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閑話 一 葷話與風話

其實,當「正派」的男男女女們對「姦夫淫婦」口誅筆伐、遊街示眾、攻擊辱罵,極力表示自己的「義憤」和「清白」時,幾乎所有的人都忘記了中國一句古老的成語和一句古老的俗話,這就是「欲蓋彌彰」和「此地無銀三百兩」。

的確,當人們必須積極主動地極力表白自己並無某種念頭時,往往就在實際上反過來證明了他其實是有著某種念頭的,而且還十分強烈。如果真的沒有這種念頭,那麼,他就連想都不會想到它,當然,也就不會想到要去表白。比方說,你什麼時候看到一個中國農民兩三向人表白自己不想當美國總統的?當然不會。需要表白的只有兩種情況:一是自己確有這一念頭,二是別人都認定自己有此念頭。那麼,中國人如此熱衷於在捉姦時表白自己,豈非恰好證明他們自己也有通姦偷情的念頭,並因此而疑心他人也「同此涼熱」?

其實,這也是「公開的秘密」。

道理也很簡單:人們如此積極主動地去捉姦,趨之若鶩地去看奸,本身就表明人們對此頗感興趣。沒有興趣,是連看都不會去看的。沒有藝術興趣的人不會去看畫展,沒有科學興趣的人不會去看實驗,對於性毫無興趣的人當然也不會去看捉姦。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捉姦的興趣,其實也就是對性的興趣。

性興趣的產生,其實也是很自然的事。「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這個「情」,其實也包括性與性愛在內。古人云:「食色,性也。」也就是說,食慾和性慾,乃是人的天性和本能。然而,在中國傳統社會,食(飲食)與色(性愛)的地位卻並不平等。人們可以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品嘗百味,吃遍天下,卻不能把性也堂而皇之地端上桌面,只能在背地裡偷偷摸摸。偷偷摸摸也沒有什麼不可以,何況做愛畢竟不能像吃飯那樣大張旗鼓,大擺宴席。然而問題在於,可以公開談論的「吃」,其實主要是一個「做」的問題(做飯和吃飯),而不能公開討論的「性」,卻又恰恰是一個「讓人來說的東西」。正如法國學者米歇爾.福柯在其著名的《性史》一書中所指出,性不論其是文雅還是粗俗,最終都得轉化而言語,被說出來。事實上,在性不得不受到壓抑的時代,「說」也是一種宣洩,而且是一種對社會危害最小的輕度宣洩。所以,在世界各民族中,幾乎都可以看到用「說」來宣洩性的做法。在基督教世界中,它可能主要是密室之中向上帝所做的「懺悔」,而在中國,它則主要表現為田間地頭、茶樓巷口的「閑話」。

中國人愛說閑話,尤其愛說有關男女關係的閑話。

什麼是「閑話」呢?說是人們在閑談時說的話。所以,但凡一切與正事或公事無關的閑事,一切個人的私事、小事,都可以成為閑話的話題,而一切不願意、不能夠,或者不值得擺在桌面上公然進行的議論和批評,都可以成為閑話,或被看作閑話。男女關係這件事,既是私事、小事,對於議論者而言又是與己無關的閑事,又不能公然地擺在桌面上作為「官話」來講,當然多半也就只能變成閑話。閑話雖然「無關宏旨」,但又必須「饒有趣味」,大家才樂意去講。男女關係這事恰恰都是人人都有興趣的,當然也就會成為閑話的「熱門話題」。

有關男女關係的閑話,無非兩大類。一類是涉及到自己身邊人身邊事的,往往帶有非正式議論批評的意思;另一類並不涉及具體的人和事,只是談今說古,泛議男女,是閑了沒事說說好玩,供聽者一樂的。前一類現實性強,是熱點,但要有機會(身邊發生了「搞男女關係」的事)。所以,平時說的多的,還是後一類閑話。

後一類閑話,又分有情節的和無情節的兩種。有情節的通常叫「葷故事」,沒情節的則叫「葷話」。葷話包括各種與性有關的俚語、俗話、民謠、小曲、典故、暗號、謎語、歇後語,也廣義地包括「葷故事」。中國曆來就有這類葷話,有的「文學水平」還很高。比如,抗戰期間,有人撰對聯一副贈新婚夫婦,曰:「軍進娘子關,英雄膽戰;炮打珍珠港,美人心驚。」從字面上看,講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娘子關、珍珠港兩大戰役,「美人」也可以理解為「美國人」。但用於新婚夫婦,又顯然別有含義,是不折不扣的葷話了。

