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膳食

中國歷代皇朝,對於宮廷飲食記載,大都約而不詳,例如元朝「飲膳太醫」忽思慧編纂的《飲膳正要》雖然是一本皇家飲食的著述,也是中國飲食文學中唯一的官書,不過因為蒙古人生長在平沙無垠大漠地帶,飲食習慣,限於環境,日常以牛羊野味酪漿為主;接來雖然繼承大統入主中原,但在飲食方面,仍保有濃厚的塞上粗獷豪邁風格。每天御前菜單,菜色只是在牛肉羊肉,獐(上鹿下包)狐兔上變花樣,連豬肉魚蝦都很少採用,更遑論春韭秋菘一類時鮮菜蔬,以及洞子貨啦。

北平近郊豐台一帶,有技術高超的菜農,向陽挖掘地窖,有時兼用火烘。在嚴冬地凍、滴水成冰的季節裡,能培養出黃瓜、扁豆、香椿一類細巧果蔬,專供御用,老百姓是難得一嘗的。到了清末民初,民間才偶或有這種稀罕物兒吃,不過價錢也就貴得令人咋舌啦。

明代朱元璋出身草莽,他的馬皇后以勤儉樸實出名,有這樣開國帝後,樹之先謨,所以後世子孫,對於飲饌方面,倒還沒有靈餚千種,筵醑晏晏,窮極恣饗的情形。明朝到了末幾代皇帝,多半驕奢淫佚,沉迷酒色;又篤信一般道家術士鍊汞求丹伎倆,講求藥補食療,饔飧饈膳,頓頓離不開藥物入饌,什麼老山人參燉雛鴿,五味地黃煨豬腰,陳皮仔薑煲羊肉,枸杞杜仲汆鯉魚——等等。當年隨園老人袁子才說:「明朝宮中飲食,由療飢變成卻病,所謂有菜皆治病,無藥不成餚。」隨園老人這幾句話,可以說把明代宮廷膳食形容得刻畫入微了。

清朝宮廷飲食記載,從順治以迄雍正,雖然也約而不詳。可是到了乾隆臨朝,這位十全老人曾經遨遊過大江南北,見多識廣,漸漸成為美食專家,獨出心裁,樹立膳食檔冊。凡是品嚐過的珍食異品,全部不厭其詳的注錄列檔,甚至每天用膳時刻,膳品名目,用料份量,烹調方法,治膳廚役姓氏,臨時加傳膳品名目,用膳餘餕分賞何人,也都逐一記錄入冊。

曹錕當選大總統後,遴派蘇州名醫曹元參為總統府正醫官。曹在光緒末年會充太醫院醫官,據他說清宮御膳房所列各宮膳食單(包括后妃暨分宮阿哥公主在內)都有一份副本送太醫院存查。這是沿襲元明舊例辦理的,因為食物相生相剋,避忌甚多,如有不妥,太醫院要隨時提出加以糾正。同時太醫院明瞭各宮日常傳膳情形,遇有大小病痛,太醫們進宮請脈時,可以有個參考便於下藥。

曹元參初到太醫院,他的工作就是審核膳食單。他在院裡當值,閒中無聊,偶然翻閱國初舊檔,順治康熙兩朝膳單,肉類仍以獐(上鹿下包)麂鹿、山雞、野兔、牛羊為生,那些獸肉山禽都是東北特產,區域色彩還相當顯著。及至乾隆南巡迴京,宮廷口味為之丕變,魚中的鰣鱸鯗鮑,蔬菜裡的薺蓴苔蕹都登盤薦餐,列為上食珍味。道光是有清一代悃福無華,不尚虛矯,崇法務實的皇帝,凡是郊天祚祭,總是獨宿齋宮,撤樂減膳,食不逾八簋,比一般中產之家的飲食還要儉約。宮中傳說道光認為每天晨餐,吃「雞湯臥果」都嫌靡費,當屬事實。

有一位曾經伺候過慈禧太后的宮女說,慈禧晚年膏腴競進,縱意所如,一頓晚餐,水陸珍異,多達一百二十八品。清宮進膳例用髹漆金繪烏木大方桌五張接連,每張餐桌都排滿了杯盤碗盞,總有二十多樣一桌。

同治元年十月初九穆宗即位,恰逢慈禧萬壽,那時候她已經是母儀天下,垂簾聽政的皇太后。筆者見過當年壽膳房在養心殿伺候一桌壽筵的菜單,菜單上寫明用海屋添壽大膳桌,鋪黃膳單(即黃餐巾桌布),計火鍋二品:豬肉絲炒菠菜、野味酸菜,大碗菜四品:燕窩「壽」字紅白鴨絲、燕窩「年」字三鮮肥雞、燕窩「如」字八仙鴨子、燕窩「意」字十錦雞絲;中碗菜四品:燕窩鴨條、鮮蝦丸子、燴鴨腰、燴海參;碟菜六品:燕窩炒燒鴨絲雞泥、蘿蔔醬、肉絲炒翅子、醬鴨子、鹹菜炒茭白、肉絲炒雞蛋。照這桌壽筵來看,以件數說,不過十六品,所用材料,除了燕窩配用稍多外,所有菜式一直在雞鴨上打轉,蝦只一味,魚竟無一入饌,魚翅僅僅列入碟菜熱炒;如此看來,所謂天府盛食珍味,平心而論,比起現在臺北一些豪華酒樓一桌鮑翅上席,講材料,論花式,精巧細緻,簡直有霄壤之別。

