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八年抗日戰爭(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五) 第一節 中日全面戰爭

一、日本求戰與中國應戰——七七事變

倘若不是中國百般忍讓,中日全面戰爭早就發生;倘若不是日本得隴望蜀定要在華北製造另一滿洲國,中日全面戰爭或將再延遲相當時日。一九三五與一九三六年,中國為了保衛華北,兩度不惜一戰。日本總想不勞而獲,以待中國內變。但是情形不若其所希望,兩廣問題不但未引起內戰,反使團結加強。接著是西安事變,日本又幸災樂禍,以為中國的大亂一定不免。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事變和平結束的跡象已露,日本首相廣田在樞密院報告,如果國民政府以容共為條件,與張學良妥協,日本即斷然排擊。兩天後,蔣委員長脫險,日本自然明白此與蘇俄有關。十二月二十八日,關東軍聲稱,倘中國政府接受共產主義與抗日政策,關東軍將採任何必要方法,以防衛滿洲國及維持東亞和平。日本之將有行動,人所共見,目標乃是華北。

一九三七年初,天津日本駐屯軍司令田代皖一郎再與冀察政務委員長宋哲元談判華北經濟問題,以南京不同意日方的要求,仍無結果。不久國民黨與中共和解明朗化。四月,日本再增兵平、津;外務、大藏、陸軍、海軍四大臣會議,決使華北成為防共、親日、親滿地區。報紙聲言擴大塘沽協定及冀東防共政府,不令華北「中央化」、「中央集權化」,甚至有驅逐第二十九軍之說。五月,關東軍司令植田謙吉在熱河承德,田代皖一郎在天津分別召開會議,加緊壓迫綏遠、華北。六月初,近衛文麿組閣,廣田改任外相,一意將就軍人。關東軍參謀長東條英機揚言,為了對俄作戰,應先予南京政府以武力打擊,清除後方威脅。六月,日本大使川越茂談話,謂中國須認清日本生存與發展的權利,及滿洲國生存與華北的必然聯繫。朝鮮總督與關東軍司令、天津駐屯軍司令、南滿鐵道會社總裁會於大連,仍是為了華北問題。

河北事件發生以來,日軍益肆行無忌,任意作非法演習。宋哲元與田代皖談判之時,川越茂亦進見蔣委員長有所表示。一九三七年三月,外交部長王寵惠發表談話,謂國家主權必須完整,國際關係必須以平等互惠為原則。蔣招待日本經濟考察團,強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希望日本停止在華活動。四月,華北日軍開始演習。

七月七日,日軍在北平西南十五公里的交通要道盧溝橋演習夜戰【註:盧溝橋跨永定河上,完工於一一九○年,長二百餘米,寬八米,高十餘米,兩旁欄柱有四百八十五個石獅,雕琢精工,形態各殊,經馬可波羅推崇,西人稱為馬可波羅橋】。下午十一時,藉口日兵一名失蹤,要求入宛平縣搜查,繼稱失蹤日兵雖然歸隊,仍須明瞭經過情形。中國答應共同調查,日軍竟突然進攻,為駐軍團長吉星文拒退,「七七事變」於是爆發。八日,雙方協議,軍隊各返原防。次日,日軍又攻。十一日,中國允撤退盧溝橋及其附近駐軍,懲罰負責官員,而日方表示遺憾【註:近年日人的撰述,說是先開槍的為共產分子,不惟無任何證據,實亦無關宏旨。試問「九一八」拆毀柳條溝鐵路又係何人所為?】。

同一天,日本政府命朝鮮、滿洲駐軍開往華北,第二天,參謀本部擬就作戰計劃,決擊潰北平、天津附近的宋哲元軍。十四日,新任華北司令香月司要求撤退北平駐軍、冀察中央機構及藍衣社、CC團,罷黜排日要人,徹底鎮壓共產黨活動,取締排日言論機關、學生運動及學校與軍中的排日教育。十九日,宋一一接受。二十日,日軍炮轟宛平縣城及長辛店。宋下令撤除北平市內的防禦設施,請北來中央軍停止前進。

蔣委員長時在廬山,正要與社會領袖舉行國是談話會。七月八日,得知事變消息,即命國民黨宣傳部盡量發布新聞,令宋哲元積極準備,就地抵抗,如果談判,須不喪失絲毫主權。七月九日,派四個師向河北石家莊、保定集中,命行政院政務處長何廉速返南京,面告軍政部長何應欽,可知他已下了決心。外交部於抗議之外,並於十二日聲明,任何解決辦法,未經中央核准者,概屬無效。再電宋哲元,全力抗戰,勿為敵人所欺,七月十一日的協議絕不能了事。十四日,設行營於石家莊。中共毛澤東及紅軍將領於事變的次日,亦請蔣嚴令第二十九軍保衛平、津、華北,動員全國海陸空軍,驅逐日寇出中國,紅軍願在其領導之下為國效命。三天後,周恩來、秦邦憲、林祖涵到廬山,會商陝、甘、寧邊區地位及紅軍改編問題。十六日,英國駐華大使試圖斡旋,提議中日停止調兵,為日本所拒。十七日,蔣對廬山談話會鄭重宣布:「盧溝橋事變的推演,關係整個中國。此事能否結束,就是最後關頭的境界。事變能否不擴大為中日戰爭,全繫於日本的態度;和平希望絕續之關頭,全繫於日本軍事行動。在和平根本絕望之前一秒鐘,我們還是希望和平。」接著申明四點:「一、任何解決不得侵害中國主權與領土完整;二、冀察行政組織,不容不合法之改變;三、中央政府所派地方官吏,不能任人要求撤換;四、第二十九軍現在所駐地區,不能受任何約束。」「我們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準備應戰,而決不求戰。我們知道全國應戰以後之局勢,就只有犧牲到底。……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的決心。」

