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部 現代世界中的中國】 第三十三章 敵機轟炸中談中國文化

東方與西方不同,因為它們的文化不同。但是你仍舊可以找出東西文化之間的相似之點。無論兩種文化如何相似,不可能完全相同,每一文化的特點也必有異於他種文化。就西方而論,不同的文化特徵使德國人異於英國人,同時也使法國人不同於荷蘭人。但是他們之間仍有共通的特徵,這些特徵使西方國家在文化上結為一體,泛稱「西方文化」。這些特徵又使他們與東方各國顯出不同。因此,文化上的異同,不應該由表面上的類似之點來判斷,而應該由個別的基本特徵來論定。

在這一章裏,我們將從三方面來討論中國文化的特徵:(一)中國文化之吸收力。(二)道德與理智。(三)中國人的人情。

【一:中國文化之吸收力】

大約五十年前,當我還在學校唸書的時候,外國人和前進的中國人都常常說,中國很像一塊絕少吸收能力,甚至毫無吸收能力的岩石,那也就是說中國文化已經停滯不前,而且成為化石,因此中國已經變得無可救藥地保守。她一直我行我素,誰也不能使這位「支那人」改變分毫。

這種說法表面上似乎言之成理,但是結果卻證明完全錯誤。從五口通商開始,至一八九四年中日戰爭為止,中國似乎一直在抗拒西方影響。但是在以前的幾百年內,她曾經吸收了許多先後侵入她生活之中的外來東西。

在音樂方面,現在所謂的「國樂」,實際上多半是用起源於外國的樂器來彈奏的。胡琴、笛和七弦琴,都是幾百年前從土耳其斯坦傳入的。我們現在仍舊保留著中國的古琴,但是只有極少數人能夠欣賞,至於能彈古琴的人就更少了。

從外國介紹到中國的食品更不計其數:西瓜、黃瓜、葡萄和胡椒是好幾百年前傳入中國的;甘薯、落花生、玉蜀黍則是最近幾百年傳入的;在最近的幾十年中,洋山芋、番茄、花菜、白菜和堇菜也傳入中國了。切成小塊,用醬油紅燒的西方牛排,也已經變為一道中國菜。鍋巴蝦仁加番茄汁更是一種新花樣。中菜筵席有時也要加上冰淇淋、咖啡和金山橙子。柑橘原是中國的土產,後來出洋赴美,在加利福尼亞經過園藝試驗家褒朋克改良後,帶著新的頭銜又回到了本鄉,與中國留學生從美國大學帶著碩士、博士的頭銜學成歸國的情形差不多。中國柑橘還在很久很久以前傳到德國,想不到柑橘到了德國卻變成了蘋果,因為德國人把柑橘叫做「中國蘋果」。

凡是值得吸收的精神食糧或知識養分,不論來自何方,中國總是隨時準備歡迎的。明朝時,耶穌會教士把天文、數學和聖經傳到中國。大學士徐光啟,不但從他們學習天算,而且還信仰了天主,把他在上海徐家匯的住宅作為天主教活動中心,我們從耶穌會教士學到西方的天文學,有些人因此而成為天主教徒。五口通商以後,徐家匯天文臺一直是沿海航行的指標。

明末清初有位學者黃黎洲,他非常佩服耶穌會教士傳入的天文學。他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中國有許多學問因自己沒有好好的保存,所以有不少已經流到外國去了。他有一次告訴一位朋友說:「就天文學而論,我們與西方學者比起來,實在幼稚得很。」可見中國學者是如何虛懷若谷!

事實上正因為她有偉大的吸收能力,中國才能在幾千年的歷史過程中歷經滄桑而屹立不墜。世界上沒有任何文化能夠不隨時吸收外國因素而可維繫不墜。我想這是不必歷史家來證明的。西方各國文化間的相互依存關係和相互影響,彰彰在人耳目,無庸爭辯。但是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間的相互作用卻比較不太明顯。劍橋大學的尼鄧教授曾告訴我,火藥的膨脹性導致蒸汽機的發明,而儒家的性善學說則影響了法國大光明時代學派的思想。許多東西曾經悄無聲息地從東方流傳到西方。至於這些東西究竟是什麼,我想還是讓西洋人自己來告訴我們罷。

但是我們除了音樂、食物之類以外,並沒有經由西面和北面陸上邊界吸收其他的東西。這些區域裏的民族,所能提供的精神食糧事實上很少,因此我們轉而求諸印度。在藝術方面,我國的繪畫和建築都有佛教的影響,佛教思想在中國哲學方面更佔著重要的地位,佛教經典甚至影響了中國文學的風格和辭藻。

