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繼往開來 四 再說法家

【前言】通過本節目第三部分儒道之爭,我們熟悉了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和莊子,及他們二者各自的思想精華,與儒家所發生的論辯,還有對後世社會產生的影響等等,上集易老師則為我們總結了道家學派留給我們思想文化遺產,即真實和自由,這體現了道家所追求的生命的存在感與價值所在,老子和莊子在思想上有著傳承,但老子的思想卻不僅僅隻影響了莊子同時也影響了其他學派的思想家,例如法家的韓非,那韓非與莊子究竟有什麼不同,法家留給我們的思想文化遺產又是什麼?

【正文】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韓非,韓非的思想和莊子一樣來源於老子,至少韓非思想來源之一是老學。也就是說老子的學說有兩個繼承者,一個是道家的莊子一個是法家的韓非,而莊子和韓非雖然同出於老,但這兩人的思想觀點是完全相反的。莊子追求的是絕對自由,韓非主張的是絕對專政;莊子希望的是社會的寬容,韓非主張的是國家的管制。莊子追求自由,追求寬容是因為莊子認為人性天真,人性都是純真的;韓非主張專政,主張管制是因為他認為人性本惡,人性是惡的。這樣一比較我們就知道莊子和韓非是完全相反的,所以我們在講韓非之前還要再講一下莊子。打開《莊子》這本書,它的第一篇叫《逍遙遊》,『逍遙遊』是莊子最重要的思想之一。什麼叫逍遙遊,就是真實和自由地活著,這個問題上集講過了,在《逍遙遊》這篇文章里莊子一開始就講了一個大家很熟悉的故事或者說是寓言,《逍遙遊》一開篇就說,北冥有魚,其名曰鯤,鯤之大不知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曰鵬,鵬之大也不知幾千里也,非常非常大,巨大的一個由魚變成的鳥,叫鯤鵬,鯤鵬從海面上起飛飛起來,多高呢,九萬里,然後它的翅膀張開了,如垂天之雲,像天上的雲,它從海面上飛過去,激起來的海浪高達三千里,它要用六個月的時間從北海飛到南海。這是個大的不得了的意象。這時呢,灌木叢中的鴳(燕)雀呀斑鳩呀禪呀就笑起來了,說你們看看看,這麼大個鳥啊,哎呀,你弄這麼大,飛那麼遠,你幹嘛呀你,你看我們最高也就飛到一個灌木叢的頂上,了不起飛到一個喬木上面.實在飛不上去我就落在地下.這不是很好嗎.講完這個故事後庄子在後面說了一句話,『此小大之辯也』。這個故事和這句話使很多解釋莊子的人困惑,甚至一部分解讀莊子的學者誤讀。因為每個人聽完這個故事後都會有個問題,就是莊子在這裡嘲笑了鴳雀斑鳩禪沒有,我們覺得結論是肯定的,嘲笑了。很顯然是在嘲笑鴳雀斑鳩禪。那現在要問的問題是,莊子嘲笑鴳雀斑鳩禪是因為它們小嗎,很多人認為是,我覺得這就是誤讀,理解為莊子在這裡嘲笑鴳雀斑鳩禪的小,是誤讀。為什麼呢?莊子不可能嘲笑它們的小,為什麼不可能?因為莊子根本就不主張區別大小。莊子的思想可用三個字來概括,叫做『齊物論』,莊子有篇文章也叫《齊物論》,齊就是平齊,平等,齊一。『齊物論』它有兩個意思,一個齊物一個齊論。就是所有的生命是平等的,所有的議論也是平等的,誰也不比誰高貴,誰也不比誰高明,誰也沒資格嘲笑別人,你大,不能因為你大嘲笑小的,你高,不能因為你的高嘲笑個矮的,你不能這樣嘲笑,莊子怎麼會嘲笑它們小呢。莊子還有個故事也很有名,就是朝三暮四,說一個老頭養了一群猴子,然後跟猴子討論分配問題,說我給你們發橡子,早上發三升晚上發四升,朝三暮四,行不行啊,猴子齜牙咧嘴說不幹,早上給我3個晚上給我4個,不幹。老人說好好好,我改一改,早上發4個晚上發3個怎麼樣,猴子說萬歲萬歲。莊子說,早上4個晚上3個,早上3個晚上4個不都是7個嘛,有什麼區別呢,『齊物論』嘛,有什麼可笑的,有什麼區別。所以區別是可笑的。因此莊子說的『此小大之辯也』,這個辯是不能理解為區別,也不是區別的那個辯,它是辯論的辯。有些書上翻譯為,這就是小東西和大東西的區別,這是誤讀了莊子。應該翻譯為,這就是小和大的辯論,這個辯論是可笑的,也就是說莊子嘲笑的不是鴳雀斑鳩禪的小,是鴳雀斑鳩禪的笑,大的不能嘲笑小的,小的就更不能嘲笑大的了。你本來就小嘛還嘲笑人家,看來可能也是越大越寬容,越小越計較。由此我們從這裡讀出的莊子的思想我認為就是兩個字:寬容。一定要寬容。大的小的,高的矮的,寬的窄的,胖的瘦的,美的丑的,聰明的傻的,在生命面前是平等的。只要是真實而自由地活著就是有價值的。這裡關鍵還是兩個字:一是真實二是自由。任何真實而自由的活法都應受到同等的尊重,誰也不能嘲笑誰。不能以一種真實嘲笑另一種真實,不能以一種自由嘲笑另一種自由。不能因為自己是真實而自由的就去嘲笑別人的真實和自由。這樣一種思想是極其可貴的。因為我們知道寬容是一種很重要的現代價值,作為兩千多年前的思想家莊子,當然不可能像我們今天這樣來解釋和闡述寬容這個概念。但哪怕是有這麼一絲意思,我們都應該對莊子表示極大的敬重,何況莊子不但主張寬容還主張真實還主張自由,因此我們說莊子實在是太偉大了。

