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編 抗日戰爭 第三戰區游擊戰

敵華中方面軍進佔我京、滬、杭三角地帶後,於民國二十六年十二月,為節約兵力,以調往其他戰場使用,乃改取守勢,以富陽、餘杭、吳興、長興、宣城、蕪湖為第一線,扼要構築工事,敵所節餘兵力第一股渡江至安徽餘縣與江北之江都,敵共抽二師團與一支隊轉用華北。三戰區遂於是時普遍發動游擊戰,阻敵運輸,打擊敵小部隊,以困擾敵人。民國二十七年一月下旬,敵第十三師團出現向蚌埠進攻,三戰區為牽制敵兵力起見,以戰區主力向杭州、太湖、宣城、甫京、蕪湖等重要城市附近大舉游擊,迫敵向蘇、浙、皖邊區五路進攻,主力滯留華中,使五戰區徐州會戰容易。

民國二十七年春季,軍委會又命收編贛閩及鄂皖區殘匪五千人為新四軍,以葉挺為軍長,並於皖南劃銅陵、繁昌二縣為其守備區,擔任皖南遊擊。新四軍利用統一戰線口號,欺騙青年,煽惑民眾,裹脅壯丁,擴大其叛亂武力,後因該軍違抗命令,擅自行動,我三戰區乃將其繳械,並將葉挺俘虜押解重慶,嗣後葉匪又被釋回延安。

民國二十七年,武漢會戰時,我三戰區編成特種部隊多組,每組有山砲兵、戰防砲、步兵、工兵等分向長江江邊挺進,挺進各小組襲擊敵運輸艦艇與兵艦,斬獲頗多,敵因而增兵沿江,牽制敵第一一六師團,派兵扼守沿江重地,掩護交通,減少武漢壓力。

武漢會戰時,我得諜報,敵大本營曾開會檢討全盤戰局。敵因陸軍投進我戰場有如陷於泥淖,先後雖已動用三十師團(關東軍在外),然僅佔領若干重要鐵道沿線,此外皆由我游擊隊控制。敵擬以武力決戰之意圖既未得逞,以殲滅戰取勝之信念至此亦完全幻減。因我軍非有制勝把握,不輕於打硬戰,為保存實力,以劣勢裝備對敵,庶可持久。武漢會戰後,敵於東北仍有十四個師團,本國也有七、八個師團尚未動用,但敵之陸軍用以對付蘇聯為主,故不敢再增加於中國戰場。敵既未能達到武力決戰之效果,故於武漢會戰後,改變戰略,注意扶持偽組織,以華制華,掠取戰地物資,以戰養戰,作持久戰之計,蓋其積極意圖為南進。我方則採取游擊戰,以配合正規戰,此關係以後戰局甚大。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