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編 抗日戰爭 第三次長沙會戰

會戰前國內外形勢:敵大本營實行南進政策後,於三十年六月上旬派兵佔領海南島、安南南部,三十年十二月八日,日奇襲珍珠港,發動太平洋戰爭,中國抗日戰爭遂成為世界戰事之一部分,國軍單獨抗戰四年,至此遂進而與盟軍並肩作戰。當時我戰略以爭取盟軍共同勝利為目的,故令第四戰區向港九增援,並派遠征軍增援緬甸,以打通滇緬公路、中印公路,爭取美援。同時令各戰區發動攻勢,牽制當面之敵,聲援盟軍在太平洋之作戰。敵第十一軍為牽制我軍增援港九及緬甸,遂再度侵犯長沙,形成第三次長沙會戰。雙方兵力:敵軍兵力為陸軍第三、六、三十四、四十等四個師團,與獨立第九、十四旅團,加上砲工特種兵及海軍,共五個半師團,總兵力與前次約略相等,我軍兵力共約四十師,十八萬人(特種兵在外)。敵指揮官仍為阿南惟幾,我軍為薛岳與羅卓英、楊森、王陵基三副司令長官,戰鬪序列與前大致相同。

敵軍作戰部署:

第六師團集中新牆,第四十師團集中筻口,第三師團集中龍灣,於十二月中旬開始活動。敵軍一部於贛北發動攻勢,以牽制我軍,其主力則強渡新牆、汨羅諸河,沿平江通長沙大道,經金井、福臨鋪向撈刀河直迫長沙。敵第三師團由長沙東南,第六師團由長沙東北,圍攻長沙,敵並以其優勢空軍支援陸軍,猛攻長沙,且突進長沙左家塘、軍儲庫、林子沖、長沙嶺等處。敵因連日猛攻長沙,彈藥消耗太大,至民國三十一年一月三日,敵開始以空投補給彈藥,後方補給線被我截斷,且橫屍遍地,攻勢頓挫,遂於一月四日決心退卻。

敵此次退卻部署,以第四十師團主力由金井向林華山接應退卻之部隊,獨立第九旅向麻林市,外援支隊山嶽陽向界頭市三部接應;第三、六兩師團由長沙附近經麻林市始向新牆、汨羅逐段退卻,至一月十五日,敵退至新牆河以北。

我軍作戰部署:

第九戰區第三次會戰與第二次大略相同,以第十九集團軍、第三十集團軍守備贛北,牽制敵人;湘北方面,以第二十七集團軍分佈於新牆、汨羅河上游緊要地區,以第三十七軍守汨羅江沿河、長樂街、新市等處,第九十九軍警戒歸義、營田、湘陰一帶,第二十六軍控制瀏陽附近,第十軍守備長沙。

第九戰區本第二次長沙會戰要領,於新牆河節節抵抗,逐次消耗敵人,誘敵深入撈刀、瀏陽河既設陣地;敵第三、六師團圍攻長沙,屯兵堅城,攻擊不下,雖有少數部隊攻進長沙若干據點,然均被消滅,僅於白沙嶺有少數之敵仍存在。敵以航空兵團支援陸軍攻城,步、砲、空聯合進攻長沙,我以第十軍、第七十三軍之第七十七師死守長沙,七十三軍主力及砲兵第一旅四、五、六砲兵團固守嶽麓山,支援長沙,尤其重砲發揮威力,制壓敵砲兵,增強長沙守備士氣。一月三日,敵仍猛攻,但見其使用空投,知其糧彈欠缺,後敵攻勢頓挫,遂決心退卻。敵退,我分途追擊截擊。此次追擊部署,較上次周密,羅副長官卓英,由贛北調來任南方追擊軍總司令,指揮所部由南向北追擊;楊森為北方堵擊軍總司令,指揮所部(二十軍、五十八軍)由北向南堵截;王陵基為東方截擊軍總司令,指揮三十七軍、七十八軍於楓林港以北長樂街以南地區,自東向西截擊;傅仲芳(九十九軍)為西方截擊軍總司令,指揮所部於石子鋪以北、新市以南地區,自西向東截擊,敵軍經我各方追擊、截擊,傷亡很大,幸賴其優勢裝備與空軍,否則傷亡將更重。據戰史記載,此次會戰傷斃敵軍萬人以上,聯隊長四員,俘敵三百六十名,步槍一一三八枝,機槍一五五挺,砲十一門,手槍二十六枝,擲彈筒二十具,及其他軍品甚夥。結果敵退原陣地,會戰告終。

(以上第二十八次訪問,五十三年一月二十二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