兵折將總在五萬人以上,元氣大傷,我打通中印公路以代替滇緬路,使敵斷我國際交通之目的未能達成。

2、敵佔安南、馬來亞時,泰國即倒向敵方,且出兵緬甸助日。此時,敵若想斷我滇緬路國際交通,可由新加坡海軍基地,宣佈以海軍艦艇封鎖仰光,阻截船舶來往,相信可達成此一目的,因當時英在遠東主力艦若「威爾斯親王號」、「卻敵」號已在新馬海面遭敵機炸沈,而美國在太平洋艦隊於珍珠港偷襲後,多數毀壞,英、美其餘海軍主力皆在大西洋以對付德意,實無力東顧印度洋,故日本只用新加坡基地,以相當艦艇即可封鎖仰光,斷我滇緬國際交通,不必興師動眾。敵佔領滇西緬北廣大地區,失制空權於盟軍,故我反攻時,敵軍損失過半,證明其戰略錯誤。

3、敵人若僅以海軍封鎖仰光,不用陸軍登陸,則英國不會向我求援,美國也不會參加滇緬之戰,如此顯於日本有利,此為其戰略錯誤出。以上三項為我本人當時之感想,今寫回憶錄,順便提出。

4、敵自仰光登陸,於滇緬路作戰之初,僅以四個師團配屬優勢空軍,向滇北緬西攻擊,即佔領滇緬各要點,所向無敵,此為敵武器、裝備、訓練皆優於我,並有優勢空軍支援之故。即按兵力數量而論,敵四師團共約九萬人,並不比我遠征軍三個軍為少

,而敵之武器裝備較我優勢多矣!

5、遠征軍反攻滇西緬北之役,敵第五十六師團有一聯隊守騰衝,我以四個師之力圍攻,歷時兩月,始將敵消滅;敵步砲各一大隊守松山,我以三個師之力,歷時三個月,始將敵殲滅,佔領松山。敵雖消滅,我軍亦傷亡枕藉,付出代價甚大,足見敵有與陣地共存亡、死守不退之決心。

6、緬北滇西之作戰,敵以在緬主力向緬西推進,以試探性攻擊向印度之伊姆法爾進攻。當時印境空虛,故甚感恐慌,其實敵以攻為守,並無佔領印度之力,以後敵因攻入印度未有如何之反應(叛英),乃自動撤出印境。

7、敵步砲聯合約三千餘人,死守密支那域,經我軍二個多月之圍攻,全部被殲,此證敵有與城共存亡之決心。

8、自我滇西遠征軍及駐印遠征軍反攻滇西緬北以來,以有美國補充武器裝備,火力優於敵人,再加美空軍大量之增援,故盟軍掌握全部制空權。而敵人戰線太長,備多力分,處處陷於被動,此為其失敗最大原因。當時日本東條式飛機已為美國P—51驅逐機所制服,美國並有B—29,B—25轟炸機等攻擊利器,在緬甸崎嶇山地轟炸敵人代替砲兵火力,敵空軍處於劣勢,此亦敵失敗之主因。

(以上第三十一次訪問,五十三年三月十一日)

遠征軍駐印軍與敵作戰之總檢討(續)

乙、我軍

一、我應英之請求,派遣遠征軍入緬作戰。

1、我軍入緬初期,因與英軍協調不良,當敵自仰光登陸向北挺進時,英軍避開正面,退守鐵路以西,使我軍首當其衝,因我準備未周,又係遠行軍,故處處被動,受敵攻擊。其後敵以戰車隔斷我聯絡與退路,我軍在曼德勒以南失敗後,本擬撤退回滇,因後路斷絕,僅小部撒回滇西,多數向印度列多轉進,沿途山路崎嶇,人煙稀少,我軍飢寒交迫而死者甚多,但無一投降者,此乃革命精神之最高表現。

2、第五軍軍長杜聿明,練兵作戰均有成績,此次遠征入緬,因與友軍協調不良,故遭挫敗,其所屬二○○師師長戴安瀾將軍於退卻時,與敵搏鬪陣亡,甚屬可惜。當時羅卓英將軍為遠征軍指揮官,我軍因無制空權,戰車為敵優勢裝甲所搗毀,陣線不穩,故傷亡很大。

二、遠征軍協向駐印軍反攻滇西緬北

1、遠征軍此刻已全部換用美械裝備,效力加強,戰鬪力也隨之大增,惟訓練方面比不上駐印軍,故戰役之表現不及駐印軍出色。

2、由陳納德將軍所率之空軍飛虎隊,其司令部在昆明,此係美國羅斯福總統有意援助中國,故採納民間建議,組織志願空軍而來援助中國者。飛機之作戰,性能第一,當日本東條式飛機一出,我俄式E一五、E一六驅逐機簡直望塵莫及,迨飛虎隊到來,擁有P—51驅逐機及馳名國際之B—25、B—29輕重轟炸機,性能皆遠超日本,我空軍之劣勢頓時改觀,遠征軍因得飛虎隊之支援,掌握制空權,故於地面作戰大為有利。

