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前因後果 三 新文化與新制度

【前言】上集易老師為我們分析了禮樂制度產生的歷史背景,周人總結了殷商滅亡的教訓。為保住戰果提出了自己的一套治國思想,易中天教授稱之為『以人為本』,這與今天提倡的以人為本是有區別的,那這樣一個治國思想與後世盛行2千多年的禮樂制度有什麼關係,究竟什麼是禮樂制度?

【正文】周人的這個以人為本就創造了一種新文化,這個文化不同於夏文化和商文化。平時說夏商周,一般的人都理解為三個不同朝代,其實它也是三個不同民族創造的三種不同文化,夏文化信天命叫做「廈道尊命」,為什麼信天命,因為那時科學技術不發達,他不知道怎麼就突然颳風了,下雨了,打雷了,地震了,掌握不了自己的命運只能信天命。所以夏人的態度也是「敬鬼侍神而遠志」,也是「敬鬼神而遠之」為什麼要敬因為

他害怕,為什麼要遠惹不起躲得起嘛。周文化的特點也是「敬鬼神而遠之」,但它不是躲,他是想通了,天不可信。「天命靡常」,可信的就是人,天命無常,有常的就是德。而殷商呢,它是重鬼神,拿鬼神來嚇唬。因為他覺得他的統治有危機心裡沒底,所以要利用鬼神來嚇唬被統治者給自己壯膽。所以夏商周它是三種不同的的文化,因此禮樂它首先是一種文化然後才是一種制度,我們合起來稱之為禮樂文化與禮樂制度。因此禮樂文化和禮樂制度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他的第二條就是以德治國。而聖人崇拜剛好是從以人為本到以德治國的中介,因為聖人是人――以人為本,聖人有德――以德治國。一個聖人就把以人為本和以德治國連起來了,現在我們要問的是,周人為什麼要以德治國,兩個原因,第一是殷商的教訓,第二是統治的需要。據《尚書泰誓》,周武王伐紂時開了一個誓師大會,討伐殷商一個動員大會,周武王在這個大會上發表一篇演說,就是《泰誓》,但這個泰誓是不是周武王真的說的還是有問題,但可以代表周人的觀點。周武王怎麼說【flash】各位壯士,今天我們要出征去討伐紂王,紂王雖然有壯士幾萬但不是一條心,我雖然只有你們幾個人,但咱們是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一定能取得勝利。大王聖明,勝利,勝利。

【正文】而且周公他們認為殷紂王滅亡就是不把人當人,不把人當人就是失德,我們要把人當人這就是有德,德就是得。在中國古代道德的德就是得到的得,是一個概念。周人以道德得天下就得以道德治天下,所以他必須以德治國。問題在德這個東西看不見摸不著,這個以德治國怎麼治呀,治國是實實在在的事,所以必須有輔助手段有支撐點。這個支撐點是什麼呢?就是「禮樂」。

【畫外音】易中天教授認為周人提出了以人為本和以德治國,而這只是思想層面的內容,在現實中還需要具體的實施方案,這就是禮樂制度。禮樂制度對中國古代社會至關重要,歷史學家在表述社會混亂時常常會用「禮壞樂崩」這樣的辭彙,可見禮和樂關係著社會穩定,那禮樂的具體內容究竟是什麼呢,它與現實生活又有著怎樣的關係。

【正文】禮的作用是維持秩序,禮的核心概念就是秩序。社會要有序沒序就叫亂,怎樣有序,靠禮。這樣說還是很抽象,舉個例子,舉一個我們中國人都很熟悉的但不一定弄得很明白的例子,就是五服,出了五服就不是親戚了,五服是什麼?五服是一種制度,喪葬制度,準確說就是喪服的制度,說的再明白一點就是你家裡死了人你穿什麼衣服,這個叫五服,為什麼叫五服,因為它有五個等級:斬衰(催),齊衰(資催),大功,小功,緦(絲)麻。這五個等級有什麼區別,三大區別:第一是布料不同;第二是做工不同;第三是(穿著)時間不同。首先我們要搞清五個等級的喪服都是麻布,你不能穿綢緞的,要表示哀悼的,要穿的差一點,都是麻布,但麻布是有生有熟的,斬衰是生麻布,粗麻布。斬衰在做的時候不能用剪刀絞要用刀砍,不是要裁嗎,裁的時候用刀砍,叫斬。斬下來以後就淅淅縷縷的吧,而且不能縫邊,就是把這個碎穗子都留出來,就像我們現在穿的那個很酷的牛仔褲一樣,那褲腳都是在上面挖個洞,在現在就叫酷是吧,當時就叫苦,表示最悲痛,悲痛的不得了,這是第一等叫斬衰。第二等叫齊衰,它的特點是什麼,熟麻布。從齊衰開始就改熟麻布了,以下四等都是熟麻布,但是粗,很粗。用剪刀絞,縫邊。因為縫邊所以叫齊衰。那齊衰(資催),大功,小功,緦(絲)麻都是熟麻布,都剪裁都縫邊,區別在哪?齊衰是粗麻布,大功是比較粗的麻布,小功是比較細的麻布,緦(絲)麻是細麻布。就是緦麻的面料最好,是又熟又細所以叫緦麻。緦麻本身就是細麻布的意思。從這裡能看出什麼呢,就是穿的越差就表示越苦,表示越悲痛。所以它的第一級就是要給最親最親的人。那五個等級怎麼穿呢,是這樣一個規定:斬衰是臣為君,君死了做臣的穿斬衰,子為父,父親死了做兒子的穿斬衰,妻為夫,老公死了老婆穿斬衰。還有一個特例回頭再說。四種人先說三種,還有一個特例。服喪的時間最長,三年。實際25個月,古人說數字要注意,往往是有水分的,號稱3年實際25個月,24個月就是兩年,25個月就是三年。三年之喪實際上就是25個月。第二等齊衰。母親去世(父親已死),兒子穿3年;妻子去世,丈夫穿1年;祖父母去世,孫子孫女穿5個月;曾祖父母去世,曾孫曾孫女穿3個月。第三等大功:堂兄弟姐妹;已經嫁出去的自己的姐妹;已經嫁出去的自己姑姑;丈夫的祖父母等等去世,穿9個月。這就是大功。第四等小功:外祖父母(姥姥姥爺);舅舅,姨媽去世,穿5個月。第五等緦麻:高祖父母;岳父岳母;外甥;外孫;女婿去世,穿緦麻5個月。這就是五服【畫外音】我們常常聽到五服制度,就是以喪服來表示親屬之間血緣關係的遠近和尊卑關係的一套制度,所謂「出五服」就是指在葬禮上沒有穿喪服的義務,從而在倫理觀念上已不是親屬關係了。五服制度奉行了幾千年,對後世中國特別是中國人的文化心理影響深遠。那這樣一套繁瑣嚴格的制度,如果它只是針對喪葬習俗的話,怎麼能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呢,五服制度的真正用途到底是什麼呢?

