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編 抗日戰爭 徐州會戰

徐州居於津浦隴海兩路交會之要點,於戰略之運用關係甚大,為敵我必爭之地。敵人自從攫取淞滬,攻陷南京後,圖打通津浦全線,及隴海線東段,必先攻取徐州方能達此目的,故而形成徐州大會戰。

一、敵我兵力之分析:

敵人每一師團轄二旅團,每旅團轄二聯隊,戰鬥兵約一萬三千人,非戰鬥兵約六七千人。每一師團配有炮兵一團,每團有三營,每營有三連,每連計有炮四門,其他直屬炮兵部隊尚不計算在內。敵人用在徐州會戰之兵力共有八個半師團,約二十萬人,每師約以三十六門炮計,共有二百門以上之炮,此外尚有飛機、戰車,直屬炮兵。

我軍參加徐州會戰之兵力雖有六十個師,然而戰鬥單位(連)之火力遠不如敵。敵人每連配備輕機槍九挺,我軍少數調整之師、連或有此數目,其他或六挺、或三挺、甚至無有者。戰術單位(營)火力也不如敵人,敵人每營有重機槍、迫擊炮等,我軍是團單位中始有重機槍。戰略單位(師)更不如敵。現代戰爭所憑藉者有三:一為火力,二為裝備,三為通訊。經此分析,可知我軍番號雖多,火力實不能與敵相比。

二、敵我之戰鬥序列:

1、敵人之戰鬥序列:

a 華北派遣軍

津浦北段指揮官:西尾壽造

第五師團:板垣征四郎第十師團:磯谷廉介

第一一○師團:健川美次

第一一四師團:末松茂治

第一一一師團之一旅團:山本旅團

第一一三師團一○五旅團:木川省三

第一六師團之一旅團:圾田旅團

山下兵團主力

酒井兵團一部

第一二○師團一部以上共計七個師團,炮兵空軍在外。

b 華中派遣軍

津浦路南段指揮官:煙俊六

近衛師團:板田貞固

第三師團一部

第十一師團一部

第九師團主力:吉住良輔

第一一六師團之一旅:佐藤

第一○一師團之一部

第一○六師團之柳河旅團以上共計五個師團

2、國軍之戰鬥序列:

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副司令長官:李品仙、韓復渠

參謀長:徐祖詩;副參謀長:黎行恕

第二集團軍:孫連仲

第三十軍:田鎮南

第三十一師:池峰城

第四十二軍:馮安邦

第三集團軍:孫桐萱

第十二軍:孫桐萱(兼)

第五五軍:曹一福林

第十一集團軍:李品仙(兼)第三一軍:韋雲淞

第二一集團軍:廖磊

第七軍:周祖晃

第二二集團軍:孫震

第四一軍:孫震(兼)

第一二二師:王銘章

第四五軍:陳鼎勳

第二四集團軍:韓德勤

第五七軍:繆激流

第八九軍:韓德勤(兼)

第二六集團軍:徐源泉

第十軍:徐源泉(兼)

第二七集團軍:楊森

第三軍團:龐炳勳

第十九軍團:馮治安

第二○軍團:湯恩伯

第五二軍:關麟徵

第八五軍;王仲廉

第二七軍團:張自忠

第五十九軍:張自忠(兼)

第二軍:李延年

第一一二軍:譚道源

第四六軍:樊崧甫

第五一軍:于學忠

第六十軍:盧漢

第六八軍:劉汝明

第六九軍:石友三

第七五軍:周磊

第七七軍:馮治安(兼)

第九二軍:李仙洲

以外炮兵五團,飛機約四——五十架。

三、會戰經過概述:

1、津浦南段之戰爭:敵自攻陷南京,即向江北推進,企圖打通津浦路,貫通南北戰場。二十六年十二月中旬,敵第十一、十三師團各一部渡長江攻取揚州(江都),與浦口以北之滁縣。第五戰區司令部檄調駐防濟南之第三集團軍(韓復渠),青島之海軍陸戰隊(沈鴻烈)與臨邑之第三軍團(龐炳勳),守備黃河沿岸與東海沿岸之要地,並自青島調遣于學忠之第五一軍防守蚌埠阻止敵人由餘縣北上。二十七年一月下旬,敵軍第十三師團自滁縣以北向我三十一軍之防地明光、池河等處推進,我軍力量微薄被迫放棄向西退守定遠、鳳陽。二月三日,敵人佔領定遠、鳳陽、臨淮關、蚌埠等地,五一軍于學忠被迫自淮河南岸退守淮河北岸,於是敵乘勢渡淮,五一軍與敵搏鬪後,退至澮河、渦河沿岸。第五戰區司令部見戰事不利,復調張自忠之五九軍增援于學忠,另以新到之二十一集團軍廖磊所部第七軍,及韋雲淞之三一軍向定遠一帶側擊敵人,敵第十三師團之主力側背受敵,退而增援淮南之戰場。五九軍乘勢收復淮河北岸之陣地。旋以津浦北段戰事吃緊,五九軍奉命北調滕縣,防地由五一軍固守,津浦南段之戰事,因敵被我廖磊集團軍與李品仙集團軍牽制,不能北上參加臺兒莊戰事,形成對峙之勢。敵為指揮統一,化華中方面軍與上海派遣軍為華中派遣軍。敵人原定沿津浦線北上,會合由津浦路南下,膠濟路西進會攻徐州之計劃一時為之受阻。