其實,這也是大多數「葷話」的特徵:含糊其詞,一語雙關,多用隱喻、象徵、借貸等修辭手法,讓聽者在似與不似之間自由想像。清人李漁在《答同席諸子》中云:「即不如離,近不如遠,和盤托出,不若使人想像於無窮。」中國的民眾雖然沒有讀過什麼美學著作,在這方面倒是「無師自通」。他們深知,將性赤裸裸地說出,不但「有傷風化」,而且也未必真有「劇場效果」,還不如指桑說槐,借題發揮,讓別人去心領神會。反正中國人在這方面特別敏感,只要稍有點撥,便會恍然大悟。魯迅先生說:「一見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體,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雜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國人的想像唯在這一層能夠如此躍進。」究其所以,只怕十有八九是這類閑話培養出來的。

講葷話無疑是一種性宣洩。一般地說,它總是能引起比較強烈的心理反應:先是緊張的期待(不知家傢伙會說出什麼鬼話來),然後是放聲的大笑(心領神會,原來是那麼回事)。於是,在這一張一弛之中,意識閥下積澱的心理能量便得到了釋放,被壓抑的性騷動也得到了宣洩和緩解。應該說,這也不算什麼壞事。它至少能減少一些因性壓抑而導致性錯亂和性犯罪的可能性,多少給性饑渴者一點替代性的滿足。所以,中國曆來就有葷話,而歷朝歷代的當局,對於廣泛流傳於民間的葷話,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要不載於文字,印成書本,造成誨淫後果,也就一任民眾即興創作,口口相傳。

事實上,禁止民間的葷話,既無必要,也無可能。一方面,「禮不下庶人」,真正要緊的,是統治者家族血統的純正、嫡庶的分明,庶人們並無多少權力和財產可繼承,即便生了私生子,也沒有什麼大亂子;另方面,「天高皇帝遠」,社會底層的事,老實說,當局想管也管不了,何況這本來就是小事?所以,儘管中國傳統禮教歷來強調「別夫婦」、「正人倫」、「設男女之大防」,但在民間,其實並不怎麼太把男女關係當回事。男女之間的接觸交往既非嚴格地「授受不親」,打情罵俏、調戲說笑的事更是家常便飯。就連武松這樣的英雄都會隨便調笑婦人,和酒店的老闆娘說風話,吃豆腐,則其餘可想而知。

「風話」不是「瘋話」,而是調情的話。「風」本有雌雄男女相誘之義,所謂「爭風吃醋」的「風」即是。「吃豆腐」的說法更妙。豆腐白嫩,可以聯想到女人的肉體;豆腐又是「素」的,暗指並無實際上的性關係,只是「嘴巴上快活」。要之,說風話,吃豆腐,都是「言行不一」,「動口不動手」的。既然只動口,不動手,當然仍是「君子」,既無傷大雅,也無礙大局。說的人既不怕被視為流氓,被說的人也不會覺得受了欺侮,聽的人當然也樂得在旁哄堂大笑,豈非大家都很開心?

因此,男女之間,如果關係很好,很隨意,也很「乾淨」,說話就不會有什麼「忌諱」,也就會由說葷話而至說風話。其實,這兩者之間,原本沒有太大區別,只不過說給大家聽的叫「葷話」,說給特定對象(主要指女性)叫「風話」罷了。

說風話的對象,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即決不可以對未婚少女說。對未婚少女說風話,是極大的忌諱和罪孽。誰要是這樣做了,不但少女本人會勃然變色,怒斥流氓,少女的父兄以及路見不平者,也會來興師問罪,痛打色鬼。嚴重一點的,有時還會鬧出人命案來。

對下列三種人說風話則是百無禁忌的:一是新娘子,二是老闆娘,三是關係不親不疏的已婚婦女。這裡說的老闆娘,主要指那些開茶館、酒樓、飯鋪、旅店,自己又拋頭露面,出來接待客人的老闆娘。她們做的,原本是迎來送往的生意,信奉的生意經,是「來的都是客,全憑嘴一張,相逢開口笑,過後不思量」。既然「全憑嘴一張」,自然少不了要由著客人們說幾句風話,反正「過後不思量」,也出不了什麼大亂子,反倒能「和氣生財」,逗得客人高興,多開銷幾兩銀子。如果這老闆娘原本兼做皮肉生意,當然更忌諱風話,反倒要藉此多做一筆生意。所以,不少的小老闆,即便是做「規矩生意」的,也樂意讓自己年輕貌美的老婆,當壚賣酒,以便吸引顧客、招攬生意、兜售買賣,或趁客人與老闆娘擠眉弄眼時,往酒里兌水。

另兩種情況,就要複雜一點了。

先說新娘子。中國許多地方,都有「鬧洞房」的風俗。在這時,和新郎新娘大開「葷玩笑」,不但決無禁忌,而且還是婚禮上重要的節目之一。沒有這個節目,婚禮便顯得「沒意思」,至少是「不熱鬧」。婚禮中被禮教維護者極力推崇的那些節目,如拜天地、拜父母等,都不過「行禮如儀」,一般老百姓對此並不熱心。他們最想看的,一是掀蓋頭,二是鬧洞房。節目進行到這一程序時,所有的賓客精神都會為之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