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兩種內戰(一九二九至一九三一) 第三節 中共武力的發展

如將北伐後的內戰,與辛亥革命後的內戰作一比較,頗多相似之處。辛亥革命是由國民黨的前身同盟會領導,實際上與之對抗的為北洋派,結果歸於妥協,政權為北洋派所得。不久雙方決裂,而有國民黨對北洋派之戰。繼之而起的為北洋派內部之戰,最後仍為國民黨對北洋派之戰,即北伐。國民黨勝利的最大原因之一為北洋派的內爭與相互牽制。北伐初由國民黨與中共攜手進行,因中途乖離,而有中共對國民黨的鬥爭。國民黨取得政權,內部循環之戰不休,最後又成為中共對國民黨之戰,即中共所指的國內革命戰爭。中共崛起的最大原因之一為國民黨的內爭與相互牽制。國民黨初視中共的反抗為癬疥之疾,星星之火,不及二年,竟成膏肓之病,燎原之勢,中共的紅軍遍布大江南北、華中腹地。南京政府能戰敗閻錫山、馮玉祥等的數十萬聯合軍,對於數萬紅軍,反無如之何,窮於應付。

一、紅軍與蘇維埃區的創建

江西寧岡縣井岡山,是紅軍建立的第一個根據地。此山介於江西、湖南兩省之間,為羅霄山脈的中段,峰高崖陡,樹密林深,南北三百里,東西一百十里,上為平地。洪江會首領王佐駐山上,袁文才駐山下,有眾四五百人。湖南秋收暴動失敗,一九二七年十月,毛澤東率所部約七百人前來,和他們會合,消滅了附近團隊,成立工農紅軍一團,這是毛的「統一戰線」。建立軍中黨的組織,整飭軍紀,推行農民協會、赤衛隊,發動土地革命,按人口分田,使農民為保衛自身利益、鞏固紅軍基地而戰,這是毛的「人民戰爭」。一九二八年二月,江西四縣,湖南兩縣,悉入於紅軍活動的範圍。三月成立湘、贛邊界蘇維埃政府【註:一九二七年十一月,毛澤東曾在湖南茶陵組織蘇維埃政府】,五月成立湘贛邊界共產黨特別委員會。

葉挺、賀龍部,在廣東潮州、汕頭戰敗後,朱德率領一千餘人西走,一九二七年十二月,由駐防粵北韶關的國民革命軍(滇軍)軍長范石生收編。一九二八年一月,因不容於廣州當局,復率所部北走湖南,稱紅軍第四軍,連佔三縣,兵力大增。毛澤東得到消息,前來會合。五月,朱德為政府軍擊敗,隨毛同上井岡山,紅軍第四軍擴大至五千人,朱任軍長、毛任黨代表(政治委員)【註:朱部多於毛部兩倍。當時並無紅軍第一、二、三軍,其所以稱第四軍,似為襲用與中共關係頗深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番號。隨朱同上井岡山的有陳毅及黃埔軍校畢業生林彪】,訂定游擊戰術,及「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註※】。他們的戰略與政策為堅決作戰,造成以井岡山為中心的政權。反對逃跑主義,深入該地區的土地革命,軍隊的黨幫助地方的黨發展,軍隊的武裝幫助地方武裝的發展。對統治勢力比較強大的湖南取守勢,對統治勢力比較薄弱的江西取攻勢,創建新的割據,採波浪式的推進政策,反對冒進政策。毛認為中國的廣大人力物力在農村而不在城市,所以必須在農村中建立和發展紅軍和革命根據地。

※註:游擊戰術為「敵進我退,敵退我進,敵住我擾,敵疲我打」。續增「化整為零,集零為整,旋磨打圈,脫離敵人,猛打猛追,飄忽無常」等項。三大紀律,初為一絕對服從命令(行動聽指揮),二不準拿老百姓一個紅薯(不取人民一針一線),三籌款要歸公(一切繳獲要歸公),其後又有修正。八項紀律初為六項,續增為八項:一、說話要和氣,二、買賣要公平,三、借東西要還,四、損壞東西要賠,五、不打人、不罵人,六、不損壞青苗,七、不調戲婦女,八、不虐待俘虜、不搜索俘虜腰包。

毛澤東到井岡山不久,南京李宗仁、白崇禧、程潛與武漢唐生智之戰發生,毛的勢力尚小,未受到注意。朱德初入湖南時,唐生智已經戰敗,白崇禧正向湖南進兵,朱德的活動漸引起重視。湖南戰事結束,朱德已至井岡山,湖南約江西圍剿。江西派出的部隊為紀律不整的滇軍兩師【註:此兩師滇軍原屬廣州楊希閔,後投降北伐軍,北伐後歸朱培德,編入國民革命軍第九軍金漢鼎部,朱、金均滇人】,約九千人,擔任主攻。一九二八年六月,為紅軍所敗,損失一千餘人,湘軍不戰而退,這是紅軍第一次的勝利。七月,兩省第二次進攻,雖收復江西永新,反為紅軍包圍封鎖,江西軍又起內訌,損失較前次更巨,湖南軍後撤。朱德再入湖南而敗,復返井岡山。九月,紅軍擊退第三次來攻的江西軍。此時毛澤東任紅軍前敵委員會總書記,獨掌大權。