2、津浦路北段之戰事:敵人因鑒於戰事之全面性與持久性,於二十六年十一月三十日設立大本營,華北派遣軍遵照大本營之計劃攻略膠濟路、濟寧以東之黃河沿岸地區。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敵第二軍之第十師團磯谷廉介因濟南城之黃河橋炸斷,為執行大本營之命令遂在青城、濟陽間南渡黃河。二十七日敵下濟南,三十一日陷泰安。二十七年一月七日,敵連下蒙陰、鄒縣、濟南、大汶口等地。敵所以能長驅直入,與韓復渠之避戰態度有直接關係。

韓復渠以第五戰區副長官兼第三集團軍總司令,山東省主席等職,為保全實力,令所部放棄濟南,擅離作戰地境,退至魯西單縣、城武、曹縣一帶,僅留少數部隊於黃河沿岸與敵相峙。軍委會原有令給各戰區云:「各戰區守土有責,不能退入其他戰區。」待韓部退出泰安,軍委會復有令給李長官與韓復渠,令韓重入泰安並以泰山為根據地指揮地方團隊游擊敵人。韓接奉命令後,仍然將公私輜重物品由津浦、隴海路轉平漢路停於漯河,李長官勸其重入泰安,且不可違背軍委會之命令擅入第一戰區之防地。韓非獨不理竟覆電云:「南京失守,何有於泰安?」又云:「全面抗戰,何分彼此?」言下之意以為入第一戰區之防地為理所當然。李長官見其執迷不悟,將其態度轉報軍委會。蔣委員長接獲此項報告甚為重視,曾召集軍委會高級幕僚開會,出席者計有參謀總長何敬之將軍,政治部長陳辭修將軍與我(時任副參謀總長),眾皆以為若讓韓部自由進退而不加以制裁,則軍紀蕩然,民心喪失,如此不獨參加抗戰之一百八十餘師及四十餘旅喪失信心,全面戰爭亦無法指揮,故一致主張嚴辦,以振紀綱。委員長亦有此決心。於是在開封召集軍事會議,凡第一、第五戰區之高級將領(軍長以上)無作戰任務者一律參加,會前委員長乘各別召見之機,將韓逮捕,當時韓部有四、五萬人,恐其有變,特派陳調元前往宣慰,曉以大義,幸未發生變故。韓是馮玉祥之舊部,時馮為軍委會副委員長,馮平日帶兵重視愛國教育,唯韓與之關係密切,恐其洩漏,故事前並未就捕韓一事與之商量。韓被捕後送往武漢,經軍事審判明正典刑。軍委會任命于學忠為第三集團軍總司令,孫桐萱為副總司令。於因故未到職,改以孫為總司令。

當韓未逮捕之前,據聞韓部集中於魯西,欲退往漢中,與西北馬部相連結。因他喪失信心以為抗戰必敗,欲效清末劉坤一之東南自保以保存實力。傳說此計劃,出自其秘書長之手。西北兩馬所部將領深明大義,絕不會附和韓之中立計劃。

韓既正法,綱紀樹立,各戰區官兵為之振奮,全國輿論一致支持,即韓之原部第三集團在孫桐萱之指揮下奮勇與敵作戰。在此以前,黃河以北作戰部隊輕於進退,軍委會之命令各部陽奉陰違很難貫徹,經此整肅無不遵守者。懲辦韓復架是抗戰期間整頓紀綱之一大事,幸賴委員長乾綱獨斷,殺一倣百,藉此樹立綱紀,因而士氣振作,民心奮發,且樹抗戰勝利之先聲,維護軍中之命脈也。

自後磯谷廉介攻下泰安,李長官檄調二十二集團軍由孫震指揮,至徐州,轉向臨城、滕縣拒敵南下。另以五一軍于學忠部留少數於蚌埠監視敵人外,主力調至隴海路之黃口、碼山警戒並支援魯西作戰之第三集團軍。軍委會為鞏固徐州,誘敵於津浦路作戰,以便武漢有充裕之時間備戰,以及疏散屯集之物資,命令江南之第二十一集團(廖磊)及平漢線之第五十九軍(張自忠)統歸第五戰區指揮。另以湯恩伯之第二十軍團控制歸德、德州,鞏固第五戰區之後方。此時,第五戰區重新部署以二十六集團軍、第十一集團軍、第二十一集團軍由合肥、老人倉、洛河一帶側擊津浦路南段之敵人,圖牽制敵於淮河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