在耶穌會教士到達中國之前好幾百年,中國人已經吸收了佛教的道德觀念,但是對佛教的超世哲學卻未加理睬。佛教傳入中國雖已有千百年的歷史,而且千千萬萬的佛教寺廟也佔據著城市和山區的最好位置,但是佛教的基本哲學和宗教在中國人的思想裏仍然是陌生的。學者們對佛教保持友善或容忍的態度,一般老百姓把它當作中國的諸多宗教之一來崇拜。但是它始終還是外國的東西。在重實用的中國人看起來,佛教的超知識主義並無可用。超知識主義所以能在中國存在,是因為它含有道德教訓,同時遇到苦難的時候,可以作精神上的避風港。中國人只想把外國因素吸收進來充實自己的思想體系;但是他們絕不肯放棄自己的思想體系而完全向外國投降。

中國人憑藉容忍的美德,對於無法吸收的任何思想體系都有巧妙的應付辦法。他們先吸收一部分,讓餘留的部分與本國產物和平共存。因此億萬人口中的一部分就接納了外國的思想文化,成為佛教徒、回教徒,或基督教徒,大家和睦相處,互不干擾。

中國歷史上最有趣味的兩件事,一件是關於道家思想的。我們把它劈成兩半。一半為老莊哲學,以此立身,為任自然而無為;以此治國,為無為而治。另一半成為道教,起於東漢張道陵之五斗米道。流入特殊社會而成幫會。二千年來,揭竿而起,改朝換代,都是與幫會有關係的。流入通俗社會則成道教。既拜神也拜佛,台灣之「拜拜」即此。通俗所迷信之閻羅王,本為印度婆羅門教冥府之司獄吏,由佛教於無意中傳來中國而入了道教。至輪迴之說,入了道教而亦忘其來源矣。

第二件是把佛教也劈成兩半。宗教部分入了道教,哲學部分則合道家而入了儒家。老子之無為主義,湊合了佛家之無為主義,使佛學在中國思想系統裏生了根。故宋儒常把老佛並稱。

自宋以來之儒家,可以說沒有不涉獵道家哲學與佛學的。儒家之灑脫思想,實因受其影響而來。

中國之學人,以儒立身,以道處世,近年以來加上了一項以科學處事。美國本年六月份《幸福》雜誌,以幽默的口氣,謂台灣有人對美國人說,台灣的建設靠三子。一孔子,二老子,三鬼子。問什麼叫鬼子,則笑謂洋鬼子。

現在讓我們再回頭看一看過去五十年間西方文化傳入中國的情形。在衣著方面過去三十年間西化的趨勢最為顯著。呢帽和草帽已經取代舊式的帽子和頭巾;昔日電影中所看到的辮子已失去了蹤跡。女人都已燙了頭髮,短裙、絲襪和尼龍襪已使中國婦女有機會顯示她們的玉腿。女人的足更已經歷一次重大的革命,西式鞋子使她們放棄了幾千年來的纏足惡習,結果使她們的健康大為改善。健康的母親生育健康的子女,天足運動對於下一代的影響至為明顯。現代的兒童不但比從前的兒童健康,而且遠較活潑,不但行動比較迅速,心智也遠較敏銳。

在社交方面,男女可以自由交際,與過去授受不親的習俗適成強烈的對照。民法中規定,婚姻不必再由父母安排;青年男女成年以後,有權自行選擇對象。男女同校已經成為通例,男女分校倒成了例外。

在住的方面,一向左右屋基選擇的風水迷信已經漸為現代的建築理論所替代。在若干實例中,古代的藝術風格固然因其華麗或雄偉而保留了下來,但是大家首先考慮的還是陽光、空氣、便利、舒適、衛生等要件。現代房屋已經裝置抽水馬桶、洋瓷浴盆和暖氣設備。硬背椅子和硬板床已經漸為沙發及彈簧床墊所取代。

中國菜餚花樣繁多,因為我們隨時願意吸收外國成分。西菜比較簡單,我想主要是因為不大願意採用外國材料的緣故。不錯,茶是好幾世紀以前從中國傳入歐洲的。香料也是由東方傳去。哥倫布就是為了找尋到印度的通商捷徑而無意中發現新大陸的。有人告訴我,渥斯特郡辣醬油也是從中國醬油發展而來的。但是除此以外,西菜始終很少受東方的影響。美國的「雜碎」店固然數以萬計,而且美國人也很喜歡「雜碎」,但是除此以外,他們就很少知道別的中國菜了。

中國卻一直不斷地在吸收外國東西,有時候經過審慎選擇,有時候則不分皂白,亂學一氣——不但食物方面如此,就是衣著、建築、思想、風俗習慣等等也是如此。吸收的過程多半是不自覺的,很像一棵樹通過樹根從土壤吸收養分。吸收養分是成長中樹木的本能,否則它就不會再長大。

中國由新疆輸入外國文化並加吸收的過程很緩慢,千餘年來只點點滴滴地傳入了少許外國東西。因此她是逐步接受這些東西,有時間慢慢加以消化。大體上這是一種不自覺的過程,因此並未改變中國文化的主流,很像磁石吸收鐵屑。鐵屑聚集在磁石上,但是磁石的位置並未改變。

由華東沿海輸入的西方文化,卻是如潮湧至,奔騰澎湃,聲勢懾人;而且是在短短五十年之內湧到的。西方文化在法國革命和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