一九二八年七月,駐湖南平江第五師團長彭德懷、營長黃公略叛變,成立紅軍第五軍,東入江西修水、銅鼓、萬載。十一月,來至井岡山。十二月,湘、贛軍第四次進攻,兵力約三萬人,採圍困戰略。紅軍以供給困難,以彭德懷、黃公略的第五軍留守,朱德、毛澤東率第四軍突圍,開闢新的根據地。一九二九年一月初,湖南師長何鍵,與武漢桂系合謀奪取湖南,暗將湘軍撤走,朱德、毛澤東乘機自井岡山進向贛南,大敗追擊軍於瑞金大柏地,出沒於江西東南地區,兵力增至一萬餘人。三月,東入福建,攻破汀州,消滅駐軍一旅。汀州為閩西大城,紅軍獲得步槍二千枝,機關槍數十挺,及大量物資、機器,然後西返贛南。留守井岡山的紅五軍彭德懷,因政府軍的壓迫,於二月間突圍,東與紅四軍相會。毛澤東以國民黨內爭方酣,命紅五軍再去贛西,紅四軍於五月復入福建,連下龍巖等城,奠立了紅軍在閩西的根據地。朱德主繼續進攻,與毛澤東意見相左。十月,朱德入粵東失利,又回江西,吉安綏靖大隊長羅炳輝響應。十二月,紅四軍第三次入福建。毛澤東在上杭古田召開會議,批評朱德的行動錯誤,今後仍當加緊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幫助群眾,建立政權,以群眾的人民戰爭,實行軍民一致、官兵一致的原則。一九三○年初,閩西、贛南十餘縣盡入於紅軍的勢力範圍。三月,成立江西及閩西蘇維埃政府,即中央蘇維埃區,並增編紅軍第三軍,黃公略為軍長。

紅五軍彭德懷折返贛西後,奪回井岡山【註:一九二九年八月,殺王佐、袁文才】,分向贛西南、贛西北、鄂東南地區活動,開闢湘鄂贛邊及湘贛邊蘇維埃區,增編紅軍第八軍及十六軍。一九二七年九月,曾參加南昌暴動的方誌敏起於贛東北,一九二八至一九二九年勢力漸及於皖浙閩邊區。一九三○年,成立紅軍第十軍,及贛浙皖邊區蘇維埃區。

聲勢次於江西的為鄂豫皖邊區的紅軍。一九二七年十月,起於湖北東北境的黃安、麻城,一九二八至一九二九年間,進入豫南地區,以大別山為根據地。一九二九年,乘武漢與南京之戰,紅軍大為活躍。中共中央派徐向前前來,以黃安七里坪及豫南光山新集為中心。另一支起於豫、皖之間,以六安金家寨為中心。一九三○年,合併為鄂豫皖邊區及紅軍第一軍,許繼慎為軍長,徐向前、蔡申熙任師長【註:許、徐、蔡均為黃埔軍校畢業生,曾在國民革命軍中任職】。

紅軍另一個重要根據地為湘、鄂兩區。賀龍在潮州、汕頭戰敗後,返回他的湘西舊地,與周逸群組織紅軍第二軍。一九二九年,北入鄂西,會同叛變的川軍旅長鄺繼勳向湖北洪湖一帶發展,成立紅軍第六軍,建立湘鄂邊蘇維埃區。

一九二九年,廣西省政府主席俞作柏引用不少中共黨員。俞反蔣不成,餘部由中共領導【註:鄧小平、張雲逸、龔楚等】,分集右江百色、左江龍州。一九二九至一九三○年,成立紅軍第七、第八軍及蘇維埃政府。不久第八軍失敗,第七軍北入湖南、江西,左右江蘇維埃區隨之消滅。

此外陝西北部、中部,廣東東江、海南島均有紅軍,但力量有限。陝西紅軍之漸成局面為以後之事,領導人為劉志丹、高崗。

截至一九三○年初,紅軍約為六萬餘人,有槍者三分之二,活動區域達一百二十餘縣,蘇維埃區已初步建立。紅軍與蘇維埃區之得以發展存在,第一個重要原因為中共的土地政策。中國農民約佔全人口百分之八十五,而有田可耕者不到百分之四十。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土地為地主、富農、中農所有,以南方各省為甚。蘇維埃政府成立,實行沒收土地,重新分配。滿足了農民畢生所願,對紅軍自大為感戴,惟恐其敗。另一重要原因,為國民黨的內戰,一九二九至一九三○年為內戰最劇烈時期,亦為紅軍迅速發展時期,毛澤東曾說:紅軍處於四面包圍之中,紅色政權之能存在和發展,有其獨特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國民黨不斷的戰爭和長期分裂。只要繼續戰爭和分裂,紅軍就可日益發展。復以進攻紅軍的政府軍,觀望推諉,且非精銳之師。圍攻井岡山之功敗垂成,可為明證,所以紅軍多擇邊區為據點。如果不是內戰,政府軍又能協同一致,紅軍恐不能長期立足,更說不上發展。紅軍如不能存在,中共的前途必加倍困難。槍桿子出政權之說,畢竟不能完全否認。

二、紅軍攻勢

南昌暴動、秋收暴動、廣州暴動,一一失敗,中共中央的領導人瞿秋白失勢。一九二八年七月,中共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共產國際指導下在莫斯科舉行,清算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批評瞿秋白的左傾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