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美饌烤犛牛肉

青海首府西寧,在湟水之南,古稱湟中,是通往甘肅蘭州的省道,青海以西柴達木盆地,草木蔥隆,華實蔽野,是絕妙的一處屯墾畜牧大草原,青海蒙藏同胞都信奉喇嘛教,他們皮膚近乎棕褐,穿著打扮也沒有顯著的差異或標幟,所以外來的客人,往往把青海的蒙人誤為藏人,其實青海蒙人是多於藏人的,境內的遊牧民族屬於額魯特蒙古支屬,他們所牧放的牲畜,除了牛羊之外,還有一種犛牛,這種牛比一般牛隻軀幹偉岸負重耐勞,牛身上的毛特別長,肚子下的牛毛,長可及地,有人拿來做拂塵。北平前門外打磨廠有專買犀牛尾拂塵店舖,所謂犀牛尾,其實都是用犛牛毛冒充的,(以前北平萬牲園曾豢過一隻,沒過幾年就成了動物標本室的標本啦。)犛牛的角比一般牛角長大細潤,而且容易著刀,北平名金石家壽石工(鑈)有一長方型小篆「狂狷之間」閑章,無論從刀鋒、筆法、轉折、鈍錯各方面觀察,都看不出是牛角印章。不過用犛牛治印以四至五年生牛為佳,此時牛角紋理細密,容易奏刀,過老則堅重挺韌,用偏鋒時就不能圓轉敏實,揮灑自加了。犛牛的毛不但長,而且輕柔韌暖,染色之後除了做槍飾,塵帚帽纓之外,還可以織成厚呢,平整光滑,跟帝俄時代俄國出品的「卡拉呢」同樣馳名,能禦豪雨,能抗奇寒,而且堅固耐穿;如果穿著仔細的人可以終身不壞,筆者曾經做了一個單袍,是墨綠顏色,雖然拿現在眼光看,尺寸肥而且短,已經不合穿著,可是每年六月曬衣服時拿出來,遇風依然明淨洵鍊,跟新的一樣,現在青海讓共匪竊據,因為共匪不知愛惜牲畜,能夠忍辱負重的犛牛在青海西藏一帶也幾近絕種程度,當然更談不上民俗手工藝如何保有改進發揚啦。

近幾年來在臺灣好像吃牛排的風氣大為流行,大街小巷都設有牛排館,牛排的烹調方法,固然種類繁多,各有巧妙不同,從煎烤的生熟程度上來講,就有若干區別,有人喜愛外焦裡嫩,肉上還要帶點血筋的,有人要吃嫩而不帶血的,有人雖然也愛趕時髦吃牛排,可是血淋淋的.又不敢操刀而割,往嘴裡送,於是關照侍者,要煎得透點,結果端上來一盤烏焦的牛排,啃不動,切不開,請想這塊牛排能好吃嗎?據此間吃牛排專家品評結果,現在在臺灣吃牛排,應當把神戶牛排列為首選。其實青海的烤犛牛肉淳樸豐潤,如果烹調得法,恐怕神戶牛排不一定能在人間爭誇第一呢!因為在青海吃犛牛肉,既不用操刀挑筋選肌,更用不著加工揉上蘇打粉軟化,您只要割下一塊手掌大小的肉,抹上當地特製的烹醬,在炭火上反覆烤熟,炙得肉香四溢,大碗酒、大塊肉,吃個盡興,那種塞上英雄伉爽豪情,跟生在珠簾玉戶,胸前塞著一方雪白硬挺的餐巾,裙屐如雲,銀匜佐酒,脩然有度,慢慢咀嚼,黑胡椒牛排的場面氣氛又大異其趣啦。

海心山只有一家漢人姓單的聚族而居,除了出外貿遷的以外,大約有百十口男女住在島上,他們對於捉補鰉魚,飼養犛牛個個都是能手,全族主持人,他們稱之為當家的,這位單當家的儀容威重,談吐清曠凝遠,迥異塵俗,看他舉止敏捷幹練,不問可知是位武林高手,他說布喀河,在封河之前,常有喜歡弄水的少年,在河邊嬉戲,河裡游泳,這在藏族同胞看起來,褻瀆海神,如果個人遭受天譴,尚屬咎有應得,萬一海神震怒,禍延全境,將海他遷,那還得了,傳說明世宗肅皇帝(嘉靖)不知因為什麼事情得罪布喀河神祇,海的幅員,一夏天就縮小到周圍七百里。蒙藏同胞都是篤信鬼神的,從此每年在春季開河舉行一次祭典,每隔三年就聯合蒙藏同漢各族,舉行一次擴大祭海盛典,遠至湟中蘭州都有善信前來參加大祭。可惜筆者去非其時,沒能趕上他們鯷冠黎褋,絲鞭簷傘,琳瑯瑩秀的祭典,單當家的雖訂有後約,可是赤禍彌天,民生凋蔽,再盛世母音,真不知要何年何月啦。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