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六

她陸續有求見的訪客。這一次,通過國務院,務必要見她一面的是當年的故舊伊羅生。

多早以前了,上海,法租界,莫里哀路二十九號,史沫特萊女士帶過來見她的美國猶太人,說是有可能同情她的宗旨。第一次會面,她已經感覺到那雙跟著她進進出出的藍眼睛。那時候,伊羅生才二十齣頭,她已經是四十幾歲的孀婦。

那時候她佯裝並不明白,就好像她現在也佯裝都忘記了。而她自然記得的,記得面前這個銀髮的老教授濕著眼睛要回憶的是些什麼,就好像她當年立刻覺出那份衷心仰慕的情意——

她鬆垂下來的眼裏還是同樣的笑,從容而冷淡,帶著極度的自製,但她仍舊有所感動。當年,在她明淨舒適的家中,其實她破例地警告過這個天真的年輕人:

「上北京,你要小心那些人!」

「小心國民黨嗎?」

「不只國民黨,我們以為是朋友的,你也一樣不瞭解,」她不尋常地說真心話,又殷殷叮嚀:「政治圈,沒那麼單純,他們什麼事都做的出來。」

現在,北京住宅的客廳裏,她被底下人扶出來見客。到如今,她只願意談談身邊的兩個女孩子。她打斷伊羅生敘舊的話題,她笑眯眯地說:「讓我告訴你,我新近才有機會團聚的親人,鬱郁珍珍。」

※※※

外國寄來了英文書,海倫•史諾回到美國後新寫成的<重返中國>。

她緩緩翻開書,書裏除了遺憾著這一回沒能夠在重遊中國時見她,倒極盡詳細地寫出她上海法租界的舊居今昔,以及記著她們四十年前相見的小節,包括她那時候送艾德加.史諾與海倫一具銀咖啡壺作結婚禮物。特別形容她的部分,海倫讚歎地寫著:

「孫逸仙夫人在她一生中要選擇什麼就可以選擇什麼,她卻選擇了危險與自己孤立的荒涼道路,……為什麼呢?」

她撫摸手裏的書,慢悠悠地想著,自己何嘗有多少的選擇?

回想起來,她曾經走入的確實是人跡不至的場域,遺憾的正是:沒有人告訴她,怎麼樣去走一條容易的路!

※※※

政策更寬鬆了。

官方的示意下,她指定身後由入中國籍的外國人愛潑斯坦寫傳記。文革後,愛潑斯坦重作宣傳雜誌<中國建設>的主編,寫這本書,她笑笑地想,老朋友必定知道怎麼樣為亡者諱,她信得過他。

幾家外國書商透過各種關係與她聯絡。美國一家出版社答應她五十萬美金,只要她願意寫自傳。她向身邊的鬱郁與珍珍打趣地說:

「想想看,五十萬美金啊!」

她自己知道,她不可能留下任何文字。她失望透頂了,對這個世界,她再不存著任何幻想!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