3、當我遠征軍攻打盤據緬西之敵時,在敵緬側面之駐印盟軍,為數雖不多,由西向東攻擊緬北,使敵側背受威脅,精神打擊甚大,敵恐後路被截,心理因而動搖,故我得佔便宜。

4、遠征軍反攻滇西時,有幾個據點,遭敵頑抗:一為騰衝,敵以一聯隊防禦,我動用三師以上部隊,歷時兩月始攻克之;一為松山,我以三師人馬,費時三月,始將敵守軍步砲各一大隊完全消滅。敵此種與陣地共存亡之精神,使我犧牲很大代價。騰衝、松山兩據點之攻克,與畹町城之驅敵,得力於美械裝備甚大,最重要者為飛虎隊制空權之掌握,使我安心在地面作戰,故能將滇西境內之敵完全掃蕩驅逐。遠征軍且與駐印軍在芒友會師,使中印公路打通,以接受美國軍援,增強我整個抗日軍事力量。

5、中印公路由滇西遠征軍與駐印盟軍雙方之協同努力,以軍事力量掃除滇西緬北之敵,以機械化工兵使用開路機器,將綿延崎嶇之山路闢成公路,並鋪設油管,由印境通過緬北、滇西直達昆明,供輸汽油,供我空軍、陸軍戰車、汽車以及民間之使用。蓋汽油與軍事,若血液與人身,至為緊要。

6、我國產汽油甚少,據我所知,已發現者有玉門油礦,但產量有限,距前方所需相差太遠,因煉油機器、技術落後,煉出之油,雜質多,發揮力小,不適飛機之用。當敵將我國際交通線封鎖,汽油供應困難時,我曾以酒精、木炭為代用品,充燃料以供汽車之用。在中印公路未開通前,曾以飛機由印度越喜馬拉雅山駝峯空運,惟數目有限,情形極為艱苦。後中印公路通車,又有油管供輸,效力之大與前相較,有如天淵之別。

三、我駐印軍編組訓練與補給

1、我駐印軍原由第一次遠征軍司令官羅卓英指揮,共轄三軍,因在緬北作戰失利,歸路為敵截斷,除二○○師、九十六師退回滇西外,其餘各部沿途飢寒交迫,死亡甚多,遂退入印度之列多,編成新編第一軍,轄新二十二師及新三十八師。三十三年四月,由國內空運第十四師、三十師、五十師到印,統歸史迪威將軍指揮,以後此五師編為兩個軍,新一軍以孫立人為軍長,轄新三十師、新三十八師,附戰車一營;新第六軍以廖耀湘為軍長,轄十四師,新二十二師、五十師及砲兵、重迫擊砲各一連。

2、我駐印軍訓練基地,在印度東南之藍木伽,由史迪威將軍調來美軍教育幹部擔任訓練。美國陸軍訓練方法,多半採自德國,蓋世界陸軍之強莫過於德國,若干美國高級將領若魏德邁等皆留學德國者。美軍官兵平時生活雖似自由,但基本訓練或戰鬪訓練之要求皆很認真,對命令必須絕對服從。

3、美國擔任訓練,所用武器、裝備、彈藥全由美軍供給,極為豐富,實彈射擊,其使用彈藥絕無限制。以炮兵而言,每年有二十八次之練習射擊,駐印軍在印三年期間,一團炮兵所射擊之練習彈共有四萬發之多,數目相當可觀(據說德國軍官,以每人親眼看過一萬發炮彈之爆炸為標準)。而步槍之射擊,更是漫無限制。此雖看似消耗浪費,實有其代價,蓋平時多練習,戰時命中率自高,殺傷效力亦大。美國炮兵射擊,以營為單位,行面的射擊,若欲毀壞敵人某一據點工事,視多少炮彈能將此一據點面積填滿而破壞之,方為滿足。有一次美國炮兵顧問至貴州之都勻砲兵學校視察,見該校訓練單炮射擊,回來笑對我說:「現在單砲射擊已不用了。」其意此法已落伍,且效力甚微,我說:「我們的炮與彈有限,不得不如此,但單砲射擊有時也有用。以崑崙關作戰來說,我軍以單砲在側面陣地射擊敵之反斜面陣地而收戰果。」

4、當時駐印軍編成一○五榴彈炮兩團、一五六榴彈炮一團共三獨立砲兵團。每師有炮兵一營(規定為山炮,但新三十八師為一○五榴彈炮是例外),步兵三團,工兵一營,通訊兵一連。每營除步兵三連外,加一重武器連(有迫砲排,重機槍排,無後座炮排)。每連除輕機槍九挺外,尚配備有六○迫擊炮,火焰噴射器。火力之強,至少與敵相等或有過之,再加戰車與空軍之支援,故火力能夠壓倒敵人。

5、當時空軍有性能優越火力高強之P—51驅逐機可制壓敵東條式飛機,有攜帶五百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