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編 抗日前情勢與剿共 二、剿匪 乙、聯俄容共政策

民國十三年,國父在廣州召開中國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主要通過外交上之聯俄與內政上之容共與工農等政策。聯俄容共政策之決定有其時代之背景。國父因困在廣州情勢孤立,而英、美、德、法、日等帝國主義之目的旨在扶植軍閥,延長不平等條約、治外法權與經商等特權,他們最不樂意看見中國之革命成功,所以多方阻撓革命之大業。正當此時,俄國推翻帝制,打倒帝國主義之革命突告成功,列寧並派人到中國表示支持。國父於四面楚歌之際,忽得國外之支援,遂有聯俄政策之產生。或有人懷疑聯俄政策固有時代之背景,但是中國共產黨原是很弱小之一組織,為何又加以姑息而允其加入國民黨?因為國父認為共黨既形成組織,如一讓其自由發展,會與國民黨之建國步驟發生衝突,不若容納於國民黨中使之潛移默化為國民黨而工作。而且越飛也曾答應國父,共產黨確可為國家之統一與建設而努力。以上所述,完全是聯俄容共之客觀條件。至於農工政策,旨在謀農工之福利,為二五減租等,與共黨後來所宣傳之農工政策迥然不同。

容共政策僅允許共黨份子個別加入國民黨,其條件要服從國民黨之紀律,從事國民革命之工作。但是李大釗、譚平山等加入國民黨後,在黨內領導共黨之活動,積極發展組織,所以他們之人數短期內由三百人發展為一千五百人。至第二年,即民國十四年,共有黨員一萬人以上。他們當時之口號是:「革命」、「前進」等極為吸引人之字眼,年輕人容易被其吸收。不獨如此,共黨還在軍校中公開組織青年軍人聯合會,吸收共黨之預備黨員(C.Y),破壞軍隊之組織。因為左傾份子之勢力擴張,所以有十五年三月二十日海軍局局長李之龍欲藉中山艦謀害蔣總司令之事件,幸及早發覺,李之陰謀全被粉碎。第三國際因見於中共之羽毛未豐,不能與國民黨絕裂,所以中山艦事件之後解散青年軍人聯合會及所有左傾份子之組織,更換軍事總顧問季山嘉為加侖將軍,以示與國民黨繼續合作。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