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編 抗日戰爭 淞滬會戰

一、淞滬會戰。二十六年八月四日我奉委員長電召飛抵南京,委我任副參謀總長職。當時情形日日緊急,日本在河北、綏遠、平津一帶挑釁不已。我最高當局知日為貫徹其大陸政策,必不會停止侵華之行動,於南京召集全國將領開會,表示決心抗戰。各將領歸去後,秣馬厲兵動員調遣待命抗敵。八月九日,敵武裝官兵侵入上海虹橋機場警戒線內滋生事端,與我方保安隊發生衝突,藉此集中多數兵艦,並以陸戰隊登陸,要求我撤退駐滬保安隊,我嚴詞拒絕。八月十三日,敵遂集結駐滬陸軍及海軍陸戰隊,約萬餘人,向我保安隊進攻,淞滬戰事即告發生。我為應付事變,令張治中部三個師向上海增援,初期我以優越之兵力一度進展至滙山碼頭,八月二十二日晚,敵軍第三師團,第十一師團及第八師團之第四旅團,第一師團之第一旅團於川沙、獅子林、寶山等地同時登陸,向寶山、羅店、瀏河之線南犯,我方續以陳誠部增援,二十四日起開始反攻。上海地狹薄海,敵人陸、海、空聯合作戰,極易發揮威力,我軍反攻因而未能奏效。後以敵人之增援部隊陸續增加,敵以主力進攻羅店。十九日羅店陷,我軍退守閘北、江灣、廟行、王廟、雙草墩一線。九月中旬,第三戰區副司令官顧祝同將軍(司令官原為馮玉祥,馮調任第六戰區司令官後,由委員長兼任。)指揮張發奎、朱紹良、薛岳、羅卓英、劉湘(本人未至前線)、廖磊(淞滬戰事發生後月餘始到達上海)等之集團軍與敵對峙於北站、劉行、瀏河之線,當時我軍力若每一集團軍以三軍計算,共十八個軍,若每軍以三師計,共五十四個師。敵人之兵力至九月底共聚集二十萬人,並與強大之海、空軍力量配合,故以優越之勢,突破我廟行、江灣之防線,我軍乃向蘊藻濱南岸,陳行、廣福、施相公廟、瀏河一線轉移。

我軍轉至新防地續與敵相持,戰事激烈。我軍因乏現代化之武器,全賴血肉之軀與之相抗,所以傷亡甚重。後因敵人火力猛烈,我軍被迫向蘇州河南岸、江橋鎮、小南翔之線撤退。此時,我方兵力分中央、左、右翼三路兵團。中央兵團向小南翔撤退,因制空權操之敵手,敵機日夜侵擾,遂與左翼兵團續退至青浦、白鶴港。當時因連絡困難,下達命令較遲,各部準備不周,撤退秩序甚為混亂,是以青浦、白鶴港之線不守,乃向吳福線之既設陣地撤退。當時以受敵機日夜跟蹤之威脅,各部隊撤退秩序更為紊亂,以致吳福線又告不守,而續退向錫澄線。十一月九日敵迫近錫澄,中央見部隊傷亡重大,於敵人強大空軍之威脅下又無法作戰,乃下令撤退淞滬戰場,部隊主力向浙、皖、積邊境撤退,一部沿京滬大道向南京撤退,參加守城。上海抗戰至此告一結束,歷時二月又二十六日。上海抗戰原計劃本是節節抵抗,故有既設陣地如吳福線、錫澄線,後因敵人掌握空權,行軍不易,不能按照原定計劃實施,復以命令下達倉促,部隊準備不周,故原計劃尚未實現便開始撤退。

二、以上是淞滬戰役之大概,今列敵我雙方之戰鬪序列如下:

1、日本之戰鬥序列:

上海派遣軍司令官:松井石根

第三師團師團長:藤田進

第六師團師團長:稻葉四郎

第九師團師團長:吉住良輔

第十一師團師團長:不明

第十三師團師團長:荻洲立兵

第十六師團師團長:藤江惠輔

第十八師團師團長:林茂清

第一○一師團師團長:齊藤彌平太

第一一四師團師團長:末松茂治

第一後備兵團,重藤支隊,岡崎支隊,偽靖安軍一旅,李春山旅,於芷山旅共二十萬人以上,飛機二百餘架與優勢之海軍。

2、國軍之戰鬥序列:

第三戰區長官司令:馮玉祥(後調第六戰區,蔣委員長兼長官司令)

副長官司令:顧祝同,前敵總指揮:陳誠

作戰部隊:張發奎集團軍,朱紹良集團軍,廖磊集團軍,薛岳集團軍,羅卓英集團軍,唐式遵集團軍。

三、淞滬戰役之檢討:

1、對日軍之檢討:

(l)敵人利用淞滬沿海之形勢,發揮陸、海、空三軍種聯合作戰之威力,以裝備之優良,訓練之純熟,發揮各兵種在戰場上之戰力,予我軍創傷甚重。

(2)日軍官兵在戰場上均能奮鬥犧牲前仆後繼有武士道與大和魂之精神,深值欽珮,彼雖為我之敵人,亦應取其所長而效法之。

(3)敵人之紀律太差,對民眾姦淫、擄、掠無所不為。我軍雖裝備不如敵人,因日軍之行為所激起同仇敵愾之心理,卻為抗日戰事中激發精神之利器。

2、對國軍之檢討:

