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繼往開來 六 正義與自強

【前言】作為先秦諸子百家爭鳴中最重要的一家儒家學說和其他諸子的學說有不一樣的關注點,先秦諸子中墨家關注社會道家關注人生法家關注國家而儒家的關注點則落在文化上,儒家為中華文化提出了自己的核心價值觀,這就是仁愛,正義與自強,上集易老師已為我們講述了儒家仁愛的的三個方面,也就是親親之愛,惻隱之心和忠恕之道。這集易老師將為我們講述儒家的正義與自強。儒家為什麼要強調正義與自強呢,正義自強和仁愛為什麼又成為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呢?

【正文】如果說仁愛主要是孔子的觀點,那正義就主要是孟子的觀點。孔曰成仁孟曰取義,當然孔子也講義講的還不少,但孔子不把仁和義並舉,在孔子那裡和仁並舉的是『知』,孔子喜歡講仁知,比方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他把仁和知並列。把仁和義並列在一起的是孟子。孟子為什麼要強調『義』這個範疇呢?理論上和實踐上都有問題,前面講過戰國時代是不講愛的而仁是講愛的,這個時候你再講愛這個東西是很麻煩的至少滑稽。那邊在大規模的殺人,這邊你再說愛呀愛呀的至少滑稽吧,這個時候得講點恨,這就要有範疇,現實上也有問題。隨便舉個例子,比方說有個老漢只有一個兒子,獨生子。該不該愛,肯定應該愛,是不是應該對他仁,應該仁。好,這個獨生兒子當漢奸了,帶著鬼子過來燒殺掠搶,你這個時候還講仁還講愛嗎,不能了吧。不能了那講什麼?孟子說講義,你應該去向我們八路軍去報告,我的兒子是個狗漢奸,你們殺了他吧或甚至是自己把他幹掉,講什麼呢,叫大義滅親,大義滅親四個字講出來大家恐怕已經明白了義和仁的區別。仁是什麼?親親;義是什麼?滅親。仁和義是不是剛好相反,當然這裡有個前提,就是這個親該滅,所以才叫大義滅親,小義不滅,它該滅。因此義這個詞實際上就有兩個內容:一個是『該』,一個是該殺。文化學家龐朴先生對仁和義有個非常好的說法,說仁就是合情的愛,義就是合理的殺。我們看看義這個字(見下圖) 一個人頭上有羊角,手上有武器,什麼意思,應該去戰鬥,還有一個通假字叫宜,適宜的宜,是這樣寫的(見下圖) 一塊案板上放兩塊肉,什麼意思,該殺。所以孟子把義這個範疇提出來以後就解決了仁學的不足。孔子也說過,仁者他才能真正的愛人真正的恨人。但你老說仁者恨人總是不通的吧。孟子把義提出來後就補充了,就成了一個互補結構,從此『仁義』就成為我們中 國歷史上和我們民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對範疇。但義這個概念它自身是有問題的,仁這個概念沒問題,仁愛嘛,你怎麼愛都不會錯。義是殺呀,它就會有問題,什麼問題?義的種類太多了,有道義,仁義,忠義,正義,情意,俠義等等。這麼多義擱一塊它打架,會衝突。仁不會衝突,你愛父親愛兄弟和愛子女它不衝突,都可以愛。義它會衝突。而且孟子已看到了這點。他講了個故事,有一次鄭國和衛國打仗,前面講過春秋時期的戰爭它是一對一的,兵車作戰。鄭國和衛國各自派出了他們頂尖級射手,兩個射手的戰車開過來停下來,根據當時的戰爭禮儀要打招呼,要敬禮,然後說請。衛國的射手年輕鄭國的射手年紀大,衛國射手說,老先生,請。鄭國射手不動,衛國射手說【flash】老先生,請你先射我吧。--我不--為什麼,你拿起弓瞄準我放箭吧---我今天病了拉不開弓,你射我吧---不行,我是師傅是你的弟子,說起來我的射箭技術也是你傳下來的,我不能用你交的射箭技術來殺你,但兩國交戰我又不能不射,唉,我真為難啊。

