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八年抗日戰爭(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五) 第三節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的中國

一、中國成為同盟國之一、平等條約

一九三九年七月,日本準備南進,除了為阻斷中國與越南交通外,最後是囊括印度以東、澳洲以北地區。一九四○年九月,日軍佔領北越前後,美國一再抗議,並於一九四一年二月,與英國重申反對日本南進之意。三月,日本新任駐美大使野村吉三郎向國務卿赫爾提出一諒解方案,包括日軍自中國撤退,不索賠償,協議門戶開放方針,重慶政府與南京政府合併,承認滿洲國。俟中國接受,日本願依據善鄰友好、共同防共、經濟合作三原則,直接與中國新政府商談具體和平事項。如重慶政府拒絕,美國應不再予以援助。美國要求先確認各國主權與領土完整,不干涉他國內政,維護機會平等,不擾動太平洋現狀為原則。

德、俄戰起,一九四一年七月二日,日本御前會議,決先建立「大東亞共榮圈」,強化南進態勢,解決中國問題,不惜對英、美開戰,暫不加入德、義戰爭,而以外交手段,防止美國參戰。七月二十八日,日軍登陸西貢,羅斯福以情勢嚴重,八月十七日,面交野村聲明兩件,日本如再有侵害鄰邦行動,美將採必要步驟,日本必須停止擴張,同意維護太平洋和平。十月二日,赫爾建議中、日休戰三個月,日本不再南進,不攻雲南,然後自越南撤兵,美國即放鬆對日經濟封鎖。日本因軍部反對,近衛去職,陸軍大臣東條英機任首相。十一月一日,大本營與內閣聯席會議,決定只與美國談判南方問題,至於中國問題,應由日本自行解決。如十二月初仍無結果,即對美、英發動武力。十一月五日,經御前會議裁定,並加派前駐德大使來棲三郎為赴美特使。

十一月十七、十八日,來棲分向羅斯福、赫爾表示,拒絕即自中國撤退全部日軍。二十日,提出最後方案,除越南外,日、美均不向東南亞及太平洋作軍事擴張,在對華和平恢復後,日軍自越南撤退。美國停止其偏袒態度與行動,日、美合作向荷屬東印度取得必需物資,恢復日、美通商,美國給日本所需汽油。二十二日,美方曾擬一臨時協定草案,日、美均不在太平洋地區使用武力,日本減少在越南北部駐軍,不進攻雲南,美國可放鬆對日制裁。蔣委員長以美國不提撤退在華日軍,仍有犧牲中國對日妥協之意,命駐美大使胡適,堅決反對,英國亦不同意日軍留駐越南【註:胡適任駐美大使,始於一九三八年十月,一九四一年十一月日、美談判時,赫爾不時將內情告知胡適及英、荷、澳大使】。二十六日,美國放棄草案,另提九原則及十點,要旨為不侵犯太平洋一切國家的領土主權,通商機會及待遇平等,日軍自中國、越南撤退,除重慶國民政府外,日、美均不援助任何政權,並放棄在華各種特權。二十七日,東京接到野村的報告,認為不能容忍美國提案,已無討論餘地,特別是撤兵及支持重慶政府兩點,惟有開戰。二十九日,東條在重臣會議演說,必須對美、英報復。三十日,又在內閣會議強調對美、英之戰,不能遷延時機,否則日本經濟將陷於絕境。十二月一日,御前會議,決與英、美、荷開戰。六日,羅斯福親電日本天皇,要求日本退出越南。蔣委員長亦通知羅斯福,決不放棄東北。

十一月二十七日,日本艦隊已向夏威夷進發。十二月八日,突襲太平洋美海軍基地珍珠港,太平洋其他地區日軍亦四齣攻擊,美、英與日本互相宣戰。四年多來,中國苦撐待變的希望成為事實,興奮可知,亦正式對日本宣戰並及德、義。蔣建議成立中、美、英、荷、澳聯合作戰委員會,共同保衛香港、菲律賓、新加坡、緬甸、荷屬東印度,並請蘇俄參加。因蘇俄婉辭,僅由中、美、英於十二月二十三日在重慶召開一次軍事會議,無重要決定。英首相邱吉爾以美國特別重視對日戰爭,親訪華盛頓,力主先進攻德國,對日暫取守勢。美國軍方亦認為德國為主要敵人,遂決定先歐後亞戰略。一九四二年一月一日,美、英、俄、中等二十六個同盟國發布聯合國宣言,全力對德、義、日軸心國作戰,中國開始列入四強。羅斯福為鼓舞中國士氣,提高蔣的聲望,推為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包括越南、泰國,對於中國來說,並無裨實際。

日軍突襲珍珠港以來,在大平洋地區所向披靡,月餘之間,連佔關島、香港、馬尼拉,橫掃南洋,直迫緬甸,惟在中國戰場遭受挫折。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日軍自湖南嶽州南侵長沙,中國軍隊俟其深入,加以包圍、側擊,一九四二年一月十五日,被逐回原地,是為第三次長沙之捷,亦為同盟國的第一次勝利,英、美一致表示歡欣稱道。