【畫外音】易中天教授認為莊子的偉大之處在於對生命的尊嚴致以了最崇高的敬意,這種生命的尊嚴包括每個物種真實而自由的生存,包括對差異性存在的尊重和寬容,這就是道家所留給我們的思想文化遺產:真實,自由和寬容。而與莊子同出一門的韓非卻帶給我們另一種思考和探討社會的方法,即法家思想。那我們又該如何來繼承法家的思想呢?

【正文】如果說莊子主張的是寬容,那法家表現出來的就是苛刻,甚至是殘忍。法家的苛刻和殘忍已經到了不顧人命的地步。《韓非子》這本書里有個故事,說韓昭侯這個人是主張以法治國的,而且執法也很嚴。有一天韓昭侯喝醉了酒睡著了,醒來後發現他身上加了一件衣服。他就問了,誰給我蓋上的這件衣服,下面人報告說,是管帽子的那個官員,韓昭侯說把管衣服的和管帽子的都抓起來殺了。為什麼要殺管衣服的,失職。這衣服應該是你給我加上去,你沒加,殺了。為什麼殺管帽子的,越位。你是管帽子的,你為什麼給我加衣服。這就是受到法家肯定的執法。這個執法在我們看來是太苛刻了。管帽子的去加衣服完全是好心,太苛刻了。《韓非子》書裡面還有個故事,說有一年秦國鬧饑荒老百姓沒飯吃。下面官員就向秦昭襄王報告,說我們國家已經遭到饑荒,是不是可以把國庫里的糧食拿出去救災,秦昭襄王說不行。為什麼不行,因為我們秦國的法律規定無功不受賞,我這些糧食是獎給功臣的,這些災民有功嗎,受災就有功了?沒功。沒功就不能給。這些災民沒有任何功勞卻不花一分錢不花任何代價就從國庫里拿糧食,那不是提倡天下人都隨隨便便到我庫里拿糧食嗎,是的,如果我不救災這些災民會死;但是我如果救災我的國家會亂。兩個選項,一個是災民死了我國家安定,另一個是救活了災民但造成了法治的混亂,選哪個呢,選災民死,國家不亂。這種法治也很恐怖呀,這不是完全沒有人道主義了嗎。實際上我們去看法家人物有個共同的特點,殘忍苛刻,幾乎無一例外,包括後世的。讀後代史書,裡面會有個傳叫《酷吏傳》,酷吏基本上都是法家人物。比方說武則天時代有兩個酷吏,一個叫來俊臣一個叫周興,有一天來俊臣就請周興吃飯【flash】周大人,咱們都是國家司法幹部,有一件事情我想向您請教。來大人太客氣了,有什麼事啊?審批犯人時如果遇到犯人怎麼都不肯招供,那該怎麼辦呢?哈哈哈哈,這好辦,你找一個大瓮把四周燒上火,等燒燙了你讓犯人走進去他就招了。哦,是嗎,那我就來學一下,來人啊,按周大人的吩咐把瓮燒上,不好意思啊周大人,有人告你謀反,請君入甕吧。啊!

【正文】你說這個來俊臣和周興他們是同黨啊,他們互相都不同情的,翻臉就不認人,法家人物多有此特點。從哪學來的,商鞅那學來的,商鞅就是個翻臉不認人的。商鞅原本是衛國人後來投靠了秦孝公,這個沒什麼,講清楚,在春秋戰國時代這些士人是可以朝秦暮楚的,這個沒有道德問題也不算叛國。他到了秦國後在秦孝公手下做事,他鼓動秦孝公去攻打衛國,這個也不算賣國,也沒有什麼道德問題,在當時都是很正常的。問題在他那一仗打得不地道,戰爭開始之前商鞅寫一封信給魏國的統帥公子卬(昂,仰),說公子啊,當年我們兩都在衛國為臣,我們是同事,朋友,哥們,沒想到我們今天成了敵對的雙方,衛鞅我心裡頭,他這個時候不能叫商鞅,鞅心裡頭非常難受,實在不忍心攻打公子,我看是不是這樣,我請你吃餐飯咱們就講和算了。公子卬(昂,仰)這個衛國它本來就打不贏秦國,聽說秦國主動講和很高興,就去赴宴,一赴宴商鞅把他扣下了,扣做人質然後下令進攻,當然了,兵不厭詐,但這個事情在儒家眼睛裡就是不地道了。所以司馬遷最後說,商鞅不得好死。是有原因的啊。這就是法家的特點.

【畫外音】法家的刻薄寡恩會讓人感到冷血和殘酷,但往往伴隨他們自己的,同樣也是犧牲和傷害,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