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儒法之爭 一 血染的思想

【前言】前面節目中易中天教授帶領我們從孔子入手學習了先秦諸子中的儒墨道三家的政治主張及他們之間展開的爭論,針對社會問題,儒家提倡仁愛,墨家主張兼愛,而道家則認為仁愛與兼愛都不能救世,唯一的方法是什麼也不做,即「無為」的思想,三家激烈爭論,但他們都主張回到過去,此時主張面對未來的法家橫空出世,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戰國時期的商鞅和韓非,那法家是怎麼回事呢?

【正文】法家是先秦諸子中的「另類」。怎麼個「另類」呢?先秦諸子就是思想家,諸子就是很多思想家。思想家他主要是要思考,思考他要付出心血。但法家的思想卻不但要付出心血還要流出鮮血還要獻出生命。也就是說在先秦諸子諸家中,唯獨法家的思想是必須豁出命來實踐,流出血來祭奠,是「血染的思想」。這裡面流血的獻出生命的不但有當時許多有罪或無辜的貴族或平民還有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也就是說連法家思想的創立者自己都要流出血來都要獻出生命。比方說商鞅和韓非。商鞅的名字大家都很熟悉。他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改革家。商鞅出生的時代大約和孟子莊子同時,比孟子莊子稍早一點。他是衛國人,保衛的衛,所以又叫衛鞅。他不僅是衛國人而且是衛國國君的孫子。當時貴族有四等:天子、諸侯、大夫、士。天子的家族叫王族。諸侯不管爵位如何,諸侯有五等爵:公侯伯子男。但不管是哪一等爵位都可統稱為公,所以諸侯的家族叫公族。天子的兒子就叫王子,天子的孫子就叫王孫,諸侯的兒子就叫公子,諸侯的孫子就叫公孫。商鞅就是衛國的公孫所以又叫公孫鞅。為什麼叫商鞅呢,是後來他到了秦國,秦孝公封他商地,把商這個地方,於商,把這個地方封給了商鞅,所以就成他為商君也叫商鞅。後來大家都叫商鞅了。商鞅是衛國的公孫,而這個衛國在商鞅的時候已變成一個小國了,變成了一個附庸國。誰的附庸國呢?魏國的。所以他雖然是貴族實際上是沒什麼地位的。只好到魏國的國相公叔痤手下去當一個家臣。公叔痤是大夫,大夫有家,家裡面有管家的。管家的就叫家臣。公孫鞅就去做公叔痤的家臣。公叔痤對他非常賞識說他是一等一的人才了不得。所以公叔痤臨終時就把商鞅推薦給魏國的國君魏惠王。魏惠王這個人物在我們這個系列節目裡面已多次出現,他就是我們在講孟子時提到的梁惠王。因為魏國的國都在大梁所以也叫梁惠王。為大家方便記憶以後也稱他為梁惠王。這個梁惠王在公叔痤病重時去看公叔,說寡人全靠先生幫助治國,萬一先生有什麼不測寡人的國家該怎麼辦呢?公叔痤說公孫鞅可替代我。梁惠王聽了後一言不發,不以為然嘛。那公叔痤說:「大王,公孫鞅可是一等一的人才,如果大王不用他就一定把他殺了。因為他要跑到別的國去就是我們魏國的大敵。」梁惠王說:「好,先生休息吧。」出來了。出來後公叔痤馬上就把商鞅,當時叫公孫鞅叫過來說:「孩子啊,我是沒有辦法。我必須先公後私先君後臣。我要先對國家盡忠然後才能對朋友盡我的忠。我剛才跟大王已說了這些話,看來大王是不會用你的,你趕快跑。」公孫鞅怎麼說呢?說:「主公,非常感謝您對我的關照。但那個王既然不聽主公的話用我,也不會聽主公的話殺我,我用不著跑。」果然這個梁惠王也就是魏惠王出門後就對旁人說,這個公叔痤是不是發高燒啊說胡話,他讓寡人把國家交給那個什麼公孫鞅,不太搞笑了嘛。不殺。等到公叔痤去世後公孫鞅他也找不到工作就去了秦國。去了秦國怎麼樣呢?好傢夥,秦孝公見到他以後當做寶貝,馬上實行商鞅的(公孫鞅的)改革措施,一下子秦國強大起來。後來那個魏惠王就是那個梁惠王腸子都悔青了。可商鞅在秦國推行改革變法儘管非常成功,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殺了,而且死得非常慘。什麼刑法呢,車裂。什麼叫車裂呢,五馬分屍。但車裂有兩種,一種是活人車裂一種是死人車裂。活人車裂就是把一個活人,頭、四肢用繩子綁住,五匹馬同時跑把人殺掉。還有一種就是分屍了,先殺了以後再分。那商鞅受的是哪一種呢?估計是後一種,就是分屍,但也非常之慘。這是商鞅。

【畫外音】商鞅作為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同時也是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最大的歷史功績便是幫助秦孝公在秦國展開了兩次轟轟烈烈的變法,史稱「商鞅變法」。變法的內容包括:實行民眾相互監督的「連坐」制;獎勵軍功;重農抑商;廢除世卿世祿制;廢除井田制及推行縣制等等。由於當時的社會處在奴隸制崩潰封建制確立的大變革時期,商鞅變法順應了時代的要求和歷史發展的潮流。並且變法有統治者的支持和商鞅的堅決執行,新法推行十年秦國得以迅速強大。但商鞅的新法也觸犯了貴族階級的利益。在秦孝公死後商鞅慘遭非命。然而商鞅的境遇不乏後人。法家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韓非也因為自己的主張而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那韓非又是怎麼回事?

