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軍閥恣睢(一九一六至一九二四) 第二節 大混亂的開始

一、南北戰爭及北洋軍閥的內在矛盾

復辟亂平,段祺瑞絕不許黎元洪再任總統,黎亦知復職為不可能,宣布去位。段自行任命閣員,人選盡屬於以梁啟超為首的研究系與段派,人稱段、梁內閣【註※】,馮國璋對於總統志在必得,於法於勢,亦非他莫屬。馮所兼的江蘇督軍由直系的李純繼任,皖系得了湖南。馮繼承的法統係以約法為根據,段與研究系的梁啟超、湯化龍拒絕恢復約法命脈所繫的國會,所持理由:一為民國已因復辟而亡,應照一九一二年的辦法,成立臨時參議院,重訂國會組織法與選舉法,召開新國會;二為督軍團既以全力打破國會,今再恢復,將生莫大反動;三為國會兩度試驗失敗,不盡職守,惟以查辦質詢為事,毫無成就,威信已喪,囂張惡習難改。真正原因是不願國民黨控制的國會存在,結果召來了南北正式對立。臨時參議院於一九一七年十一月集會,段派議員佔三分之二,研究系佔三分之一。

※註:梁啟超任財政總長,研究系及接近研究系的湯化龍、林長民、汪大燮、張國淦、范源濂分任內務、司法、外交、農商、教育總長。段祺瑞自兼陸軍總長,海軍總長為劉冠雄,交通總長為曹汝霖。先是交通系首領梁士詒因帝制遭受通緝,曹繼主交通銀行,自立門戶,人稱「新交通系」,最為段所信任。

督軍團滋鬧之時,孫中山及雲南督軍唐繼堯等再三力爭維持約法國會。及國會二次解散,桂系的廣東、廣西督軍指為非法,不承認不依法定手續成立的政府,國會未恢復前暫行自立。復辟事起,孫中山斥段祺瑞召禍致亂,前往廣州,倡導護法,斥段為「以叛討叛,以賊討賊」,請國會議員南來行使職權。德國為牽制北京政府,資以巨款,策動第一艦隊響應,由海軍總司令程壁光率領,與孫中山一致行動。唐繼堯憤段挑撥川軍攻擊滇軍,亦不承認段的國務總理。陸榮廷時任兩廣巡閱使【註:以往革命黨譚人鳳及軍閥張勳所任的長江巡閱使只是名義,至陸榮廷任兩廣巡閱使,而以部將分任粵、桂督軍,始有固定轄區,此後巡閱使遂成為超級督軍,有似清代的總督,而權勢過之】,只求保有已得利益,而以湖南為南北緩衝區,屢勸馮國璋恢復國會,馮不能自主。段決心武力對南,動員北軍,進向湘、川,以傅良佐代譚延闓為湖南督軍,吳光新為長江上游總司令兼四川查辦使。唐繼堯以段相欺太甚,自稱川、滇、黔靖國軍總司令,增兵入川。陸榮廷有唇亡齒寒之懼,請西南各省共同應付湘局,均以擁護約法為名。到達廣州的國會議員僅一百餘人,距法定人數甚遠,因稱非常會議,議決設立軍政府,推孫中山為大元帥,唐、陸為元帥。唐、陸並非真為護法而反段,陸更不願受孫的節制,拒不任職,反對另組政府,聲言廣東以後發生任何問題,概不負責。廣東督軍陳炳焜僅指段祺瑞的內閣為非法,仍認為馮國璋的代理總統為合法,反段而不反馮。一九一七年九月一日,軍政府勉強成立,伍廷芳、唐紹儀、孫洪伊、程壁光、胡漢民等分長各部,實空有其名。不過中國從此分裂,除了南北兩個政府外,各軍閥各自為政,為期最少十年。

南北之戰初起於四川,滇系督軍羅佩金擬以省長畀川軍師長劉存厚,段祺瑞、梁啟超則以之授與研究系的黔軍戴戡。劉乘川人銜怨滇軍奪佔利權,聯合四川將領攻羅,北京以戴戡代羅。劉又轉攻黔軍,戴戡敗死。唐繼堯出兵討劉,段祺瑞出兵援劉,自是川戰不休,不過南北的主力戰則在湖南。

湖南督軍譚延闓被段免職後,乞援於廣西。陸榮廷與梁啟超、馮國璋近,桂軍徘徊不前。及北軍佔領長沙,兩廣受到威脅,陸始決定出兵,退至湘南的譚延闓宣布與西南各省一致。北軍進攻不已,廣州軍政府下令討伐段祺瑞、梁啟超。一九一七年十一月,南軍屢捷,北軍內部不和,紀律敗壞,到處遭受襲擊,南軍奪回長沙。四川滇軍雖為附段的川軍所敗,附南的川軍則合黔軍大破北軍,佔領重慶,北軍退出四川。