(l)國軍官兵深具民族意識與國家觀念,於淞滬戰場雖制空、制海權操之於敵手,而我方之裝備訓練亦遠不如敵,然我軍悉能以血肉之軀與日軍相抗,其視死如歸之精神可歌可泣。

(2)我軍以劣勢之陸軍裝備,抵抗敵軍海陸空聯合作戰之優勢,所憑藉的全是愛國精神。自八月十三日至十一月九日將及三個月我軍傷亡雖重,但敵人損失也不少,打破日軍閥三月征服之迷夢。

(3)我軍因無空軍掩護,炮兵又少,攻堅非常困難,抗戰期問,我軍攻陷敵人堅固陣地之戰役,固不乏其例,如崑崙關與密支那兩戰役,但終為少數,考其原因乃在於武器不如敵人。

(4)日軍炮火猛烈,又有空軍掩護,我軍進攻效果很小。

(5)我軍訓練遠不如敵人,使用同一武器之命中率亦遠遜於敵人,步兵對輕重武器因訓練不精,不能使用自如,未發揮較大之威力。

四、我軍在淞滬作戰,裝備雖居於絕對劣勢,因為英勇抵抗,贏得國際問一致之讚譽,今列舉數條如左:

(l)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倫敦海通電云:此間各報對上海前線華軍於猛烈抵抗後,能按照預定計劃,作最有秩序之撤退至業經布置妥當之防線,一致表示欽佩。英國泰晤士報發表社論,特別提出華軍之英勇抵抗,並稱日軍尚未獲得其摧毀中國軍隊之主要目的,即此次兩軍作戰,雙方傷亡慘重,但十週之英勇抵抗,已足造成中國堪稱軍事國家之榮譽,此前所未聞者,須知若干華軍器械,猶未充分,但一般所認為不能保持一日之地,彼等竟守至十週之久。此種奇蹟,自屬難能可貴,上海一隅之抵抗,對於整個中國均有極大之影響。

(2)十一月二十八日倫敦路透社電云:泰晤士同日社論,對淞滬戰事之最近一幕有所評論,先論本報對於此次上海作戰中國部隊之英勇智謀表示最大敬意,繼謂日軍欲使滬華軍當局部而有計劃退卻變為總潰散,殆將感力盡精疲之苦。日軍之最大與唯一目的,在摧毀中國陸軍,使之不復有堅強有效之戰鬥力,苟無以達此目的,則土地縱有所得,亦無多大關係。日軍縱謂殺死華兵甚多,縱謂上海戰事此後不必再延長,然實則未必如是,上海十週血戰,將有一日證明中國已安置從來未有的兵力之基礎矣。華軍現已從滑稽故事之迷霧中,脫穎而出。……雖華軍大部係現猶訓練未充足,武裝未齊備,並因無力量購置雨衣,猶擁雨傘(指川軍)與俱,雖如此猶能抵抗現代化之武器,作有秩序之撤退,此種精神將在中國各處發生影響。

(3)十一月二十八日路透社倫敦電云:新聞紀事報同日社論稱,華軍在滬抵抗日軍攻擊之戰績,實為歷史中最英勇光榮的一頁,滬地華軍之忠勇抗戰,當可感動參加九國公約會議之諸代表,為維護國際法起見,同取均勢之堅決立場,各國有較中國所有更強之武器,力能發起對日之國際抵制,此舉可使日本早日屈膝,而迫令放棄侵略之狂暴行為。

以上是英國報紙對滬戰之批評與推崇。這種國際間之同情,與國內人民抗日情緒得到安慰,全是三月來淞滬抗戰犧牲三十萬部隊之悲慘結果。上海戰場撤退之後,蔣委員長對戰地之轉移,有下列之訓示:

(一)此次淞滬戰爭已給日人絕大之打擊,充分表示我們軍人為國家為主義決死抗敵的精神;

(二)紀念光榮戰死之官兵,就要繼續他們犧牲的精神,完成他們的遺志;

(三)高級將領應加倍勤勞,認真研究,改進部隊的缺點,講求有效的戰術,以減少官兵的傷亡,增大戰鬪的力量;

(四)今後作戰注重之要點:此次上海陣地轉移,我們已移至滬戰最後一線,大家應抱定犧牲的決心,誓死固守,與上海共存亡。

戰場雜記(淞滬會戰)

一、抗戰時期因為制空權操於敵人,我方之陸、海軍之活動完全受了限制。空軍更不敢白日活動,只能在夜間出襲。陸軍若是白日行動,因無空軍之掩護常受敵機轟炸騷擾而前進困難。當時之情形在白天不但陸、海軍缺乏空軍之掩護活動極難,就是戰場指揮官也在白日行動甚為不便,因為敵機只要見有車輛活動便盲目掃射。我印象最深刻之一次是我奉蔣委員長之命赴第三戰區視察。汽車由南京出發拂曉行至崑山附近時天剛拂曉,為預防敵機襲擊,我們取下吉甫車車篷,我監視頂前上空,其他隨從人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