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來勢洶洶的病,天津的德國名醫史密德已經看過,說是重感冒的症狀。先生撐起身子,望望窗玻璃,十二月的午後有一種陽光不足的慘澹,夫人去英租界參加黎元洪家的午宴還沒有回來。
先生一腳下了地,彎身四處尋找眼鏡。這些年裏,先生曾是個貪得無厭的讀者,只可惜他的視力近來差了許多。當然先生讀書多存著用世的心願,他看法律經濟的著作,總想著那一套外國的制度立即可以為中國所用。先生唯一百看不厭的書是拿破崙的傳記,每讀到一八○○年,拿破崙越過阿爾卑斯山的一刻,先生都有莫可名狀的感動。那個科西嘉窮小子,一七九三年以前,所有的經驗就只有困頓與失敗,而讓先生振奮的是接下去幾乎二十年,拿破崙的生涯與歐洲歷史莫可或分!然後再讀到莫斯科市民火燒自己的房子,先生便掃興地丟開了書。
先生戴上眼鏡,拾起茶几上一份報紙,兩天裏他第一次有力氣自己瀏覽:都是各地將領藉著停戰暗地增兵的消息;又說什麼吳佩孚住在雞公山上,正為一場奇特的瘧疾所苦;馮玉祥決心下野籌備出洋,旅費業已籌得四萬元。先生同時苦笑起來:這個廣東孫君就是指自己,孫行轅消息就是他根據地的動向,民黨分子就是他親愛精誠的同志,包括先生前日到達天津,也成了冠蓋往來那一欄的內容。
先生看看又翻到下一頁去,美國新發明了押送罪犯的摩托車、莫索里尼有意往西西里島休養,……。邊欄則是補天丹、延壽酒、調精丸、白帶片、虎骨酒、化積膏、來福片、大喜丸……各種仙膏金丹,夾雜著寶珠出現的消息,分不清是新聞還是廣告,無非中國人不科學的種種證據。若勉強找出北方工業化的端倪,濟南泰康公司的紅燒牛肉罐頭,在報紙上佔了好大一塊篇幅,大概是最早的高級食品加工。凝視著一則則代募賑捐的消息,先生嘆了口氣,「啼饑號寒之慘,幾乎觸目皆是……況復賑恤未施,而兵燹隨之」,還有一方方的尋人廣告:「音信鮮聞,望見報速告知」、「確否見信,祈示數行,以慰知己」、「鑒自去年戰後久失通詢,見詢示覆」、「京津一帶徧尋無信,未悉鑾棲何方」、「久別想甚,未卜現役何地」、「聞汝投輜重連,不知現差何處」,先生打個哆嗦,感覺地板緩緩上升的寒氣,這裡實在是自己所陌生的土地!先生想到北方,眼前就是枯旱的莊稼,龜裂的田畝,蓄大辮子的軍隊,不時倒在煙榻上抽兩口,憑著北洋一系牽扯不斷的厚意隆情,即使有事都可以借一場壽酒來解決,又因為無從脫出的舊勢力,先生必須繼續敷衍此刻家裏正群英聚會的黎元洪。這位民國大總統,骨子裏是見機行事的野心家。即使目前韜光養晦的光景,黎元洪還代李根源活動河南省長、代蔣作賓活動湖北省長,目的在擺出倚老賣老的姿態,反對段祺瑞上臺後純用段系人馬。
想到這,放下報紙的先生無奈起來,黎元洪與他那批精於算計的同夥,其實,他們與發源在南方的革命何嘗有任何因緣?對於北方那一套舊典章制度,倒有強烈的依戀之情,儘管穿上了民國的外衣,只要一敘起北洋故舊,就讓先生知悉自己純然是個局外人。事實上,先生怎麼不明白?自己不曾出身世家,小時候常常吃不上白米飯,先生長在廣東香山典型的農村,由於家計拮据,十歲才入鄉塾,十四歲就到了檀香山,從此受的是西方教育。他所思索的與舊大陸的一切都格格不入,先生沒有中試做官的想法,也很少官紳文化的薰陶。多年來漂泊異地,在倫敦、紐約、三蕃市,這些有華埠的地方,先生與洪門幫派來往,活像一名講義氣的大哥;到了純粹外國人的圈子,先生滿口英文,分明又成了進退有節的西方紳士。但對盤踞在北方的舊勢力而言,先生最多是個半調子、是個西化了的農民,搞些農民起義的玩意兒!不行,先生愈想愈不甘心,他只是在關鍵時刻缺少實力,到頭來,反而讓那些看不起自己的傢伙……睡在大煙榻上敘敘舊,就收成了革命的漁利。
先生閉著眼睛,記起自己勢必要更改明天進京的計劃,只因為船頭受了風寒,先生不情願地想:不知道又將怎麼樣橫生枝節?引來怎麼樣一連串的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