【正文】鄭國的射手是衛國射手老師的老師。衛國射手說,我不能用您老人家教給我老師的,我老師又教給我的這個武藝去把你殺了,這不可以。但我們現在是兩國打仗,你是敵人啊我又不能不射。怎麼辦呢,他的辦法是從箭帶里抽出三隻箭,然後在車輪子上啪啪啪啪一敲,把箭頭敲掉了,然後拿起來啪啪啪射三箭,走人。我已經射過了,但是不會殺死你。孟子講這個故事什麼目的。意思是義的衝突是可以解決的。而我說沒那麼樂觀。為什麼?鄭國和衛國的戰爭發生在春秋,春秋戰爭的特點是什麼?春秋無義戰,春秋時期的戰爭根本不存在正義與非正義的問題,都是不正義的。那不殺敵人也是完全可以的,反正沒有義,那我要問,如果衛國是正義的呢,你殺不殺鄭國,你怎麼辦。恐怕這個衛國的射手只好自己自殺算了,殺太老師殺不是不殺也不是,只好殺自己唄。依我看殺自己也沒用,這是叛國。有人出了個主意,說先把鄭國射手殺了,因為是敵人嘛,然後因為自己殺了老師的老師,我自殺謝罪不就行了嗎,我說也不行,分析看看。第一,你殺掉了你的老師的老師,這叫欺師滅祖,不義;你殺死自己,你是殺死了自己國家最好的戰士,這叫做叛國資敵,不義;你的老師的老師被你殺的時候是沒有還手之力,你把他殺了,叫乘人之危,不義;最後你把自己殺了,不承擔任何道德責任,這叫逃避責任,不義。衛國這個射手怎麼做都是死定了,他死也好不死也好,戰鬥也好不戰鬥也好,反正他是不義。你說如果拿義這個東西做個道德標準來衡量別人會造成什麼結果。可憐的衛國射手怎麼做都不是人了,而且我還要問一句,造成這樣一個結果是他的責任嗎?不是。所以莎士比亞著名的悲劇《哈姆雷特》里的哈姆雷特在報仇之前就有一句很有名的話,『死還是活著是個問題』,解決不了這個道德問題。因此我最反對動不動對別人進行道德譴責,而且我強調,講到義這個範疇時一定要謹慎,要小心翼翼,不像仁可大講特講,怎麼都不會過分,講義一定要小心,一定要定位在正義這個範圍之內。事實上我們中華民族,我們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也是正義,它用『正』來規範,這種正義給了我們民族非常好的思想文化的品德和情操。魯迅先生有句話,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樑。而我們看這些人的共同特點:正義。事實上正義感和責任感可以造就偉大和剛強的人格。仁和義都可以塑造人格,都可以塑造偉大的人格,但塑造的結果是不一樣的,仁塑造出的是偉大而寬厚的人格,仁者是很寬厚很寬容的,很厚道的;而義塑造出的是偉大而剛強的人格,因為義的本意是殺呀,是恨呀,它必須硬的,講義的人都硬啊,他大義滅親容易嗎,不容易。

【畫外音】儒家的代表人物中孔子強調仁,仁者愛人,仁塑造的是偉大而寬厚的人格。孟子強調義,義塑造的是偉大而剛強的人格,而一個人想要塑造剛強的人格是不容易做到的。在孟子看來塑造剛強的人格不僅需要精神支持還需要生理上的支持,那麼在孟子那裡生理上的支持究竟是什麼呢?

【正文】這個生理上的支持在孟子那裡就叫『氣』。所以孟子講養氣,孟子說做一個正義的人必須養氣。氣這個東西在我們中國文化範疇里它就是生命。所以孟子說他善於養浩然正氣,什麼叫浩然正氣,實際上就是正氣。也稱之為浩然之氣,孟子說的很清楚,這個浩然之氣是集『義』所生,就是義把它集合起來,在自己身體裡面變成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變成了一種能引起生理反應的精神狀態的東西,它就是浩然之氣。我們無法再解釋得更多了,孟子自己也說,這個浩然之氣是很難說的,說不清楚,但中國人可以意會。跟老外講這個課是講不通的,他老要科學分析,裡面氮多少啊氧多少啊,那玩意弄不成,弄不清楚這個。中國人能理解這個氣的含義,中國人都講人身上是有氣的,包括寫文章,一氣呵成,某個人大氣磅礴,某個人妖里妖氣,某個人怪裡怪氣,某個人痞里痞氣,都有氣嘛,這個中國人理解。然後孟子說,一個人如果內心有了浩然之氣,他就會變得美麗起來。孟子有四句話:『充實之謂美』,充實就叫做美,就是正氣充斥在自己身體裡面,全身都布滿了正氣,這樣的人一定很帥,他是『美人』。孟子時代美人是可以指男人的,男人叫美人女人叫美女,這是美,他很美,因為他一定是堂堂正正的,眼睛裡會有光芒的。所以孟子又說了第二句『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就是他不但是浩然之氣,正氣充盈於自己的整個身體,而且這種氣能放射出光芒來。比方說通過眼睛,炯炯有神,那就是光芒嘛,這樣的人就叫做大,他是大人,上了一個等級了,孟子接著說,『大而化之之謂聖』,不是我們現在理解的大而化之,稀里糊塗的,大而化之就是他自己修鍊成了大人,他還能影響別人感化別人,使別人也有了正氣,也變得美起來,這樣的人就是聖人。孟子最後說:『聖人不可知之之謂神』《孟子盡心下》。就是如果他感化別人影響別人,讓別人也充滿正義感,別人也變成美好的人,別人還感覺不到,那他就是神。美大聖神四個字,四個等級。因此孟子主張養氣。那我們要問誰來養呢?自己養。這個浩然之氣別人幫你養不了,不能說別人養了裝在煤氣罐里給你,那不可以,得自己養,由此得出什麼結論呢?養氣必自強。

【畫外音】作為先秦諸子中最重要的一家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