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110 知識的起源

知識分子從來只知道製造錯誤,而有些錯誤經事實證明對人類有用。他與錯誤要麼採取一致步調,要麼承襲它們,以進一步的成功為自己與後世子孫奮鬥。那些被遺留下來,成為人類財產與絆腳石的信念、錯誤的教條,如永久不朽的東西,相等的東西;物體、實體、肉體等,我們所見到的是什麼就是什麼,而我們的意志是自由的,只要對我們有益,就好。

最近,才有否認與懷疑這種觀念的人;也只在最近,真理變成知識的最弱形式。看起來,要和真理一致是不可能的事。我們的有機組織都被弄反了,所有較高的功能、各種感覺,對感覺的認知能力,均與最初的具體錯誤、具體觀念相關。這些觀念,逐漸變成據以斷定純粹邏輯領域「真」、「假」的知識標準。

因此,概念的「力量」並不依賴真實程度,只依賴古老的傳襲、具體的表現、生活的特色。

生活與知識起衝突之處,絕不會有嚴重爭論,否認和懷疑一直被視為瘋狂之舉,例外的思想家,比如伊利亞特人,他們不顧這些,一直保持著與自然的錯誤相對的一面,並且相信這些相對的東西完全有可能存在。他們認為,哲人具有不變的普通直覺洞察力,由於擅長顛倒知識,他們深信知識同時也是生活準則。

為了肯定一切,他們必須欺騙自己,他們把並不具備的人格特質與不變的永恆本性硬拉到自己身上,誤解了哲學上的個人本性,否認認知作用刺激所發揮的力量,並把理性看成一種完全自由獨創的活動。他們沒有留意到,即使不用正確方法,他們一樣能自圓其說。真誠與懷疑二者更一步的發展,就造成這些難堪,他們不得不依賴原始本能,依賴感官知覺來判斷生活。

只要存在兩句格言都適合的人生的地方,就有更敏感的純真與懷疑論產生,因為兩者都能適應基本錯誤,對生活應該採取怎樣的功利態度便會時有爭執;同時,也證明了新的格言雖然不見得有用,但至少無害,就像在一場純粹娛樂的遊戲中,雙方各顯智性,實無妨礙。

人類的腦子充滿種種看法與信念,在混亂之中就導致權力醞釀、貪圖和鬥爭。為「真理」而奮鬥,不僅是發自實事求是與享受喜悅的心,而且也摻有其他動機,這個純粹智性追求,往往會變成一種吸引、一種召喚、一種責任、一種榮譽,一種認知並追求真理,最後自身也成為眾多要求中的要求。

從這時起,不僅信念,連審查、否定、不信與反對也形成一種力量;一切附屬於知識的「邪惡」本能均各歸其位,並要求賦予認可、有益和尊崇的美名,最後以善的姿態呈現。

如此一來,知識就成為生命自身的一部分,生命則變成一種不斷成長的力量,直到最後,認知作用就和原始的、根本的錯誤發生衝突,同樣的衝突也落在生命、權力,以及同一個人的身上。

追求真理的動機和求生的錯誤,在思考者身上造成第一次衝突,這個衝突也證明它本身將成為一種求生力量,和這衝突的重要性相比,其餘的一切就顯得微不足道。在這裡,提出最後一個關於生命的問題,而首次意圖就是在嘗試著回答這個問題。

敏感的真理究竟能具體化到什麼程度呢?這是問題,也是嘗試。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