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腴肥嫩的青海鰉魚

太史公司馬遷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筆者平素好動不好靜,所以對他老人家這句話非常服膺。中國幅員廣闊,山南海北,去的地方倒也不算太少,只是青海一帶嚮往已久,可是始終沒有機會一履斯土。抗戰前,碰巧有個機會到甘肅的省會蘭州,青海的省會西寧公幹,時屆隆冬數九,地凍天寒,誰都願意在家過個閤家團圓的舒服年,有了這種人棄我取,可遇而不可求的機會,自然是欣然束裝就道,冒寒西行啦。

根據地輿志的記載,青海境內,內海有二十餘處之多,海水柔弱,鵝毛都會沉底,有一處湖泊古稱「鮮水」,漢人稱它「西海」,蒙藏人叫它「庫庫淖爾」,是中國第一座鹹水湖,傳說在北魏時代幅員千餘里,周圍面積有六千四百餘平方里,有臺灣現在面積六分之一強,浩瀚無際,其大可知。這個庫庫淖爾湖冬不枯竭,夏不漫漶,磅礡蒼莽,綠雲如海,支流二十餘處,其中最大主流叫「布喀河」,河流中巑(山+亢)聳矗,疊嶂環抱,有兩座連峰鼎峙,峻壁千仞,嵌奇突兀的海上仙山,東邊一座叫海心山,傳說唐代每年入冬封河之後,把名駒良驥牝牡相雜牧放此島,明年得駒,必多駿異,世稱龍種,所以島也改名龍駒島。西邊一座叫海心西山,住有若干苦行潛修煉氣悟道,奇材異能修士,平時因為土壤肥饒,奇果佳樹,珍禽異獸,靡不畢備,所以穹石曲瀉之間,互不相犯,硜硜自守,當年武俠小說名家還珠樓主李壽民兄所寫蜀山劍俠傳裡,對於海心山上來仙亦俠的人物詳細描述,大部份他都是聽一位藏族煉氣士噶貢那彥圖所說親身經歷,故事雖然光怪陸離,倒也並非全部虛構。

布喀河裡出產一種鰉魚,有人說鱘鰉一體,就是一種鱣魚,東北松花江在同江縣跟黑龍江會合的地方,也產鰉魚,而且松花江鰉魚的鼻骨脊骨又軟又脆,非常好吃,可是細一品嚐,其鮮腴肥嫩,就沒法跟布喀河的鰉魚相比了。大凡魚蝦一類鱗介水產,水溫超低,肌理就越發細嫩甘肥,冬雪封湖,堅冰盈尺,也就是鰉魚最肥碩細嫩的時候。蒙藏同胞不嘗魚腥,向不捕捉,所以捕魚為業的都是當地的漢族,他們等湖上結冰逾尺,用一種尖頭四楞帶回鉤的鐵製鉤連槍,當地人叫它冰穿子,把水上鑿幾個或大或小冰洞,洞口掛上幾隻紅燈籠,就可放心回家睡大覺了。鰉魚久蟄湖底,深感冰下凝冱不舒,看見燈亮閃爍,燭影搖紅,自然徵遂邁前,騰波鼓浪,躍出冰淵,蒙藏人士因平素以牛羊肉為主食,因此除少數漢族外,平日河裡魚蝦幾乎沒人捉捕,滋生繁衍數量極多,躍出冰窟的鰉魚小者都有十斤以上,大者當然更重了,鑿冰捉魚的當地土人說,如果碰上運氣好,天氣時期又趕上刮西北風,真有丈把長的鰉魚隨著魚群蹦上來,不一會冰窟四周堆滿了大小青魚,凍成一座小魚山一樣。鰉魚的特徵是魚唇突出,骨軟肉細,稍大一點的鰉魚,魚頭裡充滿了魚脂腦髓,比起我們日常吃紅燒鰱魚頭,還要腴美甘肥。這些湖泊河川,當地人一律都稱之為海,天地深廣,芳草如茵,據說有幾處海水鹽份特別濃重,水呈深青色,跟天津坐海船去上海,經過黑水洋海面一樣陰森可怕,海裡不勝舟楫,當地鹽戶引水上岸,用水曬鹽,別處曬頂多黃白兩色,可是青海鹽湖不同地段曬出來的鹽,分青紅黑白四種顏色,鹽的鹹淡鮮度雖然大致相同,可是水產就大有差別了。據說能產紅黑鹽的地區,無論魚蝦都是特別鮮嫩肥碩,筆老因為停留時間短暫,只好姑妄言之姑妄聽之而已。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