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347 信仰者與對信仰的需要

為了要誇示,一個人能有多大信心,他必須具有很強的「見解」,這種見解是他不希望有所動搖的,這樣他才能掌握自己,是對他權力的一種測度,是對他弱點的測度。

在我看來,歐洲舊大陸的大多數人,目前似乎仍然需要基督教,信仰仍然存在。人就是這樣,他可能反駁神學教義千百次,而一旦他需要,卻又可以一次又一次地把神學教義視為「真實的」。

這是根據聖經上有名的「權力的證據」所說的。

有些人仍然需要形而上學,但也急切「渴望確實性」,這種確實性目前已在多數人當中注入科學和實證主義形式,也渴望得到某種穩定的東西,然而由於這種渴望過於迫切,確實性的建立反而更緩慢、也更疏略,即使連這點,也渴望能獲得一種掌握和支持。簡而言之,雖不能說是弱點的本能創造了宗教、形而上學、各式各樣的信仰,但是至少維持了它們。

事實上,在這些實證哲學系統的四周,縈繞著一種悲觀主義的陰鬱氣氛,它是對某種厭倦、宿命論、幻滅,是對新幻滅的恐懼,是明示的憎恨、憤怒和無政府主義的激蕩,甚至也是任何脆弱感情的癥狀或口實。

即使擁有當代最聰明的敏捷周全,也會在角落和巷弄中迷失,舉例來說,如主戰論者 ,巴黎自然主義者小小的美學信條,聖彼得堡形式的虛無主義,凡此皆顯示對信仰、擁護、志氣及支持物的需要。

對缺乏意志的人而言,最渴望、最需求的莫過信仰。作為命令的情緒意志,就是主權和權力之間一種有差別的特徵。一個人愈是不知道應當如何下命令,愈迫切渴望接受命令,而且是堅決的命令,來自神祇、王公、特權階級、醫師、佈道者、教義、政黨意識等。

由此,或許我們可以推論世界的兩大宗教,佛教和基督教之所以能興起並迅速擴張,實在是其來自:特異的「意志弊病」。事實上,也確實如此,這兩種宗教均因意志弊病過分誇大的渴望而發揚光大,由於一種不可避免的、一句「你應該……」、一種含有失望的希望。這兩種宗教在狂熱分子意志薄弱的時候,便成為他們的導師,給無數人提供一種支持和運用意志的新可能,以及一種欣然的喜悅。

事實上,狂熱是唯一可以激發弱者和優柔寡斷者的「意志力」以及整個知性體系的一種催眠劑;它先大量培養一種特殊的觀點和特別的情感,而後才支配,基督教稱此為信仰。當一個人達到被命令的基本信念時,就自然成了「信仰者」。

反之,一個人也可以想得到自我決定的喜悅和力量,以及意志的自由,因此,這個精神不需任何信仰,不需任何對確實性的渴望,而是習慣於借著微薄的羈絆與可能來支撐自己,即使是在深淵的邊緣也同樣能振衣長嘯,這種精神便是優越的自由精神。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