【正文】這五服是用來幹什麼的呢?區別,把不同的人區別開來,按等級區別開來。這種區別可總結為12個字:「別內外,定親疏,序長幼,明貴賤」。首先是區別內外,何為內何為外,父係為內母係為外,所以父系這一邊的兄弟叫什麼,堂兄弟,就是你叔叔伯伯的兒子,你得叫堂兄弟。堂是什麼,廳堂啊,家裡面。舅舅的孩子,姨的孩子叫什麼,表兄弟,表是什麼,外嘛,姑表親還是姨表親,姑表親,為什麼,姑姑是爸爸這邊的人,姨是媽媽那邊的人,所以姑表比姨表親。「定親疏」嘛。現在我來問,舅舅,姑夫,姨夫哪個親,難住了啊,舅舅親,呵呵,現在都親了,咱說是古時候,為什麼舅舅親,舅舅是同姓,跟媽媽同姓,姑夫姨夫是別的姓呀,跟爸爸也不同姓跟媽媽也不同姓,所以舅老爺面子是一等的,那第二等面子呢。姑夫,因為這夫妻兩個當中有一個是同姓,跟父親同姓,姑姑跟父親同姓嘛,姨夫呢第三,為什麼呢,姨是跟媽媽同姓,姨夫呢跟誰都不同姓,所以是舅父,姑夫,姨夫這麼排,所以在中國古代這個家族中,舅老爺來了還是滿有面子的,家裡有什麼事決定不了要把舅舅請來,娘舅娘舅嘛,娘舅他跟娘是一個姓,那麼我又問一個問題了,舅老爺和姑奶奶誰的面子大,姑奶奶,你別看舅舅是男的姑姑是女的,姑姑是跟父親同姓,所以這些親戚中面子最大的是姑奶奶,所以我們說一個女人利害得叫她姑奶奶,現在我們都是獨生子女,你生一個女兒,小姑奶奶,可了不得了。我們去讀《紅樓夢》,賈母坐在當中,這邊幾個丫頭,幾個小姐,迎春啊,探春啊,惜春啊,黛玉啊,寶釵啊,怎麼著的,坐著,王熙鳳啊,李紈啊怎麼著啊,站著,姑娘面子大。《紅樓夢》里有句話嘛,姑娘是嬌客,面子大著呢,中國的事兒麻煩。「別內外,定親疏」。第二個「序長幼,明貴賤」。就是必須長幼有序,比方說,父親死了兒子穿什麼,斬衰,三年。而且還必須做兩件事,第一要在腰上扎一根帶子,表示什麼,太悲痛了,吃不下飯,餓的褲子都提不起來了,杵(礎)根棍叫哭喪棍,什麼意思,站都站不起來了,那兒子死了父親呢,(兒子)就不享受這個待遇了,不能享受斬衰的待遇,長幼有序呀,「序長幼」的目的是「明貴賤」,貴賤什麼標準呢,君尊臣卑,君主死了做臣子的服斬衰;父尊子卑,父親死了做兒子的服斬衰;男尊女卑,父親死了兒子服斬衰25個月,服喪三年;母親死了看情況,母親死了父親還在齊衰一年,父親不在了齊衰三年。「序長幼,明貴賤」這是什麼,這就是禮。所以我們看所謂禮,它的核心,關鍵內容是什麼?兩個字:等級。所謂禮樂制度首先是一種等級制度,儒家思想里最糟糕的東西就是這個等級制度,強調人與人是不平等的。這是儒家和墨家的一個重大分歧。墨家是主張人人平等,所以墨子講兼愛,講無差別的愛,講對所有人同樣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