馮、段暗鬥,為北軍戰敗的原因之一。段要用武力征服南方,馮欲結南方,用備緩急。段主明令討伐南方,為馮所拒,僅令唐繼堯撤退入川的滇軍,對入湘的陸榮廷軍置之不問。在湖南的北軍主將為直系師長王汝賢,他主張停戰,對段隱事指摘,請馮與南方商議,召集國會。江蘇督軍李純等以反對日本軍械借款為名,對段詰責。十一月,段請辭職,責王汝賢受南方離間,顯為對馮而發。馮佯稱此時不應言和,段打消去意。第二天,馮下令將皖系的湖南督軍免職,授意直系各督軍要求撤兵。段又請辭,馮先准其解除兼陸軍總長,並免去徐樹錚的陸軍次長、吳光新的四川查辦使。再准段辭去國務總理,由王士珍代理,段、梁內閣告終,研究系自戴戡被殺,對段已生怨尤【註:研究系欲在西南奠立基地,段祺瑞欲自有西南】。復以對南用兵,主管財政的梁啟超窮於應付,新交通系的交通總長曹汝霖大借日款,手到錢來,梁相形見絀。梁有政治抱負,五年來兩度入閣,一見賣於袁世凱,再失歡於段祺瑞,國民黨惡之尤深,梁於政治雖仍不忘情,已不能有所作為。

皖系不甘罷休,徐樹錚煽動直隸督軍曹錕、山東督軍張懷芝,糾集奉天督軍張作霖、山西督軍閻錫山等要求馮國璋等討伐南方。梁士詒代段向日本活動,寺內允一力為助。直系長江三督軍【註:江蘇李純、湖北王占元、江西陳光遠】再請馮停戰,召開時局會議,陸榮廷、唐繼堯與相唱和。皖系策動潮州、汕頭駐軍獨立,龍濟光侵擾南路,以牽制廣東,使不暇自顧。馮以皖系脅迫,湖北荊州、襄陽響應南軍,命曹錕、張懷芝出兵鄂、湘,以劉存厚為四川督軍,起段祺瑞督辦參戰(歐戰)事務。不數日,又佈告弭戰(內戰),命各軍暫停止前進,以待協議。

馮對南方軍人,只重視陸榮廷,忽略了唐繼堯。劉存厚督川,尤為唐所不能容忍。一九一八年一月,南方因北軍進攻荊州、襄陽,湘桂軍、粵軍、滇黔軍亦分向岳州、福建、成都進攻。馮為擺脫皖系的壓力,前往南京,為安徽督軍倪嗣沖阻回。北軍雖在湖北得勝,岳州則為南軍佔領。徐樹錚引奉軍入關,在秦皇島劫奪北京政府購自日本的軍械,進向天津、北京。張作霖要求以段祺瑞組閣,與段通謀的徐世昌對馮警告,非如此將起兵變,幕後策劃的為日本公使林權助。三月二十三日,段重任國務院總理,直、皖系的鬥爭劇烈。

段再出前五天,北軍奪回岳州,繼佔長沙,曹錕部師長吳佩孚(一八七四至一九三九)實為首功,而湖南督軍反為皖系的張敬堯所得,且欲奪去曹錕的直隸地盤,曹、吳因之離心。徐樹錚調奉軍南下,段祺瑞至漢口說曹錕再戰,徐樹錚親訪吳佩孚,許以巨款,南方對吳亦極力爭取。六月十五日,吳佩孚與南軍言和,張作霖與徐樹錚不睦,湖南奉軍北撤【註:徐樹錚飛揚跋扈,對直系軍人威脅利誘並施,一面槍殺前陝西將軍陸建章,一面以曹錕為川、粵、湘、贛四省經略使,許以副總統。張作霖之助皖系,意在軍餉,疑徐樹錚從中舞弊,尤不滿其擅自調動奉軍】。自閩攻粵的浙軍叛變,陝西靖國軍蜂起,吳佩孚續請罷兵,通電詆段,段的武力統一政策失敗。

二、日、段勾結

參戰問題為引起內戰的近因。日本為擴張在遠東的權利,尤其是在中國的利益,誘導最力。一九一六年二至三月,分與英、法、俄、義成立諒解,四國允日本繼承德國太平洋及東亞的權利,日本負責促成中國參戰。段祺瑞之力主參戰,意在提高關稅、延付庚子賠款、廢除辛丑條約對於中國的軍事限制。日本與協約國答應於中國參戰後,以善意商談,美國公使芮恩施復謂如中國參戰,可予以財政援助。張勳復辟不成,日本內閣決以段祺瑞為唯一對手,供給金錢武器。八月十四日,北京政府正式對德宣戰。原來反對參戰的南方領袖在廣州軍政府成立後,亦採同一行動,實際雙方所參之戰為內戰。

宣戰後,日本請協約國支持段的政府,勿予反對派任何鼓勵或援助。美國允贊助中國在國際上得享大國應有的地位與優待。對於中國希望的事項,協約國承認關稅得按貨物實價值百抽五的原則徵收,詳細辦法由委員會另訂【註:由於物價上漲,各國不允修正海關貨價表,一九○二年以來,中國所徵關稅,不足百分之二點五】,庚子賠款緩付五年,中國軍隊得暫時駐紮天津附近二十里內。日本以近年對華貿易已躍居首位,堅決反對將關稅提高。對於切實值百抽五的詳細辦法,又多方阻撓,歷時一年,方議定進口貨照一九一二至一九一六年的平均物價計算,一九一九年八月起實施。庚子賠款的德、奧部分,因宣戰而自然取消,緩付的只是其餘各國所得,每年約二千餘萬元。天津附近駐兵,以防範德、奧人民的行動為限。美國恐日本控制中國,另與中國換文,中國保證軍備軍需自行支配管理,自行處理有關此次戰爭的軍事措置。但十一月二日,美國務卿藍辛(R. Lansing)與日本特使石井菊次郎的協議,則承認日本在華有特殊利益,特別是中國與日本所屬的接壤地方。根據這個協議,日本認為美國已承認它在華特殊地位,美國的解釋是只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