日本政府的反應為通過《動員計劃》,要求中國撤退進入河北部隊。宋哲元以日軍大舉向關內輸送,同時知道了蔣的抗戰決策,補給已經到達,亦決定發動攻勢。七月二十六日,日軍奪佔平、津間的廊坊,但進攻北平的日軍則被擊退。香月發出最後通牒,要求第二十九軍退往永定河以西。二十七日,日軍進逼北平四郊。二十八日,猛攻南苑,第二十九軍副軍長佟麟閣、師長趙登禹陣亡。二十九日,宋哲元離北平,天津經激戰後,於三十日陷落,華北兩大名城均入日本之手。

七月二十日,蔣返抵南京。北平不守的當晚,再發表談話,說是這不能算是戰爭了結,惟有一致奮鬥,此後決無局部解決之可能與妥協屈服之理。又二日,發表告全軍將士書,只有抗戰到底,與倭寇死拼。八月初,復宣示抗戰方針,隨時隨地抵抗,使日人戰而不取。各方重要軍事領袖,如廣西的白崇禧、山西的閻錫山、四川的劉湘、雲南的龍雲、中共的朱德,不論以往與蔣有何意見,均會集南京。八月十二日,中央決設置國防最高會議,推蔣委員長為陸海空軍總司令,以軍事委員會為統帥部。十六日,改以蔣委員長為大元帥,組織大本營【註:南京失守後,大本營撤銷,仍由軍事委員會總攬軍事】。

日本之所以於此時發動戰爭,一以中共再與國民黨合作,容共、聯俄之局復成,必須及時遏制,先控有華北;二以中國國力尚待充實,必須早予以挫折,不信蔣真有作戰決心:三以德、日防共協定及日、義協定已於一九三六年十一月成立,日本已不孤立,英、美不致斷然行動。至於中國之決計應戰,一以勢迫出此,日本野心並無止境,如再忍讓,不惟華北將為東北之續,且欲求偏安而不可得;二以人心憤激已至極點,中共主戰尤力,此次如再不抵抗,內戰勢將重起;三以中國雖非日本之敵,然以土地之廣,斷非日軍所能全部據有;四以英、美深忌日本勢力的擴張,假以時日,國際情勢定有變化,彼時如與日本談判,為害亦較目前為輕,何況中、俄正在談判互不侵犯條約,短期內可望獲得援助【註:傳張群有「和必亂,戰必敗,敗而後和,和而後安」之說。「戰必敗」為人所共見,「和必亂」確為至言,不過「敗而後和,和而後安」則未必】。

二、初期陣地戰與游擊戰

日本初志在奪取河北,以為攻佔北平、天津後,中國勢必屈服。八月八日,曾擬有《停戰條件》及《國交調整案綱要》,準備談判。不知中國已決定另闢戰場,全面抗戰。華北平原利於日本機械化部隊馳驅,江南河流縱橫,湖沼星羅,地形複雜,復築有國防工事,對中國比較有利。上海為通商巨埠,日軍無多,決定先於此地一挫日本的驕氣,促起國際注目。七八月之交,部分軍隊已開抵上海附近,並計劃封鎖江陰要塞,使長江日本船艦無法脫逃【註:行政院秘書黃浚受日本收買,洩漏消息,漢口一帶日艦、日僑先期退出】。七月中旬,日本駐上海艦隊司令長谷川清亦躍躍欲試,建議東京,不宜將戰場局限於華北,應同時攻取上海、南京,分散中國兵力,制其死命。七月下旬,長谷川清師「盧溝橋事變」故技,藉口陸戰隊一名失蹤,佈防上海閘北。八月九日,中、日士兵在上海機場衝突,十三日上午九時十五分,大戰揭幕。

上海戰爭爆發的第二天,國民政府宣布自衛抗戰。八月十五日,日本正式下動員令,編組上海及華北派遣軍。二十日,中國劃分南北各戰區。上海日軍初僅陸戰隊一萬人,中國陸軍四萬人,猛勇進攻,空軍轟炸日本軍艦。此後雙方陸續增兵,華軍雖不惜犧牲,終不抵日本的砲火。九月中旬,退守第一預備陣地。時日軍約十萬人,華軍約三十餘萬,制空權則在日本之手【註:中國可供作戰的飛機僅二百二十餘架。八月十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