是否這一席壽筵,是日常例菜之外,特別增加的,那就不得而知了。至於傳說一席有一百二十八碗菜餚之多,衡諸進膳用五張八仙桌的事實,可能不假,料想御膳房的庖人,在御前當差,大都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一切率由舊章,恪遵往例;加之取材不廣,自然不會饈進百味,有什麼五蘊七香的新菜式呈獻御前了。

從前聞聽曾經在御膳房當差的老年人說過,內廷的廚房,原本叫御膳房,到了慈禧六十大慶,才把御膳房改名壽膳房;所有盃盤碗盞,匙箸盅碟,以暨飲食用的餐巾桌單,全部重燒再製,一律以壽字為主,什麼萬壽無疆啦,壽山福海啦,五福捧壽啦,延年益壽啦,真是龍紋鳳彩華縟敻麗;甚至瓷甌鏍盒,金扉朱牖也要漆上五福捧壽圖案。本來貴為天子,富有四海,所希冀的就是長生不老享樂期頤,所以處處都用壽字,取其吉祥而兆大年。就這樣一折騰,不知道耗費去若干國帑,造化了多少辦差的專員。

清朝自乾隆即位,對於宮廷飲饌才有定製,皇帝進膳是一百零八品。皇太后同樣也是一百零八品。皇后九十六品。皇貴妃六十四品。妃嬪貴人,成年分宮的阿哥、公主,用餐也都有規定的品數。至於年幼未分宮的皇子格格們,都是依親進食,除非逾格蒙恩,另邀上賞,御膳房是不另外整桌傳膳的。

宣統沖齡入承大統,雖然沒有跟他的皇阿媽隆裕太后一同進餐,可是要按祖制一百零八品傳膳,未免過分靡費,於是從權減為二十六品,加上隆裕太后跟四位太妃每餐的例賞,也就有四五十品,堪稱羅列滿前啦。據說宣統從小最愛吃端康、敬懿兩位太妃賞的菜,御膳房每天的例菜,幾乎連筷子都懶得動;所以每次傳膳,總是把各宮送來的加菜,放在最跟前伸手可及的地方。

內廷御膳房設在大內遵義門長巷的南三所,距離宣統用膳的養心殿已經很遠,離端康太妃住的永和宮更遠,離敬懿太妃的儲秀宮,莊合太妃的永壽宮,榮惠太妃的長春宮三處也不算近,因之無論什麼盛食珍味,擺上餐桌,就是用水碗暖鍋,也不過是即之微溫而已。有人說那不會把御膳房,搬到比較適中的地方嗎?要知掖庭關防,向來是異常嚴密的,就是清室遜位,跼處後宮,也是警蹕森嚴未容稍懈,御膳房的廚師雜役人等,品流龐雜,向例是不準跨過遵義門一步,御膳房在傳膳之前,早把所有菜式全部割烹就緒,分別盛在不怕燒有蓋的大沙煲裡,放在極厚的熱鐵板上,上面再蓋一張同樣的鐵板,上下都用炭火烘烤著,由當值的小太監抬進內宮,一聲傳膳,撤去鐵板,把砂煲裡菜餚倒在細瓷的器皿裡,菜雖不會太涼,可是滋味如何,那就可想而知了。

當年故宮博物院剛剛開放任人參觀的時候,永壽宮玻璃櫃裡陳列宣統出宮前的一張午膳菜單,計開:「口蘑肥雞,三鮮鴨子,五綹雞絲,燉肉,燉肚肺,肉片熬白菜,黃燜羊肉,羊肉熬菠菜豆腐,櫻桃肉山藥,爐肉燉白菜,羊肉片汆小蘿蔔,鴨條溜海參,溜鴨丁腐皮,燴葛仙米,燒茨菇,肉片燜玉蘭片,羊肉絲燜疙瘩絲,炸春捲,韭黃炒肉絲,燻肘花,小肚,滷煮炸豆腐,烹掐菜,花椒炒白菜絲,五香絲,祭神肉片湯,白煮賽勒,煮白肉。」這個菜單,甭說燕翅網鮑,就連魚蝦海味也未列入菜式,一般人總認為宮廷飲饌必定是珍饈交錯虛靡浮誇,照以上那個菜單來看,不但粗劣平常,不成格局,除了菜式較多外,以素材論,比中上之家飲食還有遜色呢!

宣統大婚之後,御膳房恪於祖制,雖然未敢公然裁撤,可是架不住婉容淑妃的一再慫恿,先是在北平著名山東飯館東興樓包伙,把菜餚做好,送進宮裡去吃,後來又改吃擷英番菜館的西餐,一直留到宣統出宮,御膳房才成為歷史名詞。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