【正文】韓非是韓國人而且是韓國的王族也是貴族。他對當時的形勢看得非常地明白。他知道韓國很弱小遲早會面臨災難。因此他不斷上書給韓王要求變法圖強。韓王不聽他的。而韓非這個人有個什麼問題呢?口吃,說話不流暢,他不會說但他會寫,文章寫得很好。韓非就在家裡寫文章。這個文章就傳到秦國,有個人看了後非常的賞識。誰啊?秦始皇。但這時他還沒當皇帝。因此不能叫秦始皇只能叫秦王嬴政。秦王嬴政看了韓非的文章後說,這文章寫得太好了,這個人我如果能認識和他談談話,死了都沒遺憾了。那一個秦王想要得到一個人,那是肯定能得到的。因為秦國當時已是「超級大國」了。他要個人還要不到嗎?用什麼辦法呢?發兵攻打韓國。韓王原來是不在乎韓非的。一看秦王為了韓非發動戰爭,知道這個事情嚴重了。馬上派韓非出使秦國,秦王嬴政就見到了韓非。那這裡有個什麼問題呢?就是這個秦王嬴政好不容易得到韓非後他不很重視。這個人可能是這麼一個心理,就是你非常想得到的東西你可能很珍視;你一下子就得到了就不當回事了。這時就有人去鑽空子了,跟秦王說韓非這人可是韓國的王族,會幫咱們秦國嗎?如果他不能真心誠意地幫我們秦國,大王就不能用他。大王不能用他就要放他回去。那放他回去不就是放虎歸山嗎?不如找個茬子把他殺了。秦王嬴政聽進去了就把韓非殺了。韓非去世時47歲,是先秦諸子中年紀最小的一個,可能是。為什麼說可能,因為諸子當中還有些我們搞不清楚活了多長。但就我們已知的數字來說他是最短命的。我們可把諸子的年齡做個「排行榜」。儒家孔子73 歲,儒家荀子76 歲,儒家孟子84 歲,道家莊子84 歲,墨家墨子93歲,法家商鞅52 歲,法家韓非47 歲。也就是說法家的最重要的兩個代表人物商鞅和韓非都是死於非命,非正常死亡。

【畫外音】商鞅雖然凄慘地死去,但至少他成功實踐了自己的政治主張,而韓非卻是出師未捷身先死,自己的政治主張與思想都還沒來得及實現。作為法家代表人物的商鞅與韓非與儒墨道家其他思想家比起來,不僅壽命短並且都死於非命。那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正文】原因有兩個,表面原因和深層原因。表面原因是什麼呢?商鞅的死是因他得罪了人。得罪了誰?得罪了太子。商鞅在秦國搞改革變法,他要立新法。立新法時太子犯法了。那麼商鞅說,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要治太子的罪。當然最後太子的罪是沒治了,不可能了,那治誰呢?治太子的老師。太子的老師叫公子虔(虔誠)。從這個稱呼可看出是貴族也是高官,懲罰很重。怎麼重呢?把鼻子給削了。害得公子虔八年杜門不出。他鼻子沒了嘛,那有臉見人啊,八年不出門。等到秦孝公一死太子即位,就是秦惠王。公子虔馬上一狀告到新國王那,說商鞅欲反。什麼叫欲反?想謀反。有證據嗎?想謀反是沒有證據的。什麼叫「想」謀反?秦惠王也是恨商鞅的啊,這個狀一告一準,馬上下命令全國搜捕。把商鞅抓過來了殺了。這是商鞅。韓非怎麼死的呢?剛才講過了,有人去打小報告說韓非的壞話。而且秦王嬴政聽信了這個讒言後馬上就下令把韓非關起來。韓非想寫一封信給秦王說明自己的心意,信送不到秦王那裡毒藥被人送進來了。韓非只好飲恨服毒自殺。後來秦王嬴政反悔了,派人來救來不及了。那麼我們要問,給秦王嬴政說這些壞話往監獄裡送毒藥的人是誰?兩個人,一個叫李斯。李斯是什麼人呢?韓非的同學。李斯和韓非都是荀子的學生。他們兩個在荀子那上學時李斯就覺得自己不如韓非。現在一看韓非也來到秦國,秦王這麼重視他,李斯怎麼想,大家猜都猜得出來。這就是同學,同學也未必靠得住啊。那根據剛才的故事可能就會有人得出一個結論來了,說這個商鞅和韓非都是死於小人之手。而我不這麼看。我認為商鞅和韓非固然死於敵人之手,更重要的是死於自己之手。是死於自己的學說和主張。

【畫外音】變法與改革因為要打破舊有的政治經濟格局,觸動部分人的利益是必然的。商鞅變法之所以能順利進行是因為有秦孝公支持。而孝公死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