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我是一個年輕的實習醫生。在外科做手術的時候,最害怕的是當一切消毒都已完成,正準備戴上手套,穿上潔白的手術衣,開始在病人身上動刀操練的時候,突然從你的身後,遞過來一隻透明的培養皿。護士長不苟言笑地指示道,你留個培養吧。這是一句醫學術語,翻成大眾的語言就是——用你已經消完毒的手指,在培養基上抹一下。然後護士長把密閉的培養皿送到檢驗科,在暖箱里孵化培養。待到若干時日之後,打開培養皿,觀察有無菌落生長,以檢查你在給病人手術前,是否徹底消毒了你的手指。如果你的手不幹凈,就會在手術時把細菌帶進腹腔、胸腔或是顱腦,引起感染。嚴重時會危及病人的生命。
我很討厭這種抽查。要是萬一查出你手指帶菌,多沒面子!於是我消毒的時候就格外認真。外科醫生的刷手過程,真應了一句西諺:在鹼水裡洗三次。先要用硬毛刷子蘸著肥皂水,一絲不苟地直刷到腋下,直到皮膚紅到發痛,再用清水反覆沖洗,恨不能把你的胳膊收拾得像一根搓掉了皮、馬上準備涼拌的生藕。然後整個雙臂浸泡在百分之七十五的酒精桶里,度過難熬的五分鐘。最煩人的是胳膊從酒精桶里拔出後,為了保持消過毒的無菌狀態,不能用任何布巾或是紙張擦拭濕淋淋的皮膚,只有在空氣中等待它們漸漸晾乾。平日我們打針的時候,只塗一小坨酒精,皮膚就感到辛涼無比。因為酒精在揮發的時候,帶走了體內的熱能,是一種強大的物理降溫過程。現在我們的上肢大面積裸露著,假若是冬天,不一會兒就凍得牙齒鼓點一般叩個不停。
更嚴格的是在所有過程中,雙臂都要像受刑一般高舉著,無論多麼累,都不能垂下手腕,更嚴禁用手指接觸任何異物。簡言之,從消毒過程一開始,你的手就不是你的手了,它成了一件有獨立使命的無菌工具。
我的同學是一位漂亮女孩,她的手很美,雞蛋清一般柔嫩,但在豬毛刷子日復一日的殘酷撫摸下,很快變得粗糙無光。由於酒精強烈的脫脂作用,手臂也像枯樹榦,失去了少女特有的潤澤。「單看上肢,我都像一個老太婆了。」她憤憤地說。
以後的日子裡,她洗手的時候開始偷工減料。比如該刷三遍,她一遍就草草過關。只要沒人看見,她就把白皙的胳膊從酒精桶里解放出來,獨自欣賞……有一天,我們正高擎雙手,像俘虜兵投降一樣傻站著,等著自己的臂膀風乾時,她突然說,我的耳朵後邊有點癢。
這是一件小事,但對於此時的我們來說,卻是一件很難辦的事。消過毒的手已被管制,我倆就像卸去雙臂的木偶,無法接觸自己的皮膚。按照慣例,只有呼喚護士,煩她代為搔癢。因手術尚未開始,護士還在別處忙,眼前一時無人。同學說癢得不行,忍不了。我說,要不咱們倆像山羊似的,腦袋抵著腦袋,互相蹭蹭?她說,我又不是額頭癢,是脖子下面的凹處,哪裡抵得著?我只好說,你就多想想邱少雲吧。同學美麗的面孔在大口罩後面難受得扭歪了。突然,可能癢痛難熬,她電光石火地用消過毒的手,在自己耳朵後面抓了一把。
我驚愕得說不出話來,幾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正在這時,護士長走了進來,向我和同學伸出了兩個細菌培養皿……
其實事情在這個份上,還是可以挽救的。同學可以直率地向護士長申明情況,說自己的手已經污染,不能接受檢驗。然後再重複煩瑣的洗手過程,她依舊可以正常參加手術。但她什麼也沒有說,哆哆嗦嗦地探出手指,在培養基上捺了一下……那天是一個開腹手術,整個過程我都恍惚不安,好像自己參與了某種陰謀。
病人術後並發了嚴重的感染,刀口潰爛腐敗,高燒不止,醫護人員陷入緊張的治療和搶救。經過化驗,致病菌強大而獨特。它是從哪裡來的呢?老醫生不止一次面對病歷自言自語。過了幾天,手術者的細菌培養結果出來了,我的同學抹過的培養基上,呈現出茂密的細菌叢,留下指紋狀的菌落陰影,正是引致病人感染的險惡品種。
那一刻,我的同學落下一串串眼淚。由於她的過失,病人承受了無妄之災。她的手在搔癢的時候,沾染了病菌,又在手術過程中污染了腹腔,釀成他人巨大的痛苦。
病人的命總算挽救回來了,但這件事被我牢牢地記在心裡,不敢忘懷。
隨著年歲漸長,我從中悟出了許多年輕時忽略的道理。
首先是感染和腐敗幾乎是一種必然。牛奶放在那裡,不加溫不冷凍,隨它去,就一定會變酸發臭。沒有特殊的防腐措施,想在常溫下保持牛奶的新鮮品質,是痴人說夢。鐵會生鏽,木頭會腐爛,水面布滿青苔,密閉的房屋長毛生霉,空氣發出臭雞蛋的味道……腐敗幾乎是無處不在,見縫下蛆。我那個同學只用手搔了一下耳後,千真萬確,僅此一下,病菌潛伏到了她的手上,播種到手術刀口裡,就引發了惡劣後果。細菌的生命力和感染力,真是不可思議地強大,任何僥倖心理都是萬萬要不得的。
二是防感染和腐敗的措施,只要認真執行,是一定有效的。凡是認真執行了刷手要訣的人,每次細菌培養就都是陰性,他們的手術後感染率幾乎是零。感染和腐敗不是不可戰勝的,只要有了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措施,嚴格地執行用鮮血換來的經驗教訓,腐敗和感染可以被制伏。
三是同樣的致病菌,每個人的抵抗力不同,結局也就有天壤之別。潛伏在同學耳朵旁的細菌,肯定已在她身上生存多時,相安無事。可是移植到了病人身上,就引發了駭人的後果,蓋因彼此的素質不同,結果也就因人而異。同學是正常人,有良好的防禦系統,所以病菌傷害不了她。但開刀的病人就不同了,自身抵抗力薄弱,雪上加霜,差點要了性命。當然我這樣說,並不是要求病榻上的人要有運動健將一般的體魄,只是說加強自身的防禦系統,是抵禦病菌最有效的武器。一個人遭受細菌的感染不可避免,但有了足夠的準備,即使敵人侵入,也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其殲滅。
最後是要找到一個黃金般的點。應該說抗感染的殺菌藥物是十分有效的,醫生把致病的細菌培養出來,它就成了靶子。把各種抗菌藥物,以不同的濃度加到培養皿里,觀察哪種藥物殺菌最有效,然後對症下藥,把病菌最敏感的藥物壓下去,力爭在最短的時間裡,取得勝利。記得老醫生總是很仔細地計算用藥的劑量,根據病情,反覆測算。我看得不耐煩,說搞這麼複雜幹什麼,不是治病救人嗎,當然劑量越大效果越好。老醫生說,任何藥物都是有毒性的,正是為了治病救人,才要找到一個最恰當的劑量,既乾淨徹底地消滅了病菌,又最大限度地保護挽救病人,這是一門藝術。一個好醫生的職責,就是要找到這個像黃金分割率一般寶貴的結合點……
我記住了他的話,但更深刻地領悟它,卻是在年歲漸長,看到了許多醫學領域以外的問題之後。
病菌和微生物向我們撒下天羅地網,由它們引致的感染與腐敗,每日每時都在發生。和形形色色的腐敗菌做鬥爭,也許將貫穿經濟和政治生活的整個歷史。我們將會有更優秀的醫生,我們將會有更強大的藥品,我們將會有更嚴格的消毒手段,但加強自身的抵抗力,永遠是最重要的。在曠日持久的戰鬥中,不斷地完善自己、修復自己,人類才會保持蓬勃的生命力,欣欣向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