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美的辯論》刊於《代達羅斯》第一三一卷第四期(二二年秋季號)。
《一九二六年……帕斯捷爾納克、茨維塔耶娃、里爾克》是為《書信,一九二六年夏天: 鮑里斯·帕斯捷爾納克、馬琳娜·茨維塔耶娃、賴納·馬里亞·里爾克》(紐約書評經典叢書,二一年)而寫的序。在該書出版前,文章曾發表於二一年八月十二日《洛杉磯時報書評》,題《神聖的藝術譫妄》。
《愛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列昂尼德·茨普金的《巴登夏日》(新方向,二一年)的導言。文章一個較早的版本發表於二一年十月一日《紐約客》。
《雙重命運: 論安娜·班蒂的〈阿爾泰米西婭〉》是安娜·班蒂的《阿爾泰米西婭》(蛇尾,二四年)的導言。在該書出版前,文章曾發表於二三年十月九日《倫敦書評》。
《不滅: 為維克托·塞爾日辯護》是維克托·塞爾日的《圖拉耶夫同志的案件》(紐約書評經典叢書,二四年)的導言。文章一個刪節版曾發表於二四年四月十日《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稀奇古怪: 論哈爾多爾·拉克斯內斯的〈在冰川下〉》是哈爾多爾·拉克斯內斯的《在冰川下》(溫塔奇,二四年)的導言。文章亦曾發表於二五年二月二十日《紐約時報書評》。
《9.11.01》是為《紐約客》寫的。一個經編輯的版本發表於二一年九月二十四日《紐約客》的「城中話題」。原文完整版以前未曾發表過。
《數周后》是對義大利《宣言報》記者弗蘭切絲卡·博雷利從羅馬發出的提問的書面回答,二一年十月六日發表於該報。以前未曾以英語發表過。
《一年後》最初以《戰爭?真正的戰鬥和空洞的隱喻》為題發表於二二年九月十日《紐約時報》論壇版。
《攝影小結》原為西班牙《文化》雜誌而寫(二三年七月十日至十六日號),並以《論攝影(簡編)》為題發表於二三年七月二十七日《洛杉磯時報書評》。
《關於對他人的酷刑》最初以稍微不同的形式和以《照片即是我們》為題發表於二四年五月二十三日《紐約時報雜誌》。
《文字的良心》是二年五月九日在耶路撒冷接受「耶路撒冷獎」的受獎演說,二一年六月十日發表於《洛杉磯時報書評》。
《世界作為印度》系二二年「聖傑羅姆文學翻譯講座」演說,二三年六月十三日發表於《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論勇氣和抵抗》是在二三年向以色列士兵選擇性拒絕在佔領區服役組織「耶什格武爾」(意為「要有限度」)主席伊斯亥·梅紐欽頒發「奧斯卡·羅梅羅獎」儀式上發表的定調演說,發表於二三年五月五日《民族》周刊。
《文學就是自由》是二三年十月十二日接受德國圖書交易會「和平獎」時,在法蘭克福保羅教堂發表的演說。節選曾發表於二三年十月二十六日《洛杉磯時報書評》,全文於二四年由冬屋出版社以單行本出版。
《同時: 小說家與道德考量》系二四年三月在開普敦和約翰內斯堡發表的首屆「納丁·戈迪默講座」,以前未曾以印刷形式發表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