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

一連十餘天,先生的熱度時升時降,他在張園飯店養息。

這時候,北方報紙上滿是對先生病滯天津的揣測之詞,所謂「都們咫尺,何日降臨!」敦促的語氣裏,人們判斷感冒是假託的理由。有人以為,先生正設法擺平國民黨內部親共派與反共派的紛爭,未解決國民黨本身問題以前,不便入京;有人則以廣州欠穩定的局面來懷疑先生,認定他為了表明誠意,會先聲明取消廣州的建國政府。但也有很多人把先生看成投機派,乘機在天津觀望,弄成諸方擁戴的陣勢才肯進來。更多人把他看成陰謀家,一面北上開國是會議,說自己「隻身北上,與公商榷國事,對於粵中軍事,早已放棄」,一面暗地在天津遙遙指揮軍隊繼續北伐,毫無與段執政提攜之誠意……

謠言誣指先生另有圖謀,甚至改變了北上的初衷,倒都是沒有親眼見到先生的緣故。這一刻,先生的臉上已經儘是病容,往日他令人驚服的革命精神明顯有消退的跡象。先生自己明白,無數次的失敗、還有顛沛的日子,確實於他身上鑄下疤痕,他不那麼樂觀、不那麼勇往直前了。先生從來不是寡言的人,好辯原是他的特色,此時此刻,在客廳向段祺瑞派來的代表發過一場脾氣,很反常地,先生摒退左右,拄著杖,默默地踱回房間。

躺在床上,努力平緩呼吸的當兒,先生知道還不到棄子認輸的時候,但最不能夠忍受的就是目前的一無對策:聽說段祺瑞那套偷天換日的狠招之後,先生做的也只是發表宣言反對,並沒有別的因應辦法!先生揉搓著絞痛的心口,惱恨地想著段祺瑞果然老奸巨猾,竟然以與「籌安會」類似的一個「善後會議」,無非軍人政客把持的分贓大會,就魚目混珠,篡改了自己北上的中心議題——召開國民會議討論國是。當然,這只是段祺瑞釜底抽薪的一招,之前,他趕在先生抵達天津早幾天入京,匆匆拼湊起北京臨時政府,又在宣誓就職的典禮上表示「外崇國信」、「尊重條約」,這一切,也都與先生最重要的主張恰恰背道而馳。剛才,兩位代表進謁,他們把閣員會議那一份「以前所訂條約概當履行」的決議文呈過來時,先生簡直怒不可遏地吼著:

「我在外面要廢除那些不平等條約,你們在北京偏偏要尊重它們,這什麼道理?你們要陞官發財,怕那些外國人,為什麼又來歡迎我呢?」

先生喘口氣,從床上坐起身,搖了搖茶几上的小鈴,叫人拿來上月初與段祺瑞的通電。先生看著就有氣:這一紙是行前收到的,說什麼「公元勳照耀,政想宏深,命駕北來,登高發聲,此天下之所想望,尤南北合力統一之先聲」,那一頁是從許世英那裏轉來的,寫著「大元帥為手創革命之人,萬流景仰,非親自來京,不足以解決一切」,當時,報社記者面前,段祺瑞還虛矯地擺出「中山不北上,老段不出山」的姿態,現在可好了,等自己到了天津,段祺瑞卻在報上關於時局的談話中惡意地指稱:「孫大炮式撤廢不平等條約萬難附和」!

先生重新躺回到床上,想著自己不僅將無功而返,還要遭受自取其辱的批評。先生記起了這次北上就是一意孤行,打定主意才讓幾個老同志知道。那時候,看見曹錕下臺,北方出現了某種轉機,先生心裡立即燃起新的希望。也怪先生始終過於天真,第一次如此,每一次都是這樣!先生之前來過兩次,後一次是上了袁世凱的惡當,前一次呢?先生想想更加沮喪起來,一八九四年,他那年二十九歲,已經清楚醫技不足以救國,天真地想要上書李鴻章,那時候,自己的文字上不了臺面,同鄉鄭觀應肯幫忙,還找來太平天國的狀元王韜替他潤飾了一番。剛巧朝鮮東學黨亂,李鴻章正在蘆台督師,後來王韜的朋友在李鴻章幕下當文案的,只傳回來一句話:「打仗完了再說吧!」那次,先生完全失去遊興,沒有盤桓幾日就回上海了。而這件上書的舊事,先生一直不願多提。除了其中不受重視的屈辱,那種上書,總不脫乞求朝廷垂聽的意圖。這瞬間,先生愈想愈覺得丟人現眼,恨不得徹底忘了才好!至於多年之後,總理信徒又將怎麼樣變造上書的舊事,甚至將他變成與八十歲的李傅相平起平坐而縱論國事,那並不是此刻病在旅途中的先生有能力預見的前景。

先生望著窗外,樹上剩下幾片搖搖晃晃的枯葉,先生知道北上的目標已經成空,對著這些強橫的軍閥,說服工作根本不可能!這一瞬,先生記得很清楚自己在神戶時候講過狠話:「如果有人用軍人的資格,在會議席上專橫,不讓大家公平討論,我便馬上出京,請他們直截了當去做皇帝。」到今天,看見的都是最壞的兆頭,但先生真能夠懸崖勒馬嗎?問題在於……即使扶病回去,他不在乎增添一次失敗的記錄,卻也再一次證實他是個對現狀判斷錯誤的空想家。手邊不剩什麼籌碼了,先生不知道往後自己還有沒有捲土重來的機會?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