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 國家統一】 第二十章 國民黨之出掌政權

國民革命軍攻克北京以後,中國重歸統一,首都亦由北京遷至南京,北京則改為北平。

北京曾為遼、金、元、明、清五代的首都,歷時一千餘年。現在國都固然改定為南京,北平卻仍舊是文化和藝術的中心。中國知識階級除了本地方言之外所說的,以及廣播電台所採用和學校所教授的「官話」或「國語」就是以北京方言做基礎的。

國民政府從北方黃河流域遷都南方的長江流域,主要原因有二。第一個理由是革命精神已經瀰漫長江流域,因此也是革命精神比較容易生根的肥沃土壤,黃河流域則是反動軍閥的根據地。第二個理由:長江流域是中國金融力量的中心,足以供應政府必需的經費。

在一八五一年至一八六四年之間,南京曾是太平天國的首都。太平軍潰敗以後,南京破壞殆盡,而且始終不曾恢復舊觀。城內的廢墟、麥田、菜圃、果園比蓋了房子的街道還多。街道狹窄,路面高低不平,而且骯髒不堪,電燈昏暗如菜油燈。差個專人送信往往比打電話還快。

這座雄踞揚子江邊的古城,在古時是文物教化的中心,尤其是在南朝時代,所謂南朝金粉是也。女人、醇酒、清歌、妙舞一直縈迴在歷代騷人墨客的記憶裏。秦淮河橫越城內,連接了盛長百合的湖泊。河上滿是金碧輝煌高懸綵燈的畫舫。秦淮河兩岸酒樓歌榭櫛比,雕樑畫棟,門口掛著竹簾子,妙曼的曲調和醉人的幽香從竹簾後一陣陣飄送出來,此所謂:

此曲只應天上有,

人間哪得幾回聞。

這就是舊日京華。但是南京是戰略要地,國內每有重大戰事,南京必定要遭一場浩劫,每經一次戰禍,它的精華也就失去其大半。戰事結束,和平重臨,南京又會在廢墟上重建,恢復舊日的光輝。我所描寫的往昔金陵生活,就是根據歷史記載而來的。

不過,自從太平天國滅亡,劫後南京一直未曾恢復昔日的美麗。歷次重建似乎只是庸俗藝匠對於古本的臨摹,經過一再臨摹之後,原作的光彩漸漸消失,留下的只是俗不可耐的贗品。

秦淮河仍舊在南京城內流過,畫舫歌榭也依然存在。但是形式、素質和內容都遠非昔比了。風雅的生活已經隨滾滾江流沖走了。

國民革命軍進入南京以後,一種新精神隨之誕生——一種改革和建設的精神。大家要拿現代科學來復興往昔的藝術。在這瘡痍滿目的廢墟上,一座柏油馬路四通八達的現代城市建立起來了。街道旁栽種了蔥翠的樹木,供市民遊息的公園也先後開始設計和建立。自動電話、電燈和自來水也裝設了,停泊南京附近的美國兵艦的水上飛機則從空中測繪了一幅南京地圖,南京的新都市計劃就是根據這幅地圖設計的。國民政府成立了首都建設設計委員會,我以教育部長的身份成為該委員會的委員之一。這個設計委員會在一位美國建築師的協助下,辛勤工作了一年多。這位美國建築師對北京的中國宮殿式建築很有研究,委員會的目標是盡量保持中國建築的宏偉和華麗,同時兼有現代都市的便利和衛生設備。

陳舊傾圮的建築被拆除了,以便鋪築道路或重建新屋。商業日漸發達,現代戲院倍增,人口急速增加。秦淮河和湖泊一一加以疏浚,古剎和其他公共建築也都開始修葺。

政府建造了中央博物院,來陳列北平故宮博物院的一部分珍品,而且在南京城內朝天宮一座小山裏,造了一個不虞空襲的鋼骨水泥的地下室,來保藏貴重文物。因為中央博物院的董事們早已預料到日本不久即將發動對華侵略,南京當然是他們的攻擊目標。華北局勢惡化,長城戰雲密佈之時,故宮博物院的貴重寶藏即以數百輛火車運至南京,並且在南京失陷之前,全部轉運內地,保留於山洞石室之中。

交通部大樓和鐵道部大樓都是鋼骨水泥的建築,裡面有現代的照明、通風等設備。但是它們建築圖樣卻是完全中式的,釉瓦、雕樑、畫棟、花窗,以及其他古色古香的裝潢。這兩幢雄偉的建築峙立在新都交通要道中山路的兩旁,成為配合現代需要的中國古代藝術的紀程碑。其他的建築也已設計好藍圖,後以戰事影響而告擱置。

中山陵位於城外紫金山之麓,上覆琉璃瓦,柱子全部是白色大理石。陵前有層層疊疊高昇花崗岩的石階。山上栽種著從全國各地移來的不同林木。山坡上點綴著各種各樣的花木和果樹,山腳建造了一個運動場和游泳池。

