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359 報復知識及其道德背景

道德,認為它最具危險和惡意的倡導者何在?

比方說,有一個素質不佳的人,這種人沒有充分的知識,無法從其中獲得樂趣,卻有足夠的文化背景去明了某些事實,他讓人討厭,對自己失望,此外還不幸地遭受一些承襲秉賦的愚弄和欺瞞,這種人對自己的存在感到慚惶而坐立難安,說不定他還做過不少壞事。

從另一方面而言,他無法讓自己避免更多的污染和傷害,因此就成為一個虛榮輕浮的人,被徹底毒化的人,對他來說,知識變成了毒藥,文化變成了毒藥,秉賦和孤獨也都變成了毒藥。對如此素質不佳的人,最後終會陷入習慣性的報復心理和傾向。

你認為他會找到哪種百分之百迫切需要的必需品?以便他在自己的眼中超過比他更有學問的人,得到完完全全的報復快感,縱然是想像的也好。事實上,他所需要的通常是「道德」,這一點我敢跟你打賭。他絕對會挖空心思找出偉大的道德名詞,高呼著冠冕堂皇的口號,什麼正義啦、智慧啦、神聖啦、美德啦之類,說來說去,總擺脫不了斯多亞禁欲主義的窠臼;反正全是一些膚淺的表面,譬如沉默的智能、和藹、溫柔之類的理想名目。

請不要誤解我的意思,的確有少數古聖先賢恪遵「精神之敵」的特質;也由於這些傑出人物,才造就出非凡的道德成就,引起熱烈反響,構成歷史,奧古斯丁 便是一個例子。不過,他對知識的恐懼,完全不同於對知識的報復。天啊!這些原本邪惡的強大力量竟然再三轉化為道德的根源!甚至乾脆直接變成了道德本身!所有的哲學家不也都披著智慧的偽裝,這真是最瘋狂膽大的偽裝。

但是,在印度或希臘,這種做法不就是隱匿的方式之一嗎?有時從教育的觀點來看,為了使門徒學生啟發、成長,不得不尊崇某些謊言,並借著對某人的信仰來約束自己。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做法都算是哲學家的隱匿方式。

他們藏身其後,以尋求庇護,並躲避疲乏、歲月、冷漠和無情的壓迫,這感覺彷彿有點死到臨頭的意味。動物不是也有這種本能嗎?它們在臨死前會離群索居,孤獨地鑽進山洞裡,然後就會變得像個智者。

什麼?智慧會是哲學家逃離的方式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