中國為衛護滇緬交通,願協防緬甸。英國以情勢緊急,勉強同意。一九四二年二月,蔣委員長訪問印度,勸英國宣布印度為自治領,印度暫放棄獨立要求,合力以抗日本。邱吉爾成見不變,印度領袖甘地反應冷淡。緬境英軍為保存實力,以保印度,對日軍毫無戰意。蔣派兩軍入緬助戰,歸新任中、緬、印戰區美軍總司令兼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戚(Joseph Stilwell)指揮。以仰光已為日軍佔領,命史迪威堅守緬北。史迪威主反攻緬南,雖救出仁安羌(Yenangyaung)被圍英軍,東籲(Toungoo)則為日軍所陷。五月,緬北曼德勒(Mandalay)、密支那(Myitckyina)、臘戍(Lashio),及滇邊畹町、龍陵、騰衝續失,日軍直抵怒江西岸,史迪威走印度。總計中國官兵戰歿一萬三千人,物資損失八百萬噸。

四月,美國飛機自航空母艦起飛,初次轟炸東京,事後飛浙江降落,以未經聯絡,飛機全毀。日本恐美空軍使用中國基地,出動陸軍十萬,進攻浙西、贛東。蔣委員長正注全神於滇緬之戰,為保全兵力,屏蔽湖南,不與在浙、贛決戰,日軍破壞浙西機場後,亦未續進。此後年餘,中日重要戰役,一為一九四三年四月,華北日軍之進攻冀、晉、豫間的太行山,中國損失頗大。二為五月,湖北日軍為牽制雲南華軍反攻緬甸,自宜昌西侵未逞。三為十一、十二月間,日軍之進攻常德,戰況異常激烈,華軍得美空軍支援,常德失而復得。

中國雖為同盟國之一,但未能受到平等待遇。美國惟望中國無條件追隨,英國對中國的輕蔑與妒忌,兼而有之。中國的急切需要為美國實際援助的加強,美國對於中國的請求,除了一九四二年二月的五千萬美元借款,餘皆靳而不予,反促中國力戰。緬甸之役,中國損兵折將,蔣委員長認為失敗的主因,是作戰方針為人轉移,不能自主,痛感所謂同盟與互助皆虛妄之言,美國並不例外。四月二十一日,中國駐美軍事代表團長熊式輝、外交部長宋子文要求美英參謀團會議及軍火分配機構,加入中國代表,未得要領。熊式輝與美國參謀總長馬歇爾(George Marshall)面談,亦無結果。三月二十一日,邱吉爾演說,不提中國為四強之一,五月十日演說,對中國軍隊在緬甸的奮鬥犧牲,亦隻字不提。五月二十五日,蔣電羅斯福,謂對同盟國信心完全動搖,自雲從未經過如此嚴重局面,今後當審慎機勢,把握現實。

中國沿海沿江條約口岸及要城,為日本佔領後,美英在中國原有的特權實際多已不能享受,復以日本聲言願取消在華治外法權,歸還租界,一九四○至一九四一年間,英美亦宣布,戰後將與中國商談取消在華特權,尚不肯立時廢止。中國要求改善在同盟國的地位不遂,一九四二年五月,熊式輝主張中國自行廢除不平等條約,宋子文反對,胡適不甚熱心。六月,熊改向白宮行政助理居里獻策,謂美國對華援助物資有限,正應取消不平等條約,給以精神鼓勵。美國政府認為這是惠而不費之舉,經與英國交換意見後,十月九日,國務卿赫爾通知中國駐美大使魏道明【註:宋子文與胡適不睦,九月八日,魏道明代胡適為駐美大使】,準備與中國談判放棄在華特權及有關問題的條約,另訂新約。同日,英國亦有此表示,繼之為加拿大、荷蘭、巴西等國。

一九四三年一月十一日,中美、中英新約簽字,一百年來的不平等條約正式終止。治外法權、租界、內河航行權、軍艦駛入中國領海權、洋員管理海關行政權,北平使館區及北平至海口交通線外國駐兵權,一一取消。但是英國仍不肯放棄九龍租借地,中國聲明保留。美國為再表示對中國友好姿態,國會議員倡議,廢除限制中國移民法案,即排華案,准許華人入境、入籍,使日本不能以聯合東方民族對抗西方民族為藉口。羅斯福說,排華案為一歷史上的錯誤,撤廢中國移民法案,不僅可證明美人認為中國為作戰盟友,亦為和平時期的夥伴。十二月十七日,撤廢排華案正式成立。羅斯福再聲明,「此舉足可代表美國人民的感情與敬意,同盟國間各種不幸障礙業已除去,今後遠東方面的作戰努力,當更形加緊,並對於共同目標有更大的諒解」。但是移民的數目,每年僅限一百零五人。

平等新約訂立,一時舉國歡騰,蔣委員長亦說,是平生唯一幸事。當前危機與現實困厄,並未解除,同盟國依然爾詐我虞,各自為謀,中國的艱險且甚於獨力作戰之時。

二、中俄新疆之爭、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