政府在南京附近規劃了一個示範新村,由市府設計包括道路、下水道、電話、電燈、學校等的建設藍圖。幾年之內,私人新建房屋已到處矗立,房屋周圍都有廣大的空地,闢為東方式的花園。樹木蔥翠,花枝招展,小鳥啁啾,溪水低吟,古老的生活方式已為新生活所取代,科學與藝術,工作與娛樂,天工與人力,齊頭並進,相得益彰。

這就是實驗中的胚芽,大家希望它發展滋長,將來有一天可以推廣到全國的每一角落。這只是個平凡的開端,但是已經有了相當的成果,因為這個新村運動已經在數年之內推廣到許多大城市及其附近地區。如果持之以恆,而且經濟有進一步的發展,這些新村勢將使新中國的生活方式全面改觀。

我們無法奢望北京政府垮台之後,軍閥們隨之銷聲匿跡。他們的實力仍舊根深蒂固地盤據在各省。中國幅員遼闊,交通不便,兼以人心未定,凡此種種,無不使軍閥們蠢蠢欲動。時機一到,他們就企圖擴張勢力:他們像血液中的細菌一樣潛伏在各省,身體衰弱,就會乘機偷襲。蔣總司令從揮軍攻克北京到對日抗戰的前夕,十年間為統一國家,真是宵旰辛勞,席不暇暖。

羅馬帝國的將軍們曾以縱橫輻輳的道路鞏固其帝國,蔣總司令也深知開闢公路、鐵路和航空線的重要。他以南京為中心,建築了向各省輻射的公路、鐵路和航空線。國民政府成立以前,交通網的一部分業已存在。國民黨執政以後,就以原有的交通網為基礎,新建了許多支線和銜接線。邊遠城市則闢航空線以資聯繫。從新首都北飛可達北平、開封、西安和蘭州,南飛可達福州、廣州和昆明,西航則達漢口、重慶及成都。

連接漢口與廣州及香港對岸九龍的新鐵路也築成了。如果日本不在此時侵略東北,我們很可能在民國二十年(一九三一年)就可以從香港或上海乘火車直達巴黎。如果從上海出發,可搭直達車經南京、濟南到天津,從天津搭北寧路出長城到瀋陽,從瀋陽搭中國自建而與日人所有的南滿鐵路平行的長春鐵路到齊齊哈爾;從齊齊哈爾有鐵路支線與西伯利亞鐵路連接。中國統一努力的進展以及在東北自建鐵路,促使日人企圖一舉而佔滿洲(即東三省),乃在民國二十年(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挑起「瀋陽事件」,亦即「九.一八事變」。

滬杭甬鐵路錢塘江至曹娥江之間的一段缺口也填補起來了,但是鋪軌工作卻因戰事發生而停止。不過蘇州與杭州之間的蘇杭鐵道剛在戰事開始以前就鋪築完成了。另一條從杭州到江西的浙贛鐵路剛好在抗戰前完成,抗戰期間更西延至湖南境內,在株洲與粵漢鐵路啣接。後來湘桂鐵路完成,再往西可以直達廣西的桂林。

公路的發展更為迅速。京杭國道是在我居留南京期間建成的,在這條公路正式開放以前,我曾經很榮幸地參加通車典禮。京杭國道穿越江浙兩省最富庶的地區。當車子沿太湖奔馳時,我們真想留下來小住幾天,坐在松樹之下,眺望著遠帆在夕陽餘暉中出沒。漁人們在湖邊撒網捕魚,漁網中跳躍著金鱗閃爍的鯉魚。太湖是我國五大湖之一,湖水灌溉了我國人口最密、文化最高的江浙兩省千萬畝肥沃的農田。

京杭國道同時經過一個盜匪如毛的區域,但是公路通車以後,盜匪隨之銷聲匿跡,因為現在如遇匪警,軍隊可以隨時趕到出事地點了。

建設進展之時,各地也不斷發生事故。有時缺乏現代道路的地區發生變亂,鐵路和公路常常需要以賽跑的姿態趕築到出事地點。抗戰前一年,福建省發生叛變,中央軍迅速沿新築成的浙贛鐵路及公路從杭州趕赴福建,變亂旋即敉平。鐵路公路愈多,叛亂與盜匪也愈會減少,各地間貨運賴以暢流更不必說了。

交通是現代化和改革的關鍵,也是發現國家未來發展機會的鑰匙。因此國民政府的建設計劃就從建築鐵道公路著手。交通建設也是確保國家統一之一法,如果有完善的道路可資利用,地方性變亂很容易就可以敉平。除此之外,交通愈便利愈發達,人民交往也愈頻繁,觀念交流也愈容易。偏僻地區的名勝風景,旦夕之間就成為學者、畫家、詩人和愛好自然者的徜徉之所了。

各省在國民政府影響之下也開始修築更多的道路。原有道路在國民黨執政以後很快就開始修補拓展。因之抗戰期間軍隊得以在各省之間暢通無阻。抗戰前一二年,旅客可以從南京坐汽車直達昆明,換一句話說,可以從華東沿海直達西南邊城,也就是滇緬公路的起點。

在行政方面,政府正設法增加行政效率。政府設計了一種新式的檔案處理辦法並在各機關試行。公文程式也經過簡化。

文官考試制度重新恢復,但是見過清朝科舉制度的人也許會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