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把話說得滴水不漏——語言里的關係學 穩中求妥,勿揭他人短

在處世中,要避免矛盾,穩中求安,場面話不可少說。其中兩種話特別要多說:一種是不離譜的讚揚話;一種是不一定馬上兌現的承諾。

有位智者曾經說過,與智慧型的人說話,憑藉的是見聞的廣博;與見聞廣博的人說話,憑藉的是辨析的能力;與善辯的人說話,就要簡明扼要;與上司說話,就要用奇妙的事來打動他;與下屬說話,就要用好處來說服他;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勉強;對方所喜歡的,就模仿而順從他;對方所討厭的,就避開而不談它。能做到這些,就算利用好了你的舌頭。正因為如此,我們在為人處世中,應該「投其所好」地多說一些順心話。

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之後,開始論功行賞。劉邦認為蕭何功勞最大。大家都說「平陽侯曹參身受七次傷,而且攻城略地,功勞最大,應當排第一」。但劉邦心中還是想將蕭何排在首位。

這時候,關內侯鄂君已經揣摩出劉邦的意圖,就不顧眾大臣的反對,挺身上前說道:「群臣的評議都錯了!曹參雖然有攻城略地的功勞,但這只是一時之功。皇上與楚霸王對抗五年,時常丟掉部隊,四處逃避。而蕭何卻常常從關中派兵員填補戰線上的漏洞。楚、漢在滎陽對抗了好幾年,軍中缺糧,都是蕭何轉運糧食補給關中,糧餉才不至於匱乏。再說皇上有好幾次逃到山東,都是靠蕭何保全關中,才能接濟皇上的,這才是萬世之功。如今即使少了一百個曹參,對漢朝又有什麼影響?我們漢朝也不必靠他來保全啊!我主張蕭何第一,曹參其次。」劉邦聽後,非常高興,把蕭何排在了第一。

在為人處世中,有的人為了使別人對自己有個好印象,或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或為給對方一個台階下,往往對對方提出的一些要求不加分析地接受,結果弄得自己很難受。因此,必須學會拒絕。一般來說,拒絕別人的要求也的確是件不容易的事。央求人固然是一件難事,而當別人央求你,你又不得不拒絕的時候,亦是叫人頭痛萬分的。因為每一個人都有自尊心,希望得到別人的重視,同時我們也不希望別人不愉快,因而,也就難以說出拒絕的話了。所以,用場面話先打發,能幫忙就幫忙,幫不上忙或不願意幫忙再找理由好了。可是,要說好這種場面話,不僅需要勇氣,還需要技巧。否則,場面話不好意思說出口,為難的還是你自己。

交談時要有分寸,一旦觸到了對方的隱私和短處,就相當於踏進了社交「雷區」。每個人都有所長,亦有所短,要運用好「避免矛盾、穩中求安」,關鍵是善於發現對方身上的優點,而不要抓住別人的隱私、痛處大做文章。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寒,做了皇帝後自然少不了有昔日的窮哥們兒到京城找他。有位朱元璋兒時一塊光屁股長大的好友,千里迢迢從老家鳳陽趕到南京,幾經周折總算進了皇宮。一見面,這位老兄便大嚷起來:「哎呀,朱老四,你當了皇帝可真威風呀!還認得我嗎?當年咱倆可是一塊兒光著屁股玩耍,你幹了壞事總是讓我替你挨打。記得有一次咱倆一塊偷豆子吃,背著大人用破瓦罐煮。豆還沒煮熟你就先搶起來,結果把瓦罐都打爛了,豆子撒了一地。你吃得太急,豆子卡在嗓子眼兒還是我幫你弄出來的。怎麼,不記得啦!」朱元璋雅興頓失,當著後宮佳麗和眾奴才的面揭自己的短處,讓這個當皇帝的臉往哪兒擱。盛怒之下,朱元璋下令將之痛打然後逐出宮外。

這就是揭人之短的下場。「揭短」,有時是故意的,那是互相敵視的雙方用來攻擊對方的武器。「揭短」,有時又是無意的,那是因為某種原因一不小心犯了對方的忌諱。但是總的來說,有心也好,無意也罷,在待人處世中揭人之短都會傷害對方的自尊,輕則影響雙方的感情,重則導致友誼的破裂。

要做到待人處世不揭人之短就要了解對方的長處,也了解對方的不足。這樣才能「知彼知己,百戰不殆」。要善於擇善棄惡,多誇別人的長處,盡量迴避對方的缺點和錯誤。「好漢願提當年勇」,沒有人願意提及自己不光彩的一頁。

有時候,對方的缺點和錯誤無法迴避,必須直接面對,當你指出對方的缺點和不足時,要顧及場合,別傷對方的面子。這時就要採取委婉含蓄的說法,避免發生衝突。尤其是要注意「避人所忌」,面對別人在生活中遇到某些不盡如人意的事時,最好不要主動引出這些有可能令對方尷尬的話題。

與人交往是一種學問,要想與他人友好相處,就要時時替他人著想,盡量體諒他人,維護他人的自尊,千